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添加3%的双氧水改善大豆浓缩磷脂色泽,可以得到色泽(加特纳色度)为7的单漂磷脂。用3%的双氧水和0.8%的过氧化苯甲酰改善大豆浓缩磷脂色泽,可以得到色泽4以下的双漂磷脂。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改善大豆浓缩磷脂色泽的最佳条件是:双氧水的加入量为3.5%、过氧化苹甲酰的加入量为0.6%、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1h。添加0.1%的TBHQ可以把双漂大豆浓缩磷脂的过氧化值降低到5meq/kg。  相似文献   

2.
饲料级大豆浓缩磷脂与正己烷混合经离心除杂、无机陶瓷膜过滤、过氧化氢脱色等步骤可以制备得到高品质磷脂,制备过程中无机陶瓷膜孔径应选择20 nm以下,过氧化氢脱色过程应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温度不宜过高,在50℃,过氧化氢(浓度30%)用量1%和2%条件下制备的大豆浓缩磷脂色泽浅、透明度高、过氧化值低,性能接近于食品级大豆浓缩磷脂。  相似文献   

3.
胡兴中 《中国油脂》2007,32(9):18-21
对大豆浓缩磷脂的间歇球罐脱水工艺、半连续立式薄膜蒸发工艺、连续立式薄膜蒸发工艺的特点分别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大豆浓缩磷脂在脱水前进行流化、漂白、均质和脱水中添加"快速脱水剂",脱水后进行急冷、脱臭、再均质的磷脂生产新工艺。新工艺较传统工艺不仅提高了磷脂产品质量,还使脱水时间降低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大豆浓缩磷脂的脱杂规律,分析、鉴定影响大豆浓缩磷脂透明度的物质。方法:以食品级大豆浓缩磷脂为原料,透光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考察陶瓷膜孔径、料液比、溶剂体系(正己烷、正己烷—无水乙醇)及溶剂配比对大豆浓缩磷脂脱杂的影响;同时对收集到的杂质及脱杂前后的大豆浓缩磷脂进行脂质组学分析、鉴定。结果:在正己烷—无水乙醇双溶剂体系下,选用孔径为20 nm的无机陶瓷膜,食品级大豆浓缩磷脂与正己烷—无水乙醇双溶剂的料液比(m大豆浓缩磷脂V双溶剂)为1∶3 (g/mL)且V正己烷V无水乙醇为3∶1,可有效脱除食品级大豆浓缩磷脂中影响其透明度的颗粒性和脂溶性杂质;同时,通过脂质组学分析鉴定了影响大豆浓缩磷脂透明度的脂溶性物质为糖酯类物质单半乳糖二酰甘油和衍生酯类物质二甲基磷脂酰乙醇胺。结论:选用纳米级陶瓷膜,在正己烷—无水乙醇体系下,可对大豆浓缩磷脂进行有效脱杂,制备的产品透明度优于进口透明大豆磷脂。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豆加工企业的飞速发展,每年加工大豆2 000多万t,天然大豆磷脂的资源十分丰富.大型大豆浸出油厂生产的脱胶油脚质量稳定,大豆经除杂、脱皮、负压蒸发汽提,低温脱水生产的大豆浓缩磷脂,是食用级磷脂理想的原料.但目前我国的食用级磷脂生产量很少,磷脂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的主要原因是混合油过滤不过关、油脚脱色不稳定、浓缩磷脂脱水时间长、温度高、设备运行稳定差等,另外我国浓缩磷脂质量标准偏低.所以要开发食用级大豆磷脂系列产品,首先要提高原料大豆浓缩磷脂的质量,解决生产中存在清杂、脱色和脱水的技术问题,减少制备粉末磷脂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的大豆浓缩磷脂组成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化脱胶和无机陶瓷膜超滤两种不同工艺制备大豆浓缩磷脂,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了两种不同工艺制备产品的磷脂各成分的组成.结果表明,无机陶瓷膜超滤法制备的大豆浓缩磷脂中磷脂酸(PA)的含量为17.20%,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为10.30%;而水化脱胶法制备的大豆浓缩磷脂中磷脂酸(PA)的含量为11.72%,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为20.92%.  相似文献   

7.
酶改性大豆磷脂乳化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浓缩磷脂、酶改性大豆浓缩磷脂、酶改性大豆粉末磷脂作为乳化剂经均质制备乳化液(油/水=1∶1),调乳化液pH值分别为(3、5、7、9),常温下4h、80℃保温4h、分别添加0.1%NaCl和0.05%CaCl2,常温下放置4h后比较各乳化液的稳定性。添加大豆浓缩磷脂的乳化液受环境影响较大,在碱性或酸性较强条件下稳定性差。而添加酶改性大豆浓缩磷脂和酶改性粉末大豆磷脂乳化液在pH值5 ̄9下都保持良好的乳化稳定性,在pH值3时亦保持较好的乳化稳定性。在温度80℃条件下,添加酶改性大豆浓缩磷脂和酶改性粉末大豆磷脂,在不同pH值时,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明显好于浓缩大豆磷脂。添加酶改性大豆浓缩磷脂和酶改性粉末大豆磷脂的乳化液,在较高的离子强度下,保持有良好的乳化稳定性。而高离子强度对大豆浓缩磷脂的乳化性影响非常大,尤其在添加CaCl2的情况下,大豆浓缩磷脂几乎失去了乳化能力。在几种条件下,添加酶改性粉末大豆磷脂的乳化液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大豆浓缩磷脂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综述关于大豆浓缩磷脂组成研究现状,对磷脂类物质,特别对伴随物质组成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影响浓缩磷脂己烷不溶物和色泽可能原因,对制备食品级浓缩磷脂和粉末磷脂方法选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有利于分析食品级浓缩磷脂和粉末磷脂生产过程中一些物质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非转基因大豆浓缩磷脂为原料,利用溶剂及吸附剂去除杂质及多环芳烃得到精制大豆浓缩磷脂,经超临界CO2萃取得到大豆粉末磷脂,并通过实际生产到得到超临界CO2萃取大豆粉末磷脂。精制大豆浓缩磷脂的条件为,正己烷添加量为1.5 mL/g,凹凸棒添加量为5%,时间3 h,温度50 ℃,搅拌速度1 500 r/min,精制大豆浓缩磷脂含杂质量为0.05%,多环芳烃量为2.29 μg/kg。经超临界CO2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50 ℃,萃取时间130 min,得到的粉末磷脂含杂质量为0.03%,多环芳烃量为1.83 μg/kg。通过实际生产,精制大豆浓缩磷脂含杂质量为0.08%,多环芳烃量为2.97 μg/kg。超临界CO2萃取粉末磷脂含杂质量为0.06%,多环芳烃量为2.45 μg/kg,HLB值可以达到8。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超临界CO_2体系氢化和高压体系氢化两种技术生产氢化大豆浓缩磷脂,得出超临界CO_2氢化技术的优势,进而对超临界CO_2氢化大豆浓缩磷脂的氢化主设备100 L超临界CO_2氢化反应釜进行设计,以生产稳定性高的氢化大豆浓缩磷脂产品,所得氢化大豆浓缩磷脂为微黄色,碘值(I)为30.26 g/100 g,反式脂肪酸含量为11.2%,同时产品的抗氧化性增强,有利于加工、运输、储藏。  相似文献   

11.
大豆磷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豆磷脂资源丰富、原料价格低廉,但未被充分利用。本文叙述了三个问题,提高大豆浓缩磷脂质量的注意事项、大豆磷脂改性后HLB等的变化以及大豆磷脂在多种行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不同热损程度大豆油脂品质与组成的差异性。方法 以同一批次含有热损现象的美湾大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热损程度大豆油脂的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氧化诱导期、甘油酯及脂肪酸的组成以及微量成分(磷脂、生育酚、色素)含量的差异,分析大豆热损对油脂品质和组成的影响。结果 热损会导致油脂的品质显著下降,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均随热损程度的增加显著上升,氧化稳定诱导时间显著降低;重度热损过程中油脂发生氧化和Sn-1,3位为主的水解反应,氧化反应主要导致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水解反应导致甘三酯含量由95.71%下降至91.79%,甘二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大豆热损导致油脂中的总磷脂含量下降,磷脂酸的相对含量显著上升,生育酚在热损过程中易发生氧化损失,总生育酚损失率高达11%。结合大豆外观、磷脂组成和色素含量分析,未成熟大豆易发生热损,导致油脂中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结论 大豆热损会导致油脂的品质和组成差异显著,热损程度越深,油脂品质越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磷脂含量对大豆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不同磷脂添加量(2.5%、2.0%、1.5%、1.0%)的一级大豆油模拟磷脂含量不同的大豆油,在65℃条件下进行贮藏实验,检测贮藏过程中大豆油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油在贮藏过程中折射率有一定上升;磷脂含量对大豆油酸值影响较小;磷脂含量高的大豆油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的增长速度较慢。说明磷脂有抑制氧化酸败的作用,从贮藏角度考虑,大豆油脂中磷脂的存在对大豆油的贮藏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运用喷雾干燥技术,以货架期加速试验周期内微胶囊粉表面油、分散相的过氧化值等参数为稳定性评价指标,研究食品原料(蛋白、多糖)和食品添加剂(乳化剂、抗氧化剂等)对50%载油量南瓜籽油微囊粉芯材包埋率(以产品表面油为指标)和理化性质(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确定了以酪蛋白酸钠和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为主要壁材的配方,同时用聚葡萄糖代替麦芽糊精确定了一则以酪蛋白酸钠为主壁材、聚葡萄糖为填充剂的无糖南瓜籽油微囊粉配方。50%载油量南瓜籽油微囊粉表面油≤2.5%,过氧化值≤0.13%,酸价≤1.0 mg KOH/g,常温货架期24个月。  相似文献   

15.
宋二立 《中国油脂》2021,46(4):7-10
利用PLA1脱除大豆毛油中的磷脂,再用硅胶吸附脱除大豆油中的残磷和残皂。以酶法脱胶后含磷量、硅胶吸附脱皂后的含磷量和含皂量为评价指标,研究酶法脱胶及硅胶吸附脱皂对大豆油脱胶脱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油pH 5.5~6、去离子水添加量3%、反应时间6~8 h的脱胶条件下,酶法脱胶效果随PLA1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PLA1添加量分别为50、75、100 mg/kg时,脱胶大豆油中含磷量分别从566.36、538.02、562.76 mg/kg降至44.67、18.99、17.01 mg/kg,再添加油质量0.1%的SORBSIL R92硅胶,大豆油含磷量分别降至41.21、16.35、15.42 mg/kg,含皂量分别从37、23、14 mg/kg降至14、8、5 mg/kg。酶法脱胶后大豆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有所升高,3个油样的酸值(KOH)平均升高0.63 mg/g,过氧化值平均升高0.007 g/100 g。硅胶吸附脱皂也造成大豆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6.
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品质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磁炉、微波炉、常规加热对大豆油、花生油进行处理,测定其酸价和过氧化值,以比较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炉加热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最大,微波炉加热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次之,常规加热的影响最小;花生油、豆油依次对热效应的敏感程度增加;间歇加热、加新油加热有利于油脂品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以透明浓缩磷脂为原料,在超临界CO2状态下通过乙酰化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酸酐用量2.8%、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5min、pH7.3,此条件下得到的高度乙酰化大豆磷脂酰化率为93.2%;与常规状态下制备的比较,其乙酸酐用量减少0.2%,反应时间缩短5min,酰化率提高1.4%,乳化性、分散性等方面性能优于浓缩磷脂。  相似文献   

18.
霉变大豆对毛油质量及精炼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霉变后,其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籽粒变色变味,某些微生物分泌的毒素还可能使籽粒感染上毒素。用含有霉变豆的大豆进行油脂浸出,会对浸出毛油质量以及油脂精炼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本课题用霉变豆含量不同的大豆样品进行浸出,并对所得浸出毛油依次进行水化脱胶和吸附脱色,分别测定不同样品浸出毛油、脱胶油、脱色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色泽、磷脂含量等指标,由此分析研究霉变大豆对毛油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含量霉变大豆对毛油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霉变大豆对毛油质量、精炼效果都产生不良影响,其影响程度随霉变豆含量的增加而显著。  相似文献   

19.
针对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理化指标是否可有效反映煎炸油品品质变化这一问题,以大豆油为煎炸油,薯条和鸡排为煎炸物质进行煎炸实验。随煎炸时间延长取不同程度煎炸油检测,研究酸值、羰基值、极性组分、p-茴香胺值、过氧化值和总氧化值等理化指标与煎炸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所研究理化指标中酸值、羰基值和极性组分3项指标与煎炸时间相关性较好,可有效反映油品变坏程度,p-茴香胺值、过氧化值和总氧化值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