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泡沫浮选粉煤灰中炭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粉煤灰中炭粒理化性质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粉煤灰湿法选炭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单元浮选试验、正交试验和分级浮选试验的结果,证明采用浮选法能够从粉煤灰中分选出一定质量的精炭。  相似文献   

2.
从粉煤灰中回收炭的扩大连续浮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衍波  张覃 《矿冶》2004,13(2):24-27
粉煤灰中炭的含量,是直接影响粉煤灰综合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浮选法可除掉粉煤灰中部分未燃尽炭,在降低了含炭量后,粉煤灰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本文在实验室小型浮选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连续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经过扩大连续浮选试验,可获得可燃物含量大于60%的炭精矿,尾灰可燃物含量小于4%,符合国家Ⅰ级灰标准(GB1596-91)。  相似文献   

3.
粉煤灰中矿物组成的自然属性使得浮选脱炭体系的泡沫稳定性较差,从而影响了未燃炭的有效脱除。通过添加无机盐阳离子的方式来改变粉煤灰浮选矿浆体系的液相性质,研究了不同离子种类和含量对两相泡沫和粉煤灰浮选三相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并进行了浮选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盐阳离子的添加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阳离子价态越高,这种稳定作用就越明显。利用泡沫稳定性调节中的离子效应,对采自湖北黄石的粉煤灰样品进行了浮选脱炭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Fe3+对泡沫的稳定作用有效提高了粉煤灰的浮选脱炭效果,与空白浮选体系相比,在Fe3+浓度为3 mmol/L的条件下,浮选低炭灰烧失量由8.85%降低至5.57%,炭脱除率由41.94%提升至74.55%;与添加Fe3+的浮选体系相比,Mg2+和Na+对浮选指标的提高作用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4.
为了合理利用粉煤灰,对含碳量较高的山东淄博某电厂粉煤灰进行了浮选脱碳试验研究,目的在于确定该粉煤灰的浮选效果以及最佳药剂制度。试验以捕收效果较强的柴油为捕收剂,FMH-5为起泡剂,分别考察了药剂用量、浮选时间、矿浆浓度、浮选机转速以及浮选机充气量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药剂制度与浮选机单机操作条件下,仅仅采用一次粗选的工艺流程可获得可燃体回收率84.27%,浮物可燃体含量55.05%,尾灰烧失量2.41%的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中未燃炭的分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炳鑫  吕一波  李哲 《煤炭学报》2000,25(6):660-663
针对未燃炭含量对高不利于粉煤灰大规律综合利用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粉煤灰湿法浮选和干法电选分选未燃炭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三因素二水平正交浮选试验和二因素三水平的正交电选试验研究,得到了影响浮选和电选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试验表明:采用湿法池选法可获得精煤产率为7.34%,灰分为44.53%,分选效率为56.02%的分选效果;采用干法电选,选后粉煤灰的含碳量可降到3.16%,脱碳率达53.12%。  相似文献   

6.
钢厂粉煤灰浮选提碳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贵州六盘水某钢厂粉煤灰烧失量高达27.30%,进行了实验室提碳浮选研究.首先研究了粉煤灰的可浮性,找到粉煤灰的优化浮选条件,最后进行了4种流程探索.试验表明,采用分段加药一次粗选十一次扫选十扫选精矿再精选流程,可以得到产率38.67%、烧失量56.95%、碳回收率79.85%的产品,尾灰烧失量可降至6.72%.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钙粉煤灰烧失量高,浮选脱炭困难的现状,研究了某高钙粉煤灰的物理化学特性,从界面性质的角度揭示了未燃炭可浮性差的原因。进行了常规浮选和乳化油浮选的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乳化浮选在降低捕收剂耗量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未燃炭的浮选脱除效率;当乳化柴油用量为1 000 g/t、仲辛醇用量为800 g/t时,可以得到烧失量为4.12%的尾灰和灰分为45.17%的精炭。  相似文献   

8.
粉煤灰脱碳的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发电厂排放的粉煤灰烧失量较高不能直接利用的现状,分别用浮选机和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对其进行了脱碳的浮选试验研究,并通过系统的浮选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浮选操作条件。经一次粗选开路流程分选,浮选机精矿的碳回收率为85.96%,尾矿烧失量为2.25%;浮选柱精矿的碳回收率达到了92.64%,尾矿烧失量降至1.14%。  相似文献   

9.
以宁夏高烧失量粉煤灰为研究对象,采用浮选法提取了具有一定热值的精炭,用以降低粉煤灰烧失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捕收剂浓度为440μL/L,起泡剂浓度为80μL/L,粉煤灰浓度为50 g/L,单位面积充气量为0.40 m~3/(m~2·min)的最佳条件下,一次浮选得到的粗炭产率为20.94%,灰分为28.81%,浮选完善指标最高为46.12%;对粗炭进行分步释放浮选试验后,精炭灰分可降至8.27%,产率为4.52%,发热量为29.22 MJ/kg;浮选尾灰经扫选后,烧失量降至13.87%,可作为Ⅲ级灰使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未燃炭含量过高不利于对粉煤灰大规模综合利用的问题,结合FCMC型浮选柱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对其进行了浮选脱炭试验研究。经过分选后,粉煤灰的烧失量达2.4%以下,达到水泥及混凝土用Ⅰ级粉煤灰烧失量要求;同时高炭产品烧失量达66.8%以上,燃烧值达20.99kJ/g,可用作一般燃料。  相似文献   

11.
混煤燃烧过程中飞灰颗粒排放特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键  周永刚  赵虹 《煤炭学报》2006,31(6):794-798
为了解混煤燃烧对飞灰颗粒尤其是超细颗粒排放特性的影响,在一维沉降炉上对平朔、大优及神木3种烟煤及其混煤进行燃烧试验.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收集的飞灰颗粒尺寸分布进行测定,并对混煤飞灰颗粒的体积平均直径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超细颗粒物(PM2.5)所占比例的计算值与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合理混煤能增大飞灰颗粒的粒径,减少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超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混煤的飞灰颗粒粒径分布受组成煤种、灰分含量及煤灰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循环流化床工业气化炉高钠煤配煤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尼煤具有良好的气化反应活性,但煤灰分中的Na_2O质量分数较高,容易导致系统产生黏结、积灰和腐蚀等问题。利用Na_2O-SiO_2-Al_2O_3三元体系相图分析了印尼煤灰的相图特征,选择了掺配煤种并优化了配煤比例,进而在设计给煤量为350 t/d的循环流化床工业气化炉上,以印尼煤质量分数为75%的配煤为原料进行了168 h气化试验,考察了装置的运行特性和配煤的气化特性,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气化灰渣的微观形貌和晶相组成。配煤气化试验过程中,炉膛底部温度和密相区压差稳定、无大幅波动,飞灰和底渣无明显变形或熔融现象发生,实现了高钠煤配煤气化的连续稳定运行。冷煤气效率为70.75%,碳转化率为89.49%,煤气热值为5.30 MJ/Nm~3。飞灰和底渣中钠长石的衍射峰均较弱,表明钠长石的生成量较少,可有效抑制低温共熔反应的发生。工业气化炉试验验证与三元相图理论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本研究以贵州某电厂粉煤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测试手段对粉煤灰进行矿物组成及元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粉煤灰中主要矿物为莫来石、石英和铁矿物(5.46%的磁铁矿以及4.77%的赤铁矿),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Fe2O3,含量分别达到36.88%、20.89%和14.58%。此外,原灰中锂的含量高达307 g/t,显示出一定的综合利用价值。粒度分析表明,粉煤灰75 μm以下累积产率高达83.4%,整体颗粒较细,且锂和铁主要富集在-75 μm的粒级中。采用还原焙烧的方法将粉煤灰中弱磁性的赤铁矿转化为强磁性的磁铁矿,再采用湿式磁选方法对粉煤灰进行除铁研究。结果表明:以粉煤灰中的残碳为还原剂,焙烧温度为700 ℃,焙烧时间为45 min,磁场强度为240 mT的条件下,采用“一次粗选-两次扫选”的磁选工艺,粉煤灰中铁去除率达到63.27%,同时锂的回收率达到80.31%,实现了铁杂质的选择性脱除。  相似文献   

14.
用电厂低品位过热蒸汽制备超细粉煤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博  陈海焱  舒朗  张明星  杨迪 《金属矿山》2008,38(2):146-148,151
以四川江油巴蜀电厂低等级干排粉煤灰为原料,以自行研制的蒸汽气流粉碎系统为手段,利用火电厂低品位过热蒸汽,在前期试验所确定的系统优化参数下制备超细粉煤灰,并对产品进行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过热蒸汽粉碎工艺可以低成本、规模化地对低等级粉煤灰进行超细粉碎,能有效保护粉煤灰的玻璃微珠结构,加剧物料的晶格畸变及无定形化,制备出的超细粉体具有良好的粒径分布和形貌特征,活性提高至125以上,达到混凝土和砂浆用一级粉煤灰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Surface coal mine overburden, typically treated as waste material, consists of a mixture of coarse-grained particles, rock fragments and fine-grained particles. It often causes geo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t the disposal site. Fly ash, a coal combustion by-product, has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the behaviour of other similar products when mixed at optimum conditions. Both fly ash and overburden are still being treated as waste products. An investig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utilisation prospects of both combine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bearing ratio behaviour of surface coal mine overburden material and fly ash mixes stabilised with quick lime at varying percentages. The same has also been compared with results obtained from fly ash-mine spoil and mine parting mixes and fly ash-soil.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求解燃煤PM10磁种聚并动力学方程的二组元分区算法,采用该算法模拟了均匀磁场中Fe3O4磁种对0.023~9.314 μm粒径范围内东胜煤灰和大同煤灰的聚并动力学过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中间粒径的飞灰粒子脱除效率高于小粒子和大粒子的脱除效率;随磁感应强度、粒子质量浓度、粒子在磁场中停留时间的增加,总脱除效率提高,数目中位直径减小,两种煤灰的总脱除效率的差异增大;在粒子达到饱和磁化后,磁感应强度的增大对聚并无影响;随磁种添加质量比的增大,飞灰总脱除效率提高,数目中位直径增大,两种煤灰总脱除效率的差异减小;在相同条件下,东胜煤灰总脱除效率高于大同煤灰总脱除效率.  相似文献   

17.
邢台矿建筑物下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实现建筑物下采煤与充填工艺的同时进行,解决地面矸石及粉煤灰固体废弃物堆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邢台矿7606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矸石与粉煤灰作为充填材料,利用自夯式充填开采液压支架对建筑物下采后固体充填试验进行了研究,并对采场矿压、充填体变形情况及7606工作面岩层移动的变形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自夯式充填开采液压支架实现了建筑物下采煤与充填工艺的同时进行,提高了工作面采出率;且充填开采工作面超前应力峰值及影响范围比垮落法管理顶板小得多,没有明显顶板来压显现,充填体能有效控制顶板的运移,确保地表建筑物不受开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的排水问题,同时提高矿山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粉煤灰的利用率,本文开展了新型透水性煤矸石粉煤灰混凝土排水沟试验研究。本研究设计了两个试验,一是煤矸石粉煤灰混凝土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测定试验:共设置了五个试验处理,分别以煤矸石代替25%和15%的碎石,粉煤灰替代10%和15%的水泥,同时包括一个空白对照组;二是室内模拟排水沟透水率测定试验:选取试验一中透水系数最大,且满足抗压强度标准的处理5的混凝土配合比(煤矸石替代碎石量为30%,粉煤灰替代水泥量为15%),进行室内排水沟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煤矸石粉煤灰混凝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试验一处理5的混凝土块透水系数最大,其抗压强度为12.03MPa,满足抗压强度标准;室内模拟农田排水沟的透水率为0.072cm/h,在田间应用排渍模数可达0.01m3/(s.km2),该混凝土在排渍模数不大于该值的地区可以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粉煤灰资源化利用水平和有效保护环境,对广东坪石发电厂粉煤灰的粒度特性和未燃碳的粒级分布进行分析,并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分析未燃碳粒的表面疏水性,基于此进行浮选脱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粉煤灰粒度极细,<0.074 mm粒级产率约为89.81%,未燃碳粒接触角仅为21°,可浮性差;当柴油用量为10 kg/t、仲辛醇用量为3.5 kg/t时,浮选尾煤产率为73.85%,烧失量为4.89%,浮选精煤产率为26.15%,灰分为45.45%,发热量为14.34 kJ/kg,综合回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