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合利用岩心、微电阻率成像和常规测井资料,对莺歌海盆地东方构造带SY区和SE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流组一段地层发育一套海底扇背景下细粒沉积体,在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受到深水牵引流中的内波内潮汐的改造,形成了5种典型的岩相类型:(1)双向砂纹层理细砂岩相;(2)波状、脉状和透镜状层理砂泥互层相;(3)双泥岩纹层、泥质条带细砂岩相;(4)块状层理、递变层理细砂岩相;(5)漂浮泥屑、泥砾细砂岩相。研究表明,SE区黄流组一段整体上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少部分内波内潮汐沉积,同时可见重力流和内波内潮汐沉积互层。   相似文献   

2.
深水异地沉积是指在深水环境中经重力流或牵引流搬运、改造、沉积而形成的相对粗粒的沉积物,是深水重力流、等深流、内潮汐和内波沉积的总称。在重力流沉积和等深流沉积研究中,我国由向国外学习,到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在对内波、内潮汐沉积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鉴别出了古代地层中内潮汐沉积,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后受到国际沉积界的重视,这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于世界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深水重力流沉积露头精细解剖,揭示深水重力流水道-朵叶体系演化规律,建立沉积模式,分析储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重力流沉积单元包括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层状充填垂向加积水道、分支水道、近端及远端朵叶。沉积单元演化与重力流类型和能量密切相关。重力流爆发初期,碎屑流和浊流活跃,复合水道发育;当重力流能量降低,浊流占主导,伴随多期侵蚀-沉积作用,先后发育迁移水道和垂向加积水道;随着浊流的持续作用及能量逐渐衰减,分支水道、近端及远端朵叶依次发育。其中,复合水道可进一步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衰亡期,形成过程与短期重力流的演化过程相关。壮年期的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和垂向加积水道为理想储层,储集性能依次减弱,水道中部储层质量一般高于两侧,近端朵叶储层质量优于分支水道。  相似文献   

4.
南海西部海域中深层存在强非均质性和低渗储层,(扇)三角洲和水道-海底扇等复杂沉积体,高温常压和高温超压等复杂温压场,多期烃类充注及CO2、大气淡水等流体作用,给储层评价及预测带来了挑战。本文围绕复杂沉积-成岩场背景下储层演化与形成机制,通过刻画不同或相同沉积体储层岩相-储集相特征,划分区域沉积与成岩场特征,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岩相、成岩孔隙演化及其与油气等流体充注关系,确定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与有效储层成因机制,建立不同沉积体、温压场、流体影响的储层物性预测模型,叠合成储主控因素圈定有利储层分布,预测有利区物性特征,形成了复杂沉积成岩场有利储层评价预测技术序列,包括岩相-孔喉结构精细表征技术、孔隙演化定量恢复及关键时刻储层物性预测技术、成岩-储集相定量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技术。该技术序列应用于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中新统重力流沉积水道-海底扇、高温超压领域,指导了储层评价及深层商业有效气藏发现;应用于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扇)三角洲、高温常压储层领域,成功评价了有利区带,钻探获得商业油层与深层领域性突破。  相似文献   

5.
南海西部海域中深层存在强非均质性和低渗储层,(扇)三角洲和水道-海底扇等复杂沉积体,高温常压和高温超压等复杂温压场,多期烃类充注及CO2、大气淡水等流体作用,给储层评价及预测带来了挑战。本文围绕复杂沉积-成岩场背景下储层演化与形成机制,通过刻画不同或相同沉积体储层岩相-储集相特征,划分区域沉积与成岩场特征,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岩相、成岩孔隙演化及其与油气等流体充注关系,确定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与有效储层成因机制,建立不同沉积体、温压场、流体影响的储层物性预测模型,叠合成储主控因素圈定有利储层分布,预测有利区物性特征,形成了复杂沉积成岩场有利储层评价预测技术序列,包括岩相-孔喉结构精细表征技术、孔隙演化定量恢复及关键时刻储层物性预测技术、成岩-储集相定量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技术。该技术序列应用于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中新统重力流沉积水道-海底扇、高温超压领域,指导了储层评价及深层商业有效气藏发现;应用于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扇)三角洲、高温常压储层领域,成功评价了有利区带,钻探获得商业油层与深层领域性突破。  相似文献   

6.
新近纪时期,莺歌海盆地受到顺时针方向海岸流的影响,来自红河水系的细粒沉积物被搬运至莺东斜坡并成条带状分布,莺东斜坡浅海陆架沉积的扇体和水道向东南方向偏转。岩心和地震资料表明: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在新近系时期内波发育,导致向陆坡方向传播的沉积物波的产生,并在陆架斜坡下形成平行于斜坡方向脊槽相间的沉积地貌,由于相对较小的地形起伏也可影响浊流的沉积,因此地貌特征直接导致了轴向水道的形成,虽然单一轴向水道规模不大,但是由于其受到底流的改造作用较强,因此渗透率往往较高,且低位期该水道往往砂质物源充沛,水道晚期漫溢连片,勘探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7.
鲍玛序列各段都存在不同的成因解释,沉积物重力流及深水牵引流理论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鲍玛序列所代表的真正含义。等深流,内波流及内潮汐流等深水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汉引发的牵引流对早期重力流沉积进行改造,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深水牵引流沉积组合,该组合类似于鲍玛序列的沉积特征,在实际解释中极可能将其归为具鲍玛序列的浊流沉积,这可能是产生鲍玛序列多解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重力流砂体的底流改造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为浅海重力流沉积,但浅海环境下水动力能量和方向十分复杂,关于重力流砂体的沉积过程和成因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争议,特别在是否具有底流改造作用方面争议较大,故基于岩心、铸体薄片、测试数据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对研究区底流改造作用进行识别,并探讨底流对重力流砂体的改造作用过程。底流改造作用的证据主要表现在:1垂直重力流方向,底流改造作用造成砂体展布范围更广;岩心上具有典型牵引流沉积构造特征,表现出波纹交错层理、脉状层理、S型交错层理,泥质条带可呈现丘形,细砂岩向上显示突变接触,且其内部具有弱侵蚀和截切构造特征,局部发育悬浮沉积泥质;2岩石成分、粒度特征及物性方面,由于底流的改造作用,其跳跃组分明显增加,细砂岩中泥质含量减少,粒度变大,底流改造砂岩平均孔隙度19.2 % ,平均渗透率106.9 mD,平均孔喉半径8.34 μm,使其物性明显好于重力流砂岩,且底流改造砂岩的有孔虫生物壳体多被破坏,而重力流砂岩的生物壳体大多保留完整;3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B/Al、Cr/V、Co/Ni及稀土元素指标均反映存在富氧水团的底流作用改造。综合区域演化特征可知,研究区存在内波内潮汐发育的基本条件,在重力流砂体沉积后不久,底流主要是对早期重力流厚砂体的上部进行改造,将原始重力流砂体中的泥质等细粒组分带走,使其孔喉半径增大,物性变好。底流改造砂体可作为优质储层,对后期开发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深水沉积砂体中连续发现大型天然气藏,该盆地已成为全球天然气勘探热点地区。但是鲁伍马盆地勘探程度低,深水沉积砂体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基于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东非鲁伍马盆地陆坡深水区渐新统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分析水道-朵体沉积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水道、朵体等富砂深水沉积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鲁伍马盆地渐新统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共3个三级层序,水道-朵体沉积发育在每个层序的低位域。研究区SQ1和SQ2层序发育水道、朵体沉积,SQ3层序以水道沉积为主。受始新世末东非大陆抬升及全球"冰室"气候影响,盆地物源供给增加,三角洲向海进积,引发陆坡水道-朵体等重力流沉积。向北流动的南极底流改造水道-朵体沉积,通过淘洗重力流沉积提高水道和朵体的砂地比,并在水道北侧形成侧积砂体和漂积体,限制了后期重力流沉积,导致水道向南侧向迁移、朵体向南延伸。研究结果可以为鲁伍马盆地乃至整个东非陆缘盆地深水储集砂体预测及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石油地质学家有可能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运用鲍马序列将内潮汐水流形成的砂坝误解释成浊积扇,从而可能导致对油气圈闭要素不恰当地过高估计。系统总结了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的成分结构特征、沉积层序、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指出了内波、内潮汐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此外,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砂体可作为良好的储集层,可与深水背景沉积一起构成有利的地层或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1.
深水区水动力条件复杂多样,重力流、等深流与内波及内潮汐等作用均显著,其相互作用明显,并形成丰富多样的沉积体。 根据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的类型、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重力流与等深流极其活跃,发育典型的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包括峡谷、单向迁移水道、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及陆坡席状漂积体等。 中上陆坡区发育北东向迁移水道、大型长条状漂积体及少量陆坡席状漂积体,为重力流与北东向运动的中层水等深流共同作用区。中下陆坡区发育南西西向迁移水道、朵叶、水道-堤岸、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及陆坡席状漂积体等,重力流与深层水等深流作用明显。 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可形成单向迁移水道,迁移方向与等深流运动方向相同。等深流可对重力流沉积物进行搬运、改造、再沉积并形成漂积体、偏转型的朵叶和不对称堤岸。  相似文献   

12.
鲁武马盆地深水沉积是深水重力流和底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局部水道和天然堤的迁移方向与底流运动方向相反,不同级别层序内的粗粒沉积物分布呈现出规律性。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在中中新统三级层序内识别出5种具有不同的岩性组成和规模的深水沉积结构单元,包括局限性水道复合体、朵体、决口扇、天然堤—溢岸沉积以及滑塌沉积。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成像技术和分析方法,建立了深水沉积复合体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底流对重力流沉积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天然堤的沉积位置和方式、水道的迁移方向、朵体的分布位置和展布等;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及不同的沉积位置,底流对重力流沉积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水道内及与底流运动方向相反的水道侧翼。  相似文献   

13.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细粒厚层重力流砂体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银涛  文力  姚光庆  姜平 《石油学报》2018,39(3):290-303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为浅海重力流沉积,表现为粒度细、迁移快、堆积厚的多期砂体组合。基于地震、测井、岩心及测试数据,分析了细粒厚层重力流砂体沉积特征,并探讨了浅海重力流沉积的控制因素。基于井震结合在东方区共识别出砂质碎屑流水道、浊积水道、富砂朵体和富泥朵体4种基本沉积单元。砂质碎屑流水道常位于朵体内部,均方根振幅为低值,剖面上呈U型或深V型,宽度多在1~2 km,测井单砂体厚度多大于25 m,主要发育含漂浮泥砾或泥质撕裂块状细砂岩相,取心段表现为多期反旋回特征;浊积水道剖面上表现为浅V型或蠕虫状反射,均方根振幅可为低值或高值,宽度多小于500 m,其水道末端多发育局部小型朵体,形成朵体-水道-朵体沉积样式,测井单砂体厚度多在10~25 m,主要发育递变层理和平行层理粉细砂岩相,发育不完整鲍马序列Ta-Tb段组合,取心段表现为多期正旋回特征;富砂朵体和富泥朵体表现为高连续反射,均方根振幅分别为高值和低值。研究区浅海重力流沉积受到物源供给、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古地形地貌的共同控制。大规模蓝江三角洲前缘砂体是物质基础;随着海平面的上升,重力流的能量不断减弱,造成砂体发育规模减小、泥质含量增加、孔隙结构及物性变差,同时造成重力流流态的转变;陆架基底差异沉降形成的陆架低洼提供了浅海重力流沉积所需的可容纳空间,而不同的沉积样式主要受到局部古地貌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莺歌海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上新统莺歌海组地层广泛发育泥岩背景下的水道砂体沉积,寻找储集物性较好的水道及预测水道的含气性是当前莺歌海盆地水道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分析了莺歌海盆地水道的地震相新模式:其一为在两强振幅、强连续同相轴间夹一套弱振幅、弱连续同相轴;其二为水道凸起倒置地震相。前者可纳入含砂岩为主的水道研究范畴,后者为砂泥岩差异压实作用引起。应用地震正演和AVO交会分析技术预测了该区水道的含气性,所得结论与实钻结果相符合,从而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深水重力流的流体类型、发育机制及其所形成的砂体内部构成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对南非Karoo盆地二叠系深水沉积露头及意大利Tuscan盆地始新统-渐新统钙质浊积岩露头、英国北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大量深水岩心实物的精细解剖,重新厘定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其特征,构建深水浊流沉积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深水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块体流沉积和浊流沉积;前者以水下泥石流为主体,垂向上分异不明显,而后者从下至上依次表现为浊流、碎屑流和牵引流沉积,发育大量层理构造,垂向分异性好。受古地貌、物源、构造背景等因素控制,浊流沉积表现为不同的主流态、规模,具有不同的岩性、岩相组成,主要包括沟道、溢岸和朵体3种深水沉积类型。流体性质决定了砂体储层物性、内部非均质性及其勘探价值,浊积沟道中的浊流沉积部分及牵引流沉积部分、朵体核部以及决口扇砂岩储层物性较好,而碎屑流沉积和水下泥石流沉积储层物性差,这也是造成油藏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过去视为浅水沉积的“芬卡苏砾岩”,实为深水海底水道中的重力流及其伴生沉积。识别出5种重力流沉积相:(1)含砾泥岩相,(2)富基质砾岩相,(3)贫基质砾岩相,(4)块状砂岩相,(5)递交砂岩相。其中(1)和(2)为碎屑流沉积,(3)和(4)属颗粒流沉积,(5)为浊积岩,包括高密度和低密度浊流沉积。与其伴生的相有:(6)暗色泥质岩相:悬浮沉积,(7)扭曲层相:滑塌沉积,(8)双向交错纹理砂岩相:内潮汐沉积,(9)单向交错层-交错纹理砂岩相:叠加有内波作用的内潮汐沉积。上述九种相构成了5个有规律的组合,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物源区不断远离沉积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内波、内潮汐沉积——一个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波、内潮汐沉积是近10余年发现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深水异地沉积类型。现代海底普遍发育由内波、内潮汐引起的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不仅可形成各种厘米级的深水牵引流沉积,还可建造千米级的大型沉积物波。这种深水异地沉积是一个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我国塔里木盆地已发现了这种沉积类型,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莺歌海盆地东方B气田黄流组一段为浅海重力流海底扇沉积,主要发育侵蚀水道、分流水道、水道侧缘及朵体等沉积微相.目前,对F8d井区黄流组一段沉积微相的认识存在争议,为此,文中在地震相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正反演技术,明确了该区为侵蚀水道沉积微相;同时,利用全局优化属性分析结合地震波形特征刻画了复合侵蚀水道砂体边界.在复合侵蚀水...  相似文献   

19.
下刚果盆地中新统主要的沉积类型为深水重力流沉积。通过对钻井与测井资料的分析,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特征的研究,揭示了下刚果盆地西南部地区中新统深水沉积体系与层序的发育特征。A区块中新统可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SQ1—SQ7),层序格架下发育块体搬运沉积、水道、堤岸、朵体、废弃水道、决口扇及深海泥质沉积7类沉积单元。各层序格架下重力流发育特征和规模不尽相同,其中SQ1—SQ2和SQ4—SQ5沉积时期重力流沉积规模较小,发育小型高弯度重力流水道和堤岸沉积;SQ3和SQ6—SQ7沉积时期重力流沉积规模较大,发育大型复合重力流水道、朵体和堤岸沉积。综合研究区深水沉积单元的发育特征,建立了该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即块体搬运沉积发育在近陆坡区域,向前依次发育近源端的水道-堤岸复合体和决口扇沉积,水道高弯度地区的废弃水道以及水道末端的朵体沉积。这个沉积模式为该地区下一步的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下刚果盆地是西非主要油气富集区之一。以下刚果盆地A区块为例,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探讨了深水重力流流体性质的转换与深水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新统主要发育块体搬运沉积、水道—堤岸沉积和朵体沉积等3类沉积体;研究区重力流存在着流体性质的转换,地震剖面显示沿块体搬运方向碎屑流转换为浊流,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转换为深水水道沉积体系。最后建立了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块体搬运沉积主要发育于陆架边缘到上陆坡,水道-堤岸沉积主要发育于中—下陆坡,朵体沉积主要发育于深海盆地,重力流沉积主要受控于古气候和构造运动。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下刚果盆地今后的深水油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