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长岭凹陷断陷期生烃阶段性与成藏圈闭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断陷期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由于受断拗转换期构造运动和嫩江运动的影响,烃源岩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依据长岭油气田现今埋深与烃源岩成熟度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断陷期和拗陷期烃源岩埋深与烃源岩成熟度的关系式,进行了剥蚀量恢复和古地温梯度求取,系统研究了断陷期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认为烃源岩具有早期生烃和二次生烃的特点;结合圈闭形成时间的分析,认为不同阶段生成的油气具有成藏选择性:生烃早期只有地层和岩性圈闭能够成藏;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构造圈闭可以成藏,而当烃源岩进入拗陷期的二次生烃阶段,各种圈闭均可再次进行天然气的充注。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分析渤海湾盆地乐亭凹陷油气生成条件及成藏规律,对其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存在丰富而成熟的烃源岩,暗色泥岩分布范围广且具备生烃能力,沙三中、下段泥质岩以及沙一下段泥质岩均具有良好的封盖性;发育有下生上储、自生自储2种生储盖组合形式;存在有断块(鼻)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复合圈闭等多种圈闭类型;油气以砂岩疏导层供油、断层供油和不整合面供油3种方式进行运移和聚集;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经历了隆升褶皱变动、断陷、沉降3个主要阶段。以源岩潜量指数(SPI)为参数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指出以侧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式成油组合具备有利的成油条件,以垂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式成油组合成藏条件次之。   相似文献   

3.
塔中地区C油组是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主力产层,由石炭系巴楚组底砂岩及泥岩构成储盖配置。海西早期运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不整合(Tg3),一方面使早期形成的古油气藏遭受破坏;另一方面使主力烃源层即中上奥陶统停止生烃。海西末及其以后,中上奥陶统二次生排烃、圈闭形成,是C油组主要成藏期。多次构造变形造成石炭系褶皱,形成了一系列近EW向的三级构造带,发育大量的圈闭构造群。三级构造带的空间组合形成油气运移的汇烃脊。圈闭是否能够形成油气藏,取决于其是否处于汇烃脊之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低熟油气的源岩评价、成因机理、油气运移、成藏特征及油气勘探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剖析。源岩在低熟阶段仅能生成一部分烃类,因而对各个地区的低熟源岩评价标准应适当调整。低熟油的源岩主要形成于淡水湖相、沼泽相和半咸水-咸水湖相,可通过多种成因机理早期生烃。低熟油的排烃仍受源岩层与储层流体的压差驱动,因而排烃较为有利,且运移距离较短。低熟油藏常位于储层物性好、靠近油源区、继承性好的同沉积构造圈闭上。  相似文献   

5.
姬塬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重点油气勘探区域之一。系统研究姬塬地区长2油藏的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以及油气圈闭条件等,并综合分析了长2油藏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紧邻盆地延长组生烃中心,油气供应充分,长2油藏的油气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主要储层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石成分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极少量长石岩屑砂岩,为近中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长7地层产生的异常高压是长7烃源岩产生的油气自下而上运移到长2地层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长2油藏的圈闭主要是构造-岩性圈闭,局部地区发育有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长2地层发育厚度较大的分流间湾泥岩均充当了长2油藏必备的遮挡和封盖层。  相似文献   

6.
岩石的主要矿物是极性物质,地层水的极性比油强,因此,岩石是亲水的,地下没有亲油的岩石。岩石的亲水性质保证了油气运移的顺利进行,亲油岩石把油气散失在运移途中而无法聚集成藏。实测的相渗曲线表明了岩石的亲水性质。油藏压力的正常分布也是岩石亲水性质的证明。亲油岩石根本无法作为盖层封堵油气,只能散失油气。实验室测量到的亲油岩石,没有代表地下情况,因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刘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6):40-43,48,145,146
在对榆树林东部地区扶杨油层层序地层、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成藏条件、油藏类型、成藏模式和油水分布规律。充足的油源、良好的砂体、丰富的圈闭、良好的输导体系和稳定的区域性盖层为研究区创造了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断层和岩性组合形成的圈闭类型是本区最有利的成藏圈闭;源内垂向运移成藏和源外侧向运移成藏是本区主要的两种成藏模式。考虑了砂体分布、构造特征、油气分布规律、油源方向等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两个有利油气富集区和一个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长4+5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油气生成、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和聚集成藏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总结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间湾暗色泥岩、致密粉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长7泥岩形成的异常高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高剩余压力的驱动下,通过垂向叠合砂体与微裂缝向上运移进入长4+5储层,并沿连通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横向运移进入圈闭成藏,形成鼻隆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油气藏,其形成受烃源岩、沉积相带、微裂缝、鼻隆构造以及剩余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裂谷盆地油气构造圈闭研究中,盐岩的沉积使得构造圈闭类型复杂多样化,同时也增加了油气勘探的难度,尤其是盐下油气勘探的难度。以苏丹红海裂谷盆地作为研究实例,利用比例化物理模拟实验探讨含盐裂谷盆地盐相关构造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研究区地震剖面和地层岩性特征讨论其对油气构造圈闭形成和油气成藏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同裂谷沉积及基底断裂作用是影响苏丹红海盆地内盐构造演化的2个主要控制因素。同时,原始盐岩沉积厚度对盐构造演化及样式也有重要的影响。综合实验模拟结果和研究区地震剖面分析认为苏丹红海裂谷盆地盐上构造圈闭主要类型有盐构造相关的遮挡圈闭、滚动背斜圈闭和披覆构造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为断背斜等基底断块相关的构造圈闭。此外,受地层岩性特征和盐岩沉积及构造分布等影响,盆地形成盐上自生自储、盐下下生上储2套油气成藏模式。对比分析显示盐上、盐下储集层性能相当,但盐下油源条件较盐上好,且存在致密的盐岩层盖层和丰富的基底断裂油气运移通道。因此,综合分析认为苏丹红海裂谷盆地盐下断块油气成藏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作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富县地区上古生界的构造、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等方面的详细分析,认为上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依据烃源岩与岩性圈闭的关系,将上古生界成藏组合划分为源内型和近源型两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上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模式。成藏研究表明,富县地区岩性气藏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和储集岩分布控制,富县地区东北部是烃源岩和多层系叠合砂体发育区,是勘探评价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用以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从烃源岩分布、天然气运移及圈闭分布特征等角度展开深度剖析,总结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该区烃源岩呈南厚北薄的展布特征,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地区烃源岩成熟度高于断裂以北地区;区内构造圈闭主要分布在泊尔江海子断裂北部地区(什股壕地区);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地区天然气密度大于北部地区,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天然气干燥系数则整体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反映了缺少烃源岩的什股壕地区天然气主要由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地区运移而来;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地区发育优质的烃源岩,天然气高密度、低干燥系数的分布特征表明了该区域天然气为原地聚集;阿镇地区断裂及伴生构造圈闭成为该区油气运移的通道和聚集场所,十里加汗地区普遍不发育断裂,在砂岩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下,形成了近源天然气藏;杭锦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划分为3类,即横向远距离运移异地成藏模式、垂向近距离运移原地成藏模式和准连续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该研究成果为杭锦旗地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图11表1参25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成机制及形成时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地质时期油源断裂的断距-位移曲线反映出来的断裂开始形成时期和分段生长连接时期,确定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态开始形成的时期;通过分析油源断裂断层岩的排替压力与时间变化关系和储层排替压力与时间变化关系,确定油源断裂侧向封闭开始形成时期,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成时期厘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大张坨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伴生圈闭形成时期的厘定中。结果表明:大张坨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伴生圈闭形成时期为2.35 Ma,虽晚于沙三段烃源岩大量排出油气时期,但仍可以捕获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大量油气,较有利于下伏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在大张坨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内聚集成藏,与目前大张坨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厘定油源断裂伴生圈闭形成时期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对认识油气分布及油气勘探的深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Khuff组成藏组合是波斯湾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成藏组合,二叠系Khuff组储层和层间硬石膏盖层构成了成藏组合的基本要素。下志留统Qusaiba段热页岩是Khuff组成藏组合的烃源岩,其分布广、有机质含量高,在晚白垩世大面积成熟生烃,而大部分圈闭形成早于主生烃期,且基底断裂发育,充当了烃类由Qusaiba段热页岩向Unayzah组砂层运移的垂向通道,Unayzah储层充当了主要的油气平面运移通道;面积广阔、沉积相稳定的Khuff组内碳酸盐岩和硬石膏旋回层序既提供了储层,也提供了成藏组合内绝大部分气田的优质盖层。同时,储层的原始物性好,鲕粒、球粒、生物泥粒灰岩及粒屑灰岩都具有很好的印模孔隙和粒间孔隙,此外,后期的淋滤作用加上白云岩化产生的晶间孔隙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质量。在大部分区域内,后期断层活动并没有破坏盖层的封闭性,天然气资源的散失量小。Khuff组成藏组合的未来勘探地区主要分布在Qusaiba段烃源岩的成熟区内,最有潜力的地区为层间硬石膏与Qusaiba段烃源岩成熟区重合的部分,包括波斯湾水域、波斯湾西北部及加瓦尔油田以南地区。大型低幅度构造的识别是将来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由于中东地区油气勘探生产的经济门限较高,相对较小规模的油气藏的开发要依赖高气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不同,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超深层油气藏为大于6km的埋深。对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的研究发现:与一般烃源岩相比,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成熟期晚、成熟度较高,生烃作用除了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外,还受压力作用的影响,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过程有着强烈的抑制作用;储集层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年代偏老,储集层岩性中,碳酸盐岩所占比例达33%;盖层主要为盐岩、泥质岩;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礁和复合圈闭。超深层油气藏主要受地层异常压力分布和温度等因素的控制。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可集中于地温梯度较小的地区、超高压体系内的次生孔隙和裂缝发育带、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和东部海域的深水区等。   相似文献   

16.
综合应用盆地模拟、构造演化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技术方法,对四川盆地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储层成岩及物性演化史、构造圈闭和运移输导体系形成演化史等关键成藏要素进行了模拟与研究,并对各成藏条件随时空演化的匹配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白云岩储层在(准)同生期既已形成;石羊镇、金马、鸭子河等背斜圈闭在印支晩幕构造运动中形成;历经东吴运动、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关口、彭州等断裂和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共同形成了持续、畅通的纵横向油气运移系统。这些成藏条件形成时间早、空间配置关系好,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储聚空间。综合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经历了印支末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原油裂解供气成藏,燕山期雷口坡组烃源岩供油与古油藏裂解供气双源供烃形成油气藏,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气藏形成并最终定型的成藏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依据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实践,其成藏主控因素概括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以油气成藏动力为主线,从油气运聚的动力和阻力2个方面入手,将主控因素定量化,成藏动力为油气排出初始压力减去运移路径的压力衰减、储层静水压力和砂体毛细管压力。回归东营凹陷48个岩性圈闭的成藏动力与油气充满度的关系,建立了砂体含油性成藏动力定量预测公式。采用先确定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储层物性,最后计算成藏动力的方法,在对砂体钻预探井之前定量预测其含油性,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条件十分优越,形成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该区烃源岩生烃期、排烃期与圈闭形成期配置合理,具备形成多层位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条件。主要发育地层、岩性和复合等隐蔽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为:纵向上,主要储盖组合类型控制了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层位;平面上,受凹陷地质结构控制,不同构造位置发育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认为同沉积断裂带之下的有利储层发育带,即陡坡和缓坡坡洼过渡带是该区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19.
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是一种重要的油气田类型,勘探已经证实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及油气产量.通过对全球94个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的区域展布、层系分布、圈闭类型、储层埋深及储量规模等参数的分析,探讨了其分布的主控因素.这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北美、中东和中亚地区,其中北美含油气域的油气最为富集,主要富集层...  相似文献   

20.
塔西南坳陷油气与圈闭控油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塔西南坳陷自下而上共沉积有 5套生油岩系 ,生油—油气运移晚于圈闭形成或基本匹配。海西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对圈闭形成起重要作用 ,圈闭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圈闭与非构造圈闭 2大类 ,前者细分为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 2亚类。圈闭的发育与分布受控于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发育分布 ,构造圈闭是西南坳陷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油气聚集空间分布规律依赖于圈闭的空间展布规律 ,不同时期圈闭有不同的控制油气聚集作用 ,圈闭保存直接影响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