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受到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制约,译者在翻译当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规范,才能保证翻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译者作为独立的个人,拥有特定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判断,对于翻译译本有着很大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和审美,完成翻译的转换和桥梁作用。在对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进而描述了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含有丰富的佩饰文化描写.本文分析唐诗中配饰物品的外延与内涵特征,并以中国译者许渊冲与美国译者哈里斯的唐诗译本为例,比较两位译者对待唐诗配饰文化的翻译方法与文化倾向.文章认为,许渊冲译本灵活使用了直译、意译与零翻译的方法,译文表达总体上更贴近目标语文化规范,对唐诗中配饰文化的传播建立在不影响诗歌整体意义和诗学美感的...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得到彰显。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研究中引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无论是译者的"适应"还是"选择",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休戚相关。分析《飘》在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译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虽然不同译者的"适应""选择"行为的方式、特点、目的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好的译文不仅要呈现原文内容,而且要再现原文风格。通过分析应用文和文学翻译具体实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原文语言特点,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翻译方法,力求再现原文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5.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6.
根据 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动态顺应是翻译策略,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都是动态顺应过程中主动顺应或被动顺应时表现出的一些具体方法。汉语称谓语的翻译是译者动态顺应译语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从而实现翻译目的的一个过程。因此,分析比较《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两个英文全译本中对称谓语的翻译,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是否顺应译语文化并能实现译者的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7.
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语义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三方面通过举例来逐一对许渊冲的《离骚》英译本和霍克斯的《离骚》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个译本的得失,领略两位译者不同的汉英翻译技巧,许译本更加注重形式对等,而霍译本更加注重语意对等和读者反映。对于《离骚》这样的典籍,两位译者的翻译都有不完美之处,只有肯定功能对等对汉英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注重功能对等的同时更加注重形式对等,才能使译本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风格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译者必须要注意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对于文学文体来说,风格翻译的准确与否也是左右翻译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文体风格,时代风格,作家个人风格和民族风格几个角度对文学文体的风格翻译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9.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体学知识及其在交际和不同文体文章翻译中的应用作了一番探究。从广义上讨论了一些常见的文体问题并指出在交际和翻译过程中应该采取恰当的文体,分析了译者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和文体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不同风格、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文化割裂是指英语翻译主体在接受两种不同文化时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当它作用于英语翻译时,翻译主体在英语与本民族语言转换过程中缺少文化关联,影响到译本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探讨翻译主体在两种文化博弈时所面临的困境,研究译者的翻译文化状态,对当代翻译研究和英语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词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古诗词英译息息相关,而李煜词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瑰宝。文中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对李煜词两个译本(许渊冲译本与朱曼华译本)的语言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古诗词英译提供参考。分析发现两个译本风格各异,语言风格的差异与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目的及思想息息相关。两译本都很好地体现了各自的翻译思想,实现了翻译目的,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展汉译英翻译实践、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翻译功能学派的语篇分析法为理论指导,对《道德经》的三个译本进行评析,说明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原文、译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译者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字面上的对等,还要考虑社会、文化、读者等各方面因素。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语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荒原》是现代诗歌史上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其中译本甚多。文章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从译者文化意识下的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由此证实了译者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影响译作对原作文化内涵的传达,从而决定译作的质量;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对三个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文本选择的影响,从而揭示了翻译过程不仅是译者与原作者思想交融的过程,更是两种语言文化交际的过程,进而说明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时应该积极有效地传达原作文化,呈现文化多样性,满足不同读者群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可分为翻译结果和翻译过程的研究。要了解翻译本质 ,必须研究翻译活动的过程。对英汉译者思维差异及其翻译过程的剖析 ,可使译者不仅注意加强本族语的深造 ,而且还要对两种相互转换的语言进行宏观文体、语言结构、语义系统以及文化历史方面的对比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克服翻译过程中思维差异的负干扰。翻译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译者进行思维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翻译理论的文化学派认为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等因素操控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改写。从诗学的角度对林纾的《黑奴吁天录》译本进行了个案分析,探讨了中国晚清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诗学和林纾的个人诗学观对其翻译行为的制约,进而分析了林纾的这一译作对晚睛社会诗学产生的影响。以上研究进一步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碰撞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翻译作为以译者为主体的社会化行为,必然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表现各异,总体而言都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是近代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借鉴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本文从翻译选材和诗学两个方面分析译入语文化语境制约翻译的内外部因素,阐释了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的规范作用,并进而具体揭示了该期译者受规范制约而采用的三种翻译方法:即改写法、删减法与增译法。  相似文献   

18.
传统理论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当努力成为一个隐形人.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和《爱玛》的两个汉译本分别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在文学翻译中应当提倡译者风格的结论.此外,读者也将从具有不同风格的译者所翻译的文学作品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策略,试图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比分析《水浒传》沙译本和杰译本两个版本前70回中的习语的英译,透析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在翻译他国文化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阐述翻译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剖析翻译伦理对译者的规约过程,旨在构建并完善翻译伦理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翻译伦理建构过程涵盖了解构原作、信息转换和建构译作时的三轮概念整合机制,包括四大心智空间网络图,由原作、原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动机、译者背景知识和翻译技能、读者认知模式与阅读喜好、源语与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等元素构成,各元素经过映射与合成,引导和规范翻译伦理模式构建,为翻译伦理的跨学科研究探讨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