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我厂是原河北省新3000tNH_3/年的小氮肥厂,1983年第二次技改后,已形成了20,000tNH_3/年的能力。在第二次技改中,我厂担负了由兰化公司刘家峡化肥厂研制的LB107新型媒的试用工作。通过1984年1年至1985年5月近16个月的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B112(也称BMC)中温变换催化剂于1987年元月10日在我厂新建的2~#变换系统投入使用,至今已运行4个多月。生产实践证明,B112中温变换催化剂具有低温活性好、蒸汽消耗低、适应性强、易还原、易操作等优点,宜在中氮厂变换工序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4.
简述了直立内热式兰炭炉水封熄焦工艺原理,通过分析,认为水封熄焦在增加兰炭炉内气体通量、推动热量传导和转换、平抑和稳定系统温度、回收兰炭显热、实现兰炭和煤气气固分离及实现兰炭生产系统废水"零"排放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应对水封熄焦工艺客观认识其利弊,扬长避短,促进兰炭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内热式惰性粒子流化床中膏状物料干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惰性粒子流化床中膏状物料干燥机理的分析,得到了干燥时间及单位面积床层水分汽化量的数学计算式,可对干燥器的性能进行预测。采用带浸没加热管的惰性粒子流化床对膏状钛白物料进行干燥中试研究,采用气流式喷嘴将膏状物料分散成200~400μm的小液滴喷洒在惰性粒子表面进行干燥,探索了适宜的干燥条件,测定和确定了最佳的干燥工艺参数、操作参数和设备参数。结果表明:该干燥工艺能强化床内传热传质,促进高黏性膏糊状物料很好地分散,床层温度分布均匀,干燥器的操作弹性大,热量消耗低,干燥强度高,传热系数可达300W·m-2·K-1以上。 相似文献
6.
我厂是河北新3000吨/年合成氨的小型化肥厂。1983年第二次技改后,已形成了20000吨/年合成氨的能力。在新系统投运时,我厂承担了刘家峡化肥厂生产的LB_(107)新型中变触媒的试用工怍。经过1984年1月至1985年5月近16个月的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们使用LB_(107)中温变换触媒的一些情况和体会。一、变换流程设置及触媒的选择第二次技改完成后,我厂变换系统流程如图所示。来自压缩工段的半水煤气经油水分离器后进入饱和塔,与热水逆流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7.
8.
我厂现生产能力1.5万吨/年。1985年7月大修期间,对变换工段进行了较全面的技术改造,采用化工部第四设计院的节能工艺流程,并首次使用B_(107)型中温变换触媒。同年9月开车至今,经生产实践证明,B_(107)触媒与过去所使用的B_(104)、B_(106)触媒相比,具有活性温度低,处理气量大,活性好等优点,对降低变换系统阻力,提高变换炉生产能力,降低吨氨蒸汽消耗,起了很大作用。一、变换工段工艺流程见图 相似文献
9.
气流—内热式沸腾干燥新工艺,使干燥成品含水合格率达到了99.9%以上,对提高产量、稳定质量、降低能耗,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11.
12.
1 乙烯直接氯化工艺、机理和标定状况 1.1 工艺概述 在直接氯化单元中,用过量的乙烯与氯气反应生成EDC.未反应的气体离开该单元(包括过量的乙烯)送到氧氯化单元作原料气. 相似文献
13.
14.
一、前言变换工序的蒸汽耗量是合成氨生产中蒸汽消耗最大的工序。如何节约蒸汽、降低合成氨成本是变换工序的中心工作。而推广使用先进的催化剂是节约蒸汽的重要途径。我厂为年产8万吨合成氨的中型厂,变换工序共有三套变换系统,其中一套为φ4000的径向炉,另两套为φ3000的卧式炉。三套系 相似文献
15.
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针对深井井温高的特点,采用保温技术和存储式磁定位器校深技术,实现深井高温环境下微差井温测试。该项技术采用双点式测试井温微差,能够更加准确地测定温场微弱的变化。该技术主要应用在稠油热采区块的测试,年测试在200井次以上,为稠油开发提供了准确有效的地层动态数据,科学地指导了稠油生产。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用半水煤气升温还原B 117- 1中变触媒的方案、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 ,较之传统的还原法 ,节省了时间 ,简化了操作 ,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节能降耗,该厂采用化工部上海研究院开发的SB-3型耐硫低变催化剂,实现了“中变串耐硫低变”工艺。投入运行后,中变炉出口气CO4.6%左右,低变炉出口气CO0.5%左右,节省了大量高压蒸汽,节能效果显著,吨氨节能1.34兆千焦,年直接经济效益146万元。 相似文献
19.
20.
水泥预分解窑余热中温发电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分解窑纯余热中低温发电技术的单位热能发电量低,大约只有中空窑的50%。采用热气体分流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即:将入预热器系统的热气体予以分流,降低了预热器内气固比,提高了预热器系统热效率;同时使原预热器出口烟气中的低级热能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烟气中,热能得到升级,可大幅度提高其余热发电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