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包装产业实施全产业发展战略可促进其各分支产业链的协调、快速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包装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支撑。基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视角,揭示了绿色技术创新与包装全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厘清了包装全产业链发展的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包装全产链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并阐释了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包装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具体路径,为包装产业的成功转型和高效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浙江包装产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弱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集合创新设计的模式来改变线性加工生产的思路。强调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加强组织间的协同创新来获取价值增值,从而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复工、安全生产、环保整治、限塑令依然成为近期大包装行业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企业是社会运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装企业则是几乎所有产业链路上的必然环节。纵观产业,内循环的管理、外循环的社会责任是包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全球疫情当下,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  相似文献   

4.
刘蕾  张公武 《包装学报》2009,1(1):26-30
产业链竞争在经济全球化中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方式。包装产业链从产业结构、组织形态、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竞争力格局,必须通过产业链的培育、整合和创新3个方面来提升和增强包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包装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有特殊的地位,它一方面对推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当今社会,对包装产业绿色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首先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引入模糊矩阵和隶属函数,然后建立模糊层次分析体系而且对当前包装产业绿色度进行综合的评价,最后以湖南运达包装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如何提高包装产业的绿色度,以期为绿色包装评价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软包装商情》2012,(5):38-39
为使中国包装行业能够关注产业链各环节市场需求变化,寻找中国包装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改变包装供应商传统的“中国制造”生产模式,美狮传媒集团策划并主办中国包装产业周活动。产业周将由中国各地包协及众多国际包装行业专业机构组织作为支持及协办单位,以中国包装产业作为服务对象,以中国包装行业现行热点作为服务主题,以多元化的媒体服务形式,为中国包装产业内的企业提供一个集战略交流、市场营销、产业拓展、技术交流、人脉积累为一体的综合性媒体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7.
廖立君  吴岳忠  李长云 《包装工程》2019,40(21):140-150
目的针对目前包装产业存在的产业链长、数据大而散、包装领域知识不全面等问题,设计一个中国包装产业大数据知识图谱应用系统。方法从行业高度定义涵盖包装领域全生态的分类体系,结合人工智能中知识图谱的最新技术,对政府信息、工商信息、行业信息、学术论文、全球包装专利等互联网上各类数据进行自动采集汇聚,抽取出知识信息,融合成一个涵盖资讯、政策、会议、标准、论文、专利、企业、产品、高校、机构和专家等十几类信息的包装知识图谱知识库。结果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知识图谱和终端应用,实现了包装产业大数据的图谱探索、产业链图、数据报告和关联搜索。结论该系统使用方便,可从多视图、多维度获取包装产业相关数据,提升行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加速中国包装行业的智能化产业升级,促进包装产业逐步向智能、绿色、集约、创新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低碳包装发展机制与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刘亦文  胡宗义 《包装工程》2012,33(7):140-145
阐述了我国包装产业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低碳化是包装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低碳包装的发展符合相关者利益,具有内在动力。研究认为:低碳包装应瞄准包装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及包装材料的再回收处理等5个重点环节的低碳化;建立健全的扶持奖励机制、融资创新机制、联合推进机制和示范推广机制等4个发展机制,积极引导政府、包装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组织等低碳行为主体的参与;从生态化规划设计体系、集约化生产服务体系、社会化宣传推广体系和绿色化环境审计体系等环节,建立健全低碳包装发展保障体系,支撑保障包装产业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徐玲玲 《包装工程》2005,26(3):134-136
在分析包装企业构建虚拟组织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构建包装企业的虚拟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以期为我国包装企业探索和寻求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提供思路和方法,使包装企业能适应市场竞争和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从地域、产业链、经济类型三个方面研究了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在地域分布上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相关企业以股份制企业为主。  相似文献   

11.
正3月23日,湖南省包装联合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株洲召开,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谭益民当选为省包装联合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株洲市正在以产业链思维,大力推进包装印刷产业发展,依托湖南工业大学,全力打造中国包装产业链资源聚集谷。截至2020年底,该市已拥有在统包装印刷企业181家,规模以上企业48家,产值逾45亿元,较2019年增长13.2%,占全省行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包装产业的协同作用越发关键。一个地方制造业繁荣与否看包装企业的数量;一个地方制造业先进度如何看包装供应链的创新程度;一个地方制造产业链、价值链是否完整且健康,看当地包装产业集聚区是否做到纵向、横向协同发展的均衡度。2019年初疫情蔓延全国,举国上下全力以赴,包装企业与国家同命  相似文献   

13.
包装产业低碳化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公司利益相关者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包装产业低碳化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相关问题,论述了包装产业低碳化利益相关者对减排活动关键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进行功能定位,并配置协调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更清晰地认识低碳包装生态结构,明确节能主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责任义务,建立更合理的包装产业低碳化发展管理机构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全球疫情不断扩散蔓延,经济全球化放缓态势愈发显著。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危机共存,本国完整的产业链建设已然成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主要目标。我国包装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诸多基础研究仍然无法摆脱国外企业的技术束缚。加快我国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是国家发展、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内容,面向行业更是包装大国向包装强国转变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严杰文  魏纯 《中国计量》2020,(1):40-41,70
改革开放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更加呈现出区域性、集群分布的特点。产业集成度发展越来越高,对于产业链中检测的共性需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过程控制,企业对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监控等,还没有系统的技术承担力量,或大部分均由企业自己承担解决。为有效提升集群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培养一批质量效益一流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国家在战略层面提出计量技术新概念——产业计量,希望计量能通过量值技术建立产业链、生产环节以及产品使用周期内的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强调,饮料纸基复合包装产业集中度高、循环利用产业链较完整,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能够推动生产企业履行生态设计、信息公开、回收利用等资源环境责任,有利于饮料纸基复合包装产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饮料纸基复合包装领域生态设计更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软包装集团作为世界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包装薄膜最大产能的大型企业,成功实现了将产业链向上延伸,预计BOPP、PP、丙烯单体三级产品总年产值将达500亿元。该集团的发展将对中国乃至全球BOPP包装产业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强  刘红利 《包装学报》2021,13(3):51-56
在现代包装产业链中,对包装产品质量评价是包装个性化与智能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系统研究包装产品质量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从印刷、结构、交互体验、应用安全和可循环利用5个维度,构建了现代包装产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17个关键技术指标,提出了3种包装质量评价方法及其算法模型,即主观评价方法、客观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这种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能够较为科学地评价现代包装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包装》2012,(4):76-76
前不久,界龙集团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创意设计展亮相"中国(昆山)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博览会",其视觉形象设计受到了组委会和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展会旨在打造一个涵盖包装印刷产业链的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促进包装印刷制造、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千亿包装产值的上海,有着众多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无论是人才、机遇、环境、眼界、国际化等都走在全国前列。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包装规模企业,上市公司将以"大脑魔都、产业辐射"战略布局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未来的5年是技术创新蓬勃发展的5年,是高端技能人才数量迅速崛起的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