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即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如何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阐述了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的共性问题;剖析了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度;依据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特征,分别从设计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标准、优化教材的选取与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各专业学科之间的协同机制等角度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最后,依据高职院校专业课的特点提出了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以《人际沟通和交往技巧》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教学法、主题辩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美育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效,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理论功底,做到与时俱进,深入学生内心,帮助学生解决人际沟通和交往障碍,从而让"课程思政"教学真正解决学生的发展困惑,得到更多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专业课教学课堂展开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是当前育人大格局下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探索了如何有效开展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切实提出了三条符合理工科专业课特点的课程思政路径方法.从教师角度提出了三点核心要求,通过课程试点项目阐述课程思政的育人特点和成效.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管理学》的课程思政价值意义上,从院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探索高职院校实现管理学与思政课程融合贯通,提出建立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教师要建好教学团队,挖掘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模式;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等路径,实现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加强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是高职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促进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需要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的难点,针对性地提出融合路径:目标引领,统一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思想;内容延展,推进思政要素与创新创业元素的融通;队伍融合,加强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交流合作;制度创新,促进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水平。课程思政这一视角的引入可以突破思政课程教学的局限性,助力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学计划设置不全面、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和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改进。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堂教学计划,丰富课堂教学开展方式,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筑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陆续开设相关软件应用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以“BIM算量与云计价”课程为例,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思政教学情况,探索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从教师、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探讨思政教育融入此类课程的路径,满足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需求,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育人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8.
开展线上思政工作,既便于师生深入交流,又能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政教育,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章总结了线上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分析了高职院校线上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提出了高职院校线上思政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为线上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本文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进行调研,总结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现状及影响"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制度等维度赋能.尽管"课程思政"正在积极推进,但仍存在不少障碍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立足于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合选取及其措施,为高职院校开展经济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分析,围绕高职英语课堂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校园环境、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创新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以期通过以上融合路径提升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为提升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主要由学校组织开展,很少有企业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偏离生产实际。通过对校企合作开展技能竞赛组织实施过程的探讨和实践,认为校企合作开展技能竞赛新模式可以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学生和企业职工同台竞技,促进校企文化融合;规范实践技能教学;培养优秀技能人才;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实现顶岗实习。最终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综合表现能力,最终效果受专业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思政认知等诸多因素影响。基于浙江省范围内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的实证调查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将专业课教师分为“高能力—高认知”“高能力—低认知”“低能力—高认知”和“低能力—低认知”四种类型,形成胜任力画像。总结不同画像模型存在的个体特征、行为特点和胜任力差异,提出针对性的分类优化策略,帮助高职院校打造满足课程思政教学要求、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4.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育人手段的重要变革,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分析其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并为逐步构建鲜明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仅停留于口号和形式,思政教育仍以思政课程为主、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及育人等问题,以《港口集装箱机械与输送机械》课程为例,进行了"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从做好"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到教学设计改革、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有机统一,积极发挥高职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践表明,采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新范式,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载体,按照自顶向下的思路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梳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传感器+新技术+思政微语"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后学生反馈结果表明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在价值引领、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职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慕课教学模式凭借自身针对性强、教学质量高的优势为高职思政课程的开展带来了全新的教育契机。在开展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引进慕课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进一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整合资源,加强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施"思教、学工联动,教、学、做合一"的育入模式,是高职思政工作改革的需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交流现状,并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和实践为基础,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专业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专业教育立德树人和实施“专业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以问卷与访谈的方式面向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开展的“专业思政”建设情况之调研,获得了关于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情况的20项有价值的信息。对调研结果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虽有起步但推进不佳,且存在不少困惑与障碍因素。研究表明,树立“专业思政”建设全局意识,做好“专业思政”建设顶层谋划,抓基层党建促“专业思政”建设,健全“专业思政”建设配套制度等举措,可以助力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推动专业育人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随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提出的,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入手,对“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了系统探究,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指导作用,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深入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