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了地下水数值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物运移规律进行分析,对污染物运移轨迹进行模拟与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污染物的扩散范围由最初的近圆形向近椭圆形渐变,长轴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污染物运移5000 d后浓度达到边界值。模拟结果为研究区的地下水环境评价和防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6.
7.
以辽宁省沈阳市一栋建筑为例,采用DEST软件构建该建筑的模型,对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研究,分别在冬季、夏季对空调系统的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冬季,户外空气湿度、溶液质量分数对系统的供热性能影响不大,伴随户外空气干球温度、供热水流量、溶液流量、户外空气流量等参数变大与供热水温度降低,系统供热性能高达312,但伴随溶液流量、空气流量等参数变大与溶液温度降低,系统再生性能COP高达404;夏季,系统在湿度小、冷却水流速高、冷冻水流速高时性能显著,COP的增幅高达024,增大户外空气流量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试验结果显示,冬季时,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低温高湿区域的应用最佳。 相似文献
8.
在砂岩型铀矿地浸采铀过程中,溶浸液一些化学组分进入含矿含水层,并在地浸结束后继续运移,从而可能给当地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本文以某砂岩型铀矿床地浸采铀试验过程中NO3-离子的运移为例,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地浸采铀过程中以及地浸结束后溶浸液化学组分的运移特征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地浸期间NO3-向外的运移,基本可控制地浸块段周围20~30m的范围之内;地浸结束后,该离子在天然流场条件下,主要向下游方向弥散运移,弥散羽浓度中心运移缓慢,平均速度为0.014m/d,10年后羽缘仍在距离地浸块段130m范围以内,且其中心浓度从地浸结束时的256.9mg/L逐渐衰减至58.9mg/L。 相似文献
9.
10.
区域流场是地下水中溶质迁移的基础,其形态特征是判断地浸铀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范围的前提,准确预测区域流场的变化情况对指导地浸铀矿山生产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国北方某地浸铀矿山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再现了该地浸铀矿山生产以来全采区地下水流场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生产井的抽注活动是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的根本原因,采区内部由于生产井的抽注活动,注液井周围会形成小范围的水头升高区,形成点源,抽液井周围则形成水头下降区,成为点汇;但生产期间总抽液量大于总注液量,全采区整体上形成了明显的水头下降区,区域降落漏斗的形成可以有效控制浸出液中溶解组分的迁移范围。结合含矿含水层地下水pH、铀、硫酸根背景值及采区监测井监测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区域流场形态对地下水中溶解组分迁移范围的控制作用,得出该地浸铀矿山的地下水环境影响控制在了150 m以内。 相似文献
11.
可溶性污染物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根据渗流理论,考虑地下水中水头变化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可溶性物质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地下水压力水头和可溶性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变化规律,为可溶性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整机测试的复杂性与测试条件的不可控性, 设计了适合工程机械的负载模拟实验系统, 并搭建了实验平台; 运用Matlab系统辨识建立了精确的比例溢流阀数学模型, 采用增量式PID控制策略, 进行了负载模拟控制算法参数的在线调试, 并确定了合适的PID参数值。通过测试, 实际负载与模拟负载误差σ≤4.5%, 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准确可靠的负载模拟。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MoldFlow软件对畚箕的冷却回路的优化进行研究,指出优化设置模具冷却回路的方法,通过使用MPI/Cool进行冷却分析,根据冷却分析的结果,选择较为合理的方案,最终获得良好的冷却效果,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缩短成形周期、提高生产率等目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悬臂式掘进机在用于钾盐矿开采时,水系统的排水会造成钾盐溶解的问题,分析了掘进机常规水系统的原理和组成,针对液压系统和电机的冷却特点,设计了风冷却系统和内循环水系统,满足了掘进机的冷却需要,同时也消除了排水,为悬臂式掘进机在钾盐矿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支架ZT6500/19.5/34顶梁载荷的计算公式,经实验得出了支架载荷的监测参数,根据监测参数,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了液压支架载荷监测系统,通过井底监测分站测出立柱工作阻力及支架载荷并显示和存储,采用RS485通信直接传到井上计算机,及时有效地直接显示井下液压支架载荷及立柱工作阻力,为了解支架载荷及顶板压力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砷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砷在地下水环境中表现出复杂的地球化学性质.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砷主要来自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影响着地下水砷的迁移转化.浓度梯度的存在导致地下水中砷的迁移,氧化还原条件以及不同酸碱度造成的吸附-解吸平衡过程控制着地下水砷中的迁移转化.有机质及一些微生物的活动也对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另外,从离子电位的角度分析了某些元索如铝、铁和锰等对砷的迁移转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