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VPP吸附绿茶饮料中茶多酚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处理绿茶饮料的条件和效果,结果表明,在30-50℃、用4-5g/L交联度0.4%-0.6%的PVPP处理绿茶饮料,对茶多酚的去除率达到50%以上,明显改善了茶饮料的稳定性,延了茶饲料的贮存期,研究还证明,PVPP与VC协同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过滤吸附除去茶饮料中非生物稳定性物质来研究其对饮料风味品质的影响。方法茶汤样品经PVPP过滤处理后,对理化指标、感官品质及特征成分进行分析与全面评价。结果分析表明PVPP对一般性指标和基本风味物质的影响很小,说明PVPP处理不会对饮料造成显著影响,但对特征性指标苦味值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香味物质顺-3-己烯醇、苯乙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研究表明PVPP能有效地除去茶饮料中的敏感多酚与蛋白,可明显提高非生物稳定性,合理利用PVPP调控饮料中多酚含量及构成,有利于茶饮料风味的改善与保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过滤吸附除去茶饮料中非生物稳定性物质来研究其对饮料风味品质的影响。方法 茶汤样品经PVPP过滤处理后, 对理化指标、感官品质及特征成分进行分析与全面评价。结果 分析表明PVPP对一般性指标和基本风味物质的影响很小, 说明PVPP处理不会对饮料造成显著影响, 但对特征性指标苦味值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香味物质顺-3-己烯醇、苯乙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研究表明PVPP能有效地除去茶饮料中的敏感多酚与蛋白, 可明显提高非生物稳定性, 合理利用PVPP调控饮料中多酚含量及构成, 有利于茶饮料风味的改善与保持。  相似文献   

4.
郑翔鹏  罗伟  张锦益 《啤酒科技》2005,(9):24-27,32
通过对PVPP过滤系统研究,表明PVPP的作用效果.同时在对多酚和聚合指数的分析中,说明经PVPP过滤对酒体存在不利的影响;引入PVPP灰分分析,表针PVPP的实际效果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国产PVPP的性质及对啤酒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产一次性及再生型PVPP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与进口产品相比,发现国产PVPP中除一次性PVPP膨胀性较低以外,其它指标相差无几,而再生型PVPP没有明显区别。添加国产一次性PVPP100mg/L-200mg/L时,有利于提高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及风味稳定性;在相同的使用次数下,国产再生型PVPP对总多酚的吸附能力略低于进口产品,但损失率略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对枸杞发酵果酒多酚物质的吸附作用及酒体口感的影响,采用PVPP对酒体进行处理,研究发现,PVPP对酒体中多酚类物质有显著的吸附作用;PVPP对枸杞发酵果酒品质的实验结果表明,1500 mg/L的PVPP处理酒体,使得酒体苦味适中,口感醇厚,酒体褐变防止率达到23.78%,并且PVPP对酒体中蛋白质的吸附作用显著,对酒精度、糖度等指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我国茶饮料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我国茶饮料工业的发展、新技术在茶饮料加工中的应用 ,分析了我国茶饮料工业发展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我国茶饮料工业的发展对策 ,并对我国茶饮料的消费市场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廖亮 《食品与药品》2005,7(6):43-44
根据茶饮料的特点逐个分析了当前茶饮料的主要包装材料,并对其特点作了相互比较,提出茶饮料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饮料行业中的茶饮料技术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茶乳酪,茶汤及茶香三方面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茶饮料的研究情况,提出了当前茶饮料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发展中国茶饮料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我国茶饮料工业的发展、新技术在茶饮料加工中的应用,分析了我国茶饮料工业发展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茶饮料工业的发展对策,并对我国茶饮料的消费市场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市售茶饮料中主要功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市售茶饮料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情况,并分析其差异原因。方法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teapolyphenols,TP);采用水合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酸总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检测6种儿茶素以及咖啡碱(caffeine, CAF)含量。结果目前市售茶饮料以调味茶饮料居多,不同种类、不同品牌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儿茶素、CAF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具有明显差异。结论绿茶饮料各种主要品质成分含量较高,其次为乌龙茶饮料,红茶饮料较低。CAF含量全部样品符合国家标, TP含量仅有一款红茶饮料低于国家标准,其余均符合国家标。  相似文献   

12.
对于茶饮料而言,原料茶质量是决定最终产品品质的重要基础。目前对茶饮料用原料茶的筛选,往往需要 将其制成产品后进行样本质量的评价,每种原料茶的评价都需要经过茶汤制作、灭菌、感官评价(包括灭菌前、灭 菌后、贮藏期等)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在进行大规模样本筛选时,此评价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提升茶饮 料用原料茶的筛选效率,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原料茶制作茶饮料过程中,各阶段的汤色以及与汤色相关的明亮度L、 色差-a、b、-a/b值和浊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C&R决策树研究一种利用汤色色度指标针对茶饮料用原料 茶的快速初筛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初筛时可将原料茶的筛选范围从62 个缩减到44 个,减少了29.0%,筛选效率从 0.226提高到0.318,提高了40.7%,并且得出灭菌前-a/b>0.475可作为茶饮料用原料茶的一个主要筛选标准。本研 究结果能为饮料用原料茶快速筛选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红茶菌酒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红茶菌酒饮料的生产方法:以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为工作菌种,用糖、茶作为营养成分,在菌种互为条件,共同生存的情况下产生代谢产物;然后以发酵茶菌液为基液,加入一定数量的基酒,制成一种酒饮料。实验结果表明:红茶菌酒饮料酸甜适宜,既具茶的清香,也具有酒的清香,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有利于吸收,对人体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茶叶酱油是以科学的抽提方法与技术提取茶叶的有效成分,利用特殊的生产工艺与酱油进行调配而制得的健康调味品。其关键制造技术为茶叶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和茶叶提取液前处理技术。利用酶处理技术可以使茶多酚提取率达70%以上;利用PVPP澄清技术及膜过滤技术可制得澄清透明的茶叶提取液,且与酱油调配后经长期存放不产生絮凝现象。  相似文献   

15.
原味红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开发原味红茶饮料,着重对茶叶的原料筛选、茶饮料的稳定性及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对茶饮料的外观进行感官检验,选定了茶叶的最佳浸提参数,并确定了茶饮料合理的配方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乳酸菌发酵红茶饮料主要营养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茶浸提液为发酵基质,接种植物乳杆菌种子液进行发酵制备乳酸菌发酵红茶饮料,对其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蔗糖、茶多酚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分光光度法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其游离氨基酸及风味物质,并比较红茶浸提液发酵前后二者的变化。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红茶饮料pH值由4.97降至3.16,总酸由0.15 g/L升至2.38 g/L,蔗糖含量由0.90 g/L降至0.34 g/L;茶多酚含量由15.1 g/L减少至10.6 g/L,游离氨基酸含量由0.921 g/100 g提升至1.175 g/100 g,发酵前后分别检出88和9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乳酸菌发酵红茶饮料较红茶浸提液营养成分更加丰富,酸甜适宜,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17.
超滤法生产罐装红茶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超滤法除去红茶汁中的鞣质,辅以砂糖、果汁等生产罐装红茶饮料,呈透明状态;同时,茶中的营养成分、风味物质得到保留。证明了超滤法生产罐装红茶饮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以脱脂奶粉和红茶粉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一种新型奶茶泡腾片固体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奶茶粉的最佳工艺配方为脱脂奶粉8%,红茶粉1.5%,复配稳定剂0.3%(单甘脂0.2%、卡拉胶0.1%),白砂糖5%。经优化后,奶茶泡腾片的最佳工艺配方为奶茶粉8%,三氯蔗糖0.8%,柠檬酸与碳酸氢钠质量比1︰1。在该工艺下制备得到的奶茶泡腾片平均崩解时间为235 s,平均pH 4.77,所得饮料呈棕褐色,酸甜可口,富有牛奶和红茶的香气。  相似文献   

19.
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芹菜、绿茶为主要原料,研究了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确定了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综合比较了澄清型和混浊型复合饮料的感官及理化指标,如透光率、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黄酮含量和茶多酚含量等,结果表明澄清型复合饮料色泽鲜亮,口感清爽,且功能性成分含量较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