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处理矿山酸性废水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几种常用处理矿山酸性废水的处理工艺及其处理原理。  相似文献   

2.
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 AMD),会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可渗透反应屏障(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PRB)可以有效中和酸性废水并去除废排水中的有害金属离子。通过进行PRB箱体试验,旨在研究石灰石作为填料介质中和酸性和处理污染物的潜能,以及PRB在运行过程中化学堵塞的发生机理。结果表明:石灰石填料中和酸性和重金属去除能力较好,试验终止时出水的pH维持在6.29,重金属离子去除率最高接近于100%;PRB处理过程中,以铁为主的矿物沉淀是化学堵塞的主要原因,并且堵塞程度表现为进水区域>中间区域>出水区域;PRB装置的堵塞对水力特性的影响明显,进水反应区域的相对渗透率降低了56.1%,出口区降低了27.6%。  相似文献   

3.
对酸性矿山废水的来源、危害和预防治理技术进行了说明,对普遍采用的中和法、湿地法、微生物法进行了重点比较、分析,并推荐生物处理法作为矿山酸性废水首选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矿山酸性废水处理技术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化学沉淀法。该技术已成为目前处理矿山酸性废水的主要方法。本文较全面的介绍了化学沉淀法和用其处理矿山酸性废水的效果,同时指出了pH值控制和过滤的重要性。为了达到高标准排放,辅助处理方法也必须结合使用。本文对矿山酸性废水处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麒  王海洋  李锡童  杨武  尚善泽 《黄金》2023,44(8):105-107
矿产资源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酸性矿山废水,其酸性强、硫酸盐含量高,且重金属离子种类多,易造成环境污染。试验采用生物炭吸附—沉淀法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生物炭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600℃下热解制成,考察了其对酸性矿山废水中铜去除的影响,以及生物炭吸附剂脱附再生后的吸附能力;之后采用沉淀法去除其他重金属,处理后废水中各污染物达到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7.
硫酸盐还原菌在处理酸性矿山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SRB)处理酸性矿山废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文章简要介绍酸性矿山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其危害,重点介绍SRB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机理,总结国内外SRB处理工艺在酸性矿山废水中的发展研究,并提出SRB处理酸性矿山废水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同轴电絮凝处理技术对铅锌冶炼污酸废水进行处理的试验研究,探索同轴电絮凝反应器对污酸废水处理的适应性,得到了对污酸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氟化物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及絮凝剂选用、处理电流调整等技术参数,为实际生产中污酸废水治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阶段中和沉淀法、阶段中和──硫化钠沉淀法、阶段中和──H2S沉淀法综合治理矿山酸性废水。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四段中和──H2S沉淀法治理含铝量高的矿山酸性废水,使排放水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从中回收了铜、锌、锰等有价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0.
针对矿山开采工程中的废水问题,提出了基于HDS的矿山开采工程中酸性废水治理技术及对策简析.根据HDS处理工艺流程,从混合反应池、絮凝反应池和辐流式沉淀池三个内容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分别从药剂配制添加、自动检测控制和治理技术运用方面对矿山开采工程中酸性废水治理采取相应对策,由此实现矿山开采工程的安全开采工作.  相似文献   

11.
响应曲面法优化木薯渣—硫酸浸取软锰矿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木薯渣为还原剂在硫酸存在下浸取软锰矿中锰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试验,考查了木薯渣用量、液固比、硫酸浓度、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浸出结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取10g软锰矿进行试验时,浸锰最佳工艺条件为木薯渣用量5 g,硫酸浓度为3 mol/L,反应时间为150 min,温度是80℃,液固比为10∶1,其浸出率达到94.08%。  相似文献   

12.
利用锯末为焙烧高炉灰提供还原气氛,回收高炉灰中的铁,在绿色节能的同时实现高炉灰资源化利用。通过响应曲面法设计分析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还原剂配比对磁选精矿中铁品位、回收率的影响,并建立自变量与响应值间的数学预测模型,确定了磁化焙烧回收高炉灰中铁的最优工艺条件:焙烧温度686.65℃、焙烧时间25.03 min、还原剂配比1:8.6,在此条件下得到预测磁性铁品位68.325%、回收率90.945%,试验验证值与模型预测值相差在0.3%以内,表明该模型优化结果可靠,可应用于锯末磁化焙烧高炉灰提铁过程。  相似文献   

13.
响应曲面优化微波干燥铅渣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铅渣进行脱水。通过响应曲面法中心组合设计分析了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物料厚度对脱水率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方差分析表明,二次方数学模型拟合较好,物料厚度、干燥温度对脱水率的影响较干燥时间更为显著。优化工艺参数为干燥温度93℃,干燥时间10min,物料厚度19mm,相对脱水率达到68.21%,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相差0.73个百分点,干燥后铅渣的含水量为8.12%,可以满足后序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铝电解废阴极碱熔提纯工艺过程。基于Box-Behnken Design(BBD)设计,研究了温度、时间、初始碱料比对废阴极碱熔除杂效果的影响,获得了影响因素与碱熔渣碳含量之间的二次数学模型,确定了碱熔脱杂最优工艺参数:碱熔温度550 ℃、碱熔时间180 min、初始碱料比2,此条件下碱熔渣碳含量95.47%,与预测值相差0.61个百分点。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相近,表明该模型可用于优化废阴极碱熔提纯过程。  相似文献   

15.
镍渣作为有色冶炼过程产生的冶金废渣,以堆存形式处理,环境影响突出,但其含铁量高,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二次利用资源。以二次镍渣为原料制备微晶玻璃,采用响应曲面法并结合Box-Behnke原理设计探讨了核化温度、核化时间、晶化温度、晶化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微晶玻璃抗折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抗折强度与各因子间的模型。通过模拟优化,确定了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核化温度和晶化温度分别为845 ℃和955 ℃、核化时间和晶化时间均为80 min。采用最优工艺参数试验验证发现,微晶玻璃主晶相为铁硅灰石和钙长石,抗折强度均值达到126.78 MPa,与模型预测值偏差较小,表明该预测模型可靠有效及工艺优化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6.
以碳酸锰为微波吸收材料,考察了微波输出功率、微波辐射时间、样品堆积厚度和样品质量等因素对微波吸收率的影响。基于单因素条件影响试验结果,采用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方差分析、曲面分析及模型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显著程度为:微波功率>样品堆积厚度>样品质量>辐射时间,且交互影响不显著。当微波功率为675W、作用时间为131.5s、样品堆积厚度为15.4mm、样品质量为153.6g时,碳酸锰的微波吸收率模拟值最优为6.28%,与实际试验结果(5.89%)能较好吻合,误差约为6.6%。响应面分析法对矿物微波处理过程的因素影响程度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7.
用甲酸为还原剂在硝酸体系中浸取低品位软锰矿,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考察了甲酸用量、硝酸浓度、液固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锰、铁、铝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酸用量一定时,影响锰浸出率的因素主次依次是液固比、硝酸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当甲酸用量为3 mL、硝酸浓度0.45mol/L、液固比5.6、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2.5h时,锰、铁和铝的浸出率分别为91.01%、43.06%、21.61%。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用电凝聚法处理冷轧乳化液废水的可行性,对比了直流电凝聚与交流电凝聚处理乳化液废水的效果,考查了直流条件下电流密度、电极间距、pH值、电凝聚时间等因素对COD、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直流电凝聚去除COD、浊度的效果均优于交流电凝聚处理。直流电凝聚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电极间距为5 mm、pH值为5、处理时间为45 min条件下,去除COD与浊度的效果均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9075%和99.76%。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微波赤泥吸附含氟废水的技术方法,基于响应面法(RSM)建立了3个影响因子(微波功率、吸附时间、废水温度)对赤泥吸附废水中氟离子吸附率的影响,并通过方差分析(ANOVA)研究了各个试验因子或交互作用对氟离子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响应曲面优化后获得的最佳试验条件为:微波功率308 W、废水温度15 ℃、吸附时间22 min,预测值为96.83%,实际吸附效率为96.08%,通过响应曲面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以预测微波赤泥吸附废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率,且误差仅为0.77%。  相似文献   

20.
Calcification roasting-acid leaching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xtraction behavior of vanadium and chromium from high-chromium vanadium slag (HCVS). The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HCVS and CaO were mixed in m(CaO)/m(V2O5) of 0.62, then roasted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840 °C and maintained for 170 min, a maximum vanadium leaching rate of 87.74% was achieved. Additionally, 0.68% chromium was co-leached, achieving the separation of vanadium and chromium. The roasting factors affecting vanadium extraction followed this order: roasting temperature>m(CaO)/m(V2O5)=holding time. For the chromium extrac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CaO)/m(V2O5) and roasting temperature was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