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松辽盆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喷发旋回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兴城地区下白垩统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可划分为下部、中部和上部3个喷发旋回。营城组一段98%的工业气流都富集在上部旋回,该旋回便成为火山岩勘探开发的重点,而快速准确地确定上部旋回、明确各旋回的井—震标志则成为首要任务。基于关键井钻井资料及其地震反射特征的对比分析,建立了火山岩喷发旋回的井—震标志:①下部旋回的岩性以酸性岩为主,含中基性岩,喷溢相占90%;部分井段伽马值小于90API;地震特征为席状—盾状—锥状、中—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②中部旋回的岩性以酸性岩为主,发育少量的中性岩,喷溢相占79.5%;伽马值多为90~160API;地震特征为丘状—透镜状—穹隆状—板状、中弱振幅、中低频、连续性中—好。③上部旋回的岩性为酸性岩,喷溢相占47.1%、爆发相比例大幅度提高;伽玛值多为130~260API;地震特征为丘状—楔状—席状、中弱振幅、中低频、连续好—差。上述火山岩喷发旋回的井—震标志也为快速找准邻区火山岩勘探目的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以来火山岩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羌塘盆地为我国陆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的一个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火山喷发频繁,尤以中生代为甚。通过对中生代以来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对火山岩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论认为:盆地的烃类物质可能来自壳幔深部和浅层两方面,即盆地油气的一部分为生物成因,另一部分则可能为非生物成因;盆地内的部分火山岩可作为有效储层和盖层,岩浆热事件既可以加快烃源岩的热成熟,但同时也可能破坏掉已生成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历经50余年油气勘探,综合其油气勘探领域突破、储量增长、作业经营模式等因素,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5个阶段:以凸起潜山为主的早期探索阶段(1965—1979年)、以古近系为主的对外合作阶段(1980—1994年)、以新近系为主的自营带动合作阶段(1995—2005年)、多层系立体勘探阶段(2006—2015年)和精...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渤海海域已探明油气储量中,构造油气藏所占比例最高(66.8%),其次是复合油气藏(25.9%).占油气田总数34%的大中型油气田,探明油气储量却占总储量的84.4%.低凸起、凹中隆和凸起构造带油气探明储量最多,分别占总探明储量的45.3%,24.9%和22.0%.纵向上,61.0%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和55.0%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集中分布于新近系地层中.93.2%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和85.0%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分布在小于3000m的浅-中层储层内.渤海海域油气分布是海域烃源岩、沉积体系、构造及断裂体系发育与演化等一系列地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油气围绕富生烃凹陷近距离运移聚集;有利沉积相带、优质岩相及良好的物性决定了渤海海域发育优质储层;郯庐断裂及次级断裂控制了富生烃凹陷、圈闭及输导体系的形成与发育.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渤海海域13条区域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解剖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确定构造单元划分标准,并进行一、二级构造单元划分。渤海海域不同地区新生代盆地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沉积地层时代和厚度也有所不同。根据地质结构和沉积地层的差异,渤海海域可分为辽东湾坳陷(海域)、渤中坳陷、济阳坳陷(海域)、黄骅坳陷(海域)和埕宁隆起(海域)等5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可划分出二级构造单元35个,其中凸起13个、低凸起4个、凹陷18个。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地质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构造单元划分对优选有利油气勘探区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组合与区带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区域盖层和储层的发育情况.在纵向上把渤海海域的勘探领域划分成4个勘探组合,即上组合、中组合、下组合和前第三系基底组合。受早第三纪构造格局的影响,渤海海域的勘探区带可划分为凸起勘探区带断阶带勘探区带和凹陷勘探区带等3种类型。凸起勘探区带包括高凸起、凸起、低凸起和复合型凸起,断阶带勘探区带包括凸起陡坡断阶带和凸起缓坡断阶带,凹陷勘探区带包括断陷期形成的正向构造和后期形成的浅层反转构造。不同勘探组合和勘探区带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条件,其中以凸起勘探区带上组合成藏条件最佳,是最有利的勘探领域,其勘探潜力巨大,但其它区带和组合的勘探潜力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盖层和储层的发育情况,在纵向上把渤海海域的勘探领域划分成4个勘探组合,即上组合、中组合、下组合和前第三系基底组合。受早第三纪构造格局的影响,渤海海域的勘探区带可划分为凸起勘探区带断阶带勘探区带和凹陷勘探区带等3种类型。凸起勘探区带包括高凸起、凸起、低凸起和复合型凸起,断阶带勘探区带包括凸起陡坡断阶带和凸起缓坡断阶带,凹陷勘探区带包括断陷期形成的正向构造和后期形成的浅层反转构造。不同勘探组合和勘探区带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条件,其中以凸起勘探区带上组合成藏条件最佳,是最有利的勘探领域,其勘探潜力巨大,但其它区带和组合的勘探潜力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发育多个富烃深次洼,油气聚集条件复杂,对其油气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认识尚不明确。为此,利用饱和烃及轻烃色谱、色谱—质谱、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分检测等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对该潜山构造带的原油、天然气与其周缘富烃深次洼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渤中19-6潜山构造带油气的来源与特征。结果表明:(1)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凹陷主要发育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及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等4套烃源岩,其中东三段和沙三上亚段烃源岩为其主力烃源灶,有机质丰度较高,为偏腐泥混合型有机质类型,已进入生烃高峰期;(2)深层太古界潜山及上覆古近系孔店组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具有不同成熟度天然气混合特征,成藏过程具有多阶段性;(3)浅层与深层油气来源都具有3套烃源岩混源输入的特征,但仍存在着差异性,其中浅层油气来源以东三段烃源岩的输入为主,并且可能存在着东二下亚段烃源岩的输入,而深层油气来源则以沙三上亚段烃源岩的输入为主。结论认为,该区油气源条件复杂,油气源主要以周缘富烃深次洼内沙三上亚段烃源岩为主,其深层凝析气藏表现出多期次油型气输入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分析了反转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X1-1地区断裂发育,主要为NE走向,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末期,JXl-1地区在郯庐断裂走滑应力作用下发生了反转,形成了良好的背斜构造背景,在古近系东营组沉积时期,持续隆升,到了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初期,基本定型.JXl-1反转带的发育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构造圈闭的形成;对沉积体系的展布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形成的断裂有助于油气的运移;对储层的物性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反转强度过大对新近系浅层油气聚集不利;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过渡、拐弯部位的反转构造带古近系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带.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海域盆地热历史及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大地热流测量,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对浸海海域盆地进行了盆地热中恢复,结果表明,盆地现今热流值为50-75mW/m^2,背景热流值为63.6mW/m^2,而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50-25Ma)古热流值达65-90mW/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期(50-25Ma)裂谷阶段和后期(25Ma至今)热沉降阶段,其中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理解谷亚旋回,热沉降阶段叠加了12Ma以来由地幔拆沉及岩石圈冷却诱发的快速均衡沉降,渤海海域盆地较低的现今大地热流值和较高的古热流值,以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等支持了渤海海域盆地为板内裂谷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和烃源层生烃状态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域盆地存在形成大气田的地热条件。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域盆地热历史及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大地热流测量、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对渤海海域盆地进行了盆地热史恢复 ,结果表明 ,盆地现今热流值为 5 0~ 75 m W/ m2、背景热流值为 6 3.6 m W/ m2 ,而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 (5 0~ 2 5 Ma)古热流值达 6 5~ 90 m W/ 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 ,盆地经历了早期 (5 0~ 2 5 Ma)裂谷阶段和后期 (2 5 Ma至今 )热沉降阶段 ,其中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 ,热沉降阶段叠加了 12 Ma以来由地幔拆沉及岩石圈冷却诱发的快速均衡沉降。渤海海域盆地较低的现今大地热流值和较高的古热流值 ,以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等支持了渤海海域盆地为板内裂谷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和烃源层生烃状态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渤海海域盆地存在形成大气田的地热条件。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是中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研究已发现的油气田和含油构造。对分析其油气成藏特征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渤海海域是渤海湾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和晚期构造活动中心。它的地质特征和周边三个坳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其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被富生烃凹陷包围的凸起、凹陷及边缘的断裂背斜和反转构造以及断阶带中的断块、滚动背斜、花状构造是勘探的最有利地区。新生代继承性的构造格局和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是造成油气向凸起区和浅层多期运移、多期充注、晚期成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近期油气勘探进展与创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渤海勘探工作者通过转变思路和理论创新,在凹陷内浅层、深层、潜山及稠油油藏等领域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在辽东湾地区发现了全国最大的JZ25-1S混合花岗岩潜山复合轻质油藏,在黄河口凹陷区发现了一大批凹陷内浅层中型油气藏,使黄河口凹陷内部浅层油气藏联成一片;在渤中凹陷北部成功评价了被外方认为没有商业价值的LD27-2、LD32-2大中型稠油油藏,发现了LD27-1中型油气藏。发展和完善了"晚期成藏"理论,并取得了4项创新的地质认识:即断裂与岩性耦合——控制了混合花岗岩潜山油气成藏;"中转站"油气运移——决定了凹陷内上组合油气藏形成;断层—储层组合样式——控制了凹陷内浅层油气富集部位;临界盖层的质量——决定了新近系油藏的商业性。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页岩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渤海海域是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沉降中心,在古近系发育了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二段(沙一二段)和沙河街组三段3套主力烃源岩,具有丰富常规和非常规石油资源,页岩油气作为重要的非常规资源在渤海海域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基于渤海海域勘探开发实际情况,通过与国内外典型页岩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对比,综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测井资料、镜下薄片观察及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等,并结合盆地模拟手段,明确了渤海海域页岩油气的资源潜力,并指明了勘探方向及有利目标。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海域4个富烃凹陷主力烃源岩品质好,都有利于形成页岩油气,其中渤中凹陷烃源岩成熟度高,形成页岩气可能性更大,黄河口凹陷和辽中凹陷成熟度相对较低,更易形成页岩油,歧口凹陷东三段和沙一二段成熟度低,易形成页岩油,其沙三段成熟高,易形成页岩气;2)3套主力烃源岩脆性矿物平均含量超过63.5%,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低于34.7%,具有良好的可改造性,在3 200 m以深泥页岩进入中成岩B期,伊蒙混层中的蒙脱石大量向伊利石转换,增加了页岩储层的可改造性,结合国内外勘探实践认为3 200~4 200 m是渤海海域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深度范围;3...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西南部中生代潜山构造广泛发育,但对其成因演化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基于对该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地层解释和构造样式识别,厘清断裂的期次、类型、活动特征,揭示关键构造期构造格局和潜山形成演化过程,明确潜山分带差异构造特征,并开展潜山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海域西南部潜山内幕主要发育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喜马拉雅期等4期构造运动,其中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对潜山形成和分布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②上述4期构造运动形成了由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等3组断裂组成的4套复杂网格状断裂系统,各组断裂形成期次、性质及活动特征差异明显;③该区经历了古生代潜山物质基础形成、中生代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挤压造山与逆冲构造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裂陷及潜山初始格局的形成、新生代走滑—伸展复合改造与埋藏定型等4个演化阶段;④关键构造期表现形式的差异导致该区潜山构造特征呈现明显的分带性,可划分为西侧残留逆冲型潜山带、中部反转翘倾型潜山带和东侧复杂走滑断块型潜山带。结论认为,中、新生代经历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潜山类型的多样性和内幕断裂系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近期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新突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勘探研究思路转变、地质认识创新及作业技术进步,近期渤海油田在盆地边缘小凹陷、中深层轻质高产油气、浅层重质油产能、潜山油气勘探等多个区域和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重新认识凹陷生排烃能力,完善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提出断裂性质、结构、活动性等三因素联合控藏模式,明确了油气差异富集规律;提出陡坡带区域盖层下构造-地层(岩性)圈闭勘探理念,建立陡坡带"源-汇"时空耦合富砂机理,指导了中深层优质储层预测;建立渤海海域首个特稠油油藏模式,运用特稠油热采测试技术组合,实现了产能突破;明确花岗岩储层成因机理,提出花岗岩储层垂向分带序列和半定量评价标准,创新花岗岩潜山"似层状"油藏模式,丰富了潜山油藏类型。这些重大突破带动了渤海海域近期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使该区域新增储量稳步增长,所取得的认识及技术经验可为今后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秦南凹陷是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最低的凹陷之一,前期勘探成果不理想,凹陷的生烃能力一直受到质疑。通过对秦南凹陷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表明:秦南凹陷内小型次洼已具备较大的生排烃能力,凹陷中心的东洼和中洼烃源岩分布范围更广、体积更大、埋藏更深,应具有更大的生排烃能力;凹陷的结构类型控制油气优势运移方向;稳定分布的东二下段泥岩沉积控制了油气富集层位;长期活动断层的发育位置及程度控制了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区域与富集程度;主要发育了自生自储、早生晚储、下生上储近源成藏3种成藏模式。研究认为,石臼坨凸起北侧斜坡区、秦南凸起东侧斜坡区以及秦南Ⅰ、Ⅱ号断裂附近为有利勘探区域,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张春灌 《断块油气田》2010,17(2):169-172
通过研究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重力异常特征,划分研究区构造单元,探讨重力异常特征与油气分布之间的规律。在对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剩余重力异常和重力垂向二阶导数异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在区域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划分了渤海海域的构造单元,对已发现的油气田分布与局部重力异常特征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油气分布规律.预测了油气有利靶区。渤海海域地区油气田分布与局部重力高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被生油凹陷包围的凸起区(即局部重力高带)是寻找油气最有利的靶区:凹陷和凸起过渡部位的断阶带(即局部重力高和局部重力低的过渡部位)也是寻找油气不可忽视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域及邻区拉分构造与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渤海海域及其邻区经历过断陷、断坳和坳陷三个演化阶段。断陷期基本结构单元是半地堑和半地垒,区域上分三个区,西南区是走向北北东的黄弊断陷带,断陷西断东超;中南区断陷走向呈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陷都是北断南超的半地堑;东北区断陷带走向北北东,断陷结构东断西超。断坳期和坳陷期,凸起与凹陷统一沉降,接受盆地以外的造山带剥蚀产物。盆地演化过程中,沉降一沉积中心逐渐由边缘分别向渤中和歧口凹陷迁移。构造格局与迁移呈现出典型的地慢卷人型拉分盆地特征。渤海海域在演化过程中曾发生多期反转,以第四纪期间规模最大,形成众多成带分布圈闭。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领域包括凸起区、断阶带和凹中隆等背景下圈闭。  相似文献   

20.
渤海油气成藏特点及与断层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李家康 《石油学报》2001,22(2):26-31
根据渤海近40年勘探成果,对已钻的一百余个构造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渤海现有油田和含油构造的成藏特点,探讨了渤海油气藏与断层活动的关系。发现凸起与低凸起之上的披覆背斜与走滑扭压背斜是渤海最佳油气藏类型;上第三系馆陶、明化镇组是渤海主要含油气层系,其次是下第三系东营组和沙一、二段。渤海独特的盆地发育历史,尤其是晚第三纪中、后期郯-庐断裂的再次强烈走滑活动,对该区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