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快速查明昆明市一起疑似由肉毒梭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的具体类别。方法根据GB4789.1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样品在庖肉培养基中35℃厌氧增菌5 d后镜检,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肉毒梭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试剂进行检测并进行肉毒毒素分型。结果镜检符合典型的肉毒梭菌的特征,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肉毒梭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均检测出E型肉毒毒素。Real-time PCR检测只需在增菌后4~6 h的检测时间,即可得到结果,且无需进行菌体的纯化培养,鉴定时间节约至少96 h。结论此次事件为食用被E型肉毒梭菌及其毒素污染食品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用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可对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事件作出快速判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1例疑似肉毒中毒病例的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 参照GB 4789.12—2016对病例暴露食品样品(自制辣椒酱、咸菜、芝麻酱、卤猪蹄)和粪便标本进行前处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样品/标本中肉毒毒素基因,通过动物试验进行毒素检测和型别确认,经接种疱肉培养基和TPGYT培养基增菌培养,采用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纯化,并做菌种鉴定。结果 5份样品/标本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仅在自制辣椒酱样品中检测到A型肉毒毒素基因;通过动物试验进行毒素检测,在自制辣椒酱样品中检测到A型肉毒毒素,其他样品/标本中未检测到肉毒毒素;5份样品/标本中,从自制辣椒酱和卤猪蹄样品中均分离到A型肉毒梭菌。结论 该起中毒事件是由食用肉毒梭菌污染的家庭自制辣椒酱引起。  相似文献   

3.
食品中A型肉毒梭菌PCR-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食品中A型肉毒梭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应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以A型肉毒梭菌的A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的产物经DHPLC技术进行快速检测。以非A型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23株参考菌株做特异性实验;A型肉毒梭菌DNA稀释成不同梯度,做灵敏度实验。结果: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方法灵敏度较高,最低检出限可达到为111ng/tube。结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检测A型肉毒梭菌,是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食品中A型肉毒梭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应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以A型肉毒梭菌的A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的产物经DHPLC技术进行快速检测。以非A型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23株参考菌株做特异性实验;A型肉毒梭菌DNA稀释成不同梯度,做灵敏度实验。结果: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方法灵敏度较高,最低检出限可达到为111ng/tube。结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检测A型肉毒梭菌,是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市肉毒梭菌在环境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肉毒梭菌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为预防、诊断、治疗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地貌,均匀抽取8个县(市、区),采集土壤、食品和水3类样品,检测肉毒梭菌污染情况.结果:采集土壤、水、食品3类样品共350份,肉毒梭菌检出15份,检出率为4.3%,其中,12份为8型肉毒毒素,3份为A型肉毒毒素.发生过肉毒中毒的县(市、区)肉毒梭菌检出率高于未发生过的县(市、区)(P<0.05).山区与平原肉毒梭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石家庄市外环境中肉毒梭菌污染较以前严重,并且存在A型肉毒毒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从某企业获取的30批次婴儿配方乳粉样品进行肉毒毒素和肉毒梭菌检测,对分离到的1株B型肉毒梭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 参照GB 4789.1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对样品进行肉毒梭菌分离及肉毒毒素分型实验;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 30批次样品中均未检出肉毒毒素;将增菌液进行小鼠腹腔注射后,4批次乳粉样品出现了典型小鼠肉毒中毒症状,但仅从1批次乳粉样品中分离到肉毒梭菌。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该菌为Ⅰ群B型肉毒梭菌,毒素基因簇为Ha型,毒素基因为B2亚型。结论 针对背景微生物复杂的婴儿配方乳粉中肉毒梭菌检测,不应以菌种分离作为金标准,而应以增菌液小鼠毒性实验结合肉毒抗血清保护实验作为确认方法。全基因组测序可对分离菌种进行精准鉴定和相关遗传特征分析,为中毒事件处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查找病因,指导临床救治,以便为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事件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WS/T 83—1996《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启动国家卫计委特效药系统紧急采购肉毒梭菌诊治血清应用于病人,分析致病原因与病程变化关系,确定诊治措施。结果确诊发病病人2例,仅1人住院。在住院患者血清中检出A、B型肉毒梭菌毒素,应用A、B型肉毒梭菌抗毒血清并对症治疗、机械通气,治疗25 d后,症状缓解,逐渐好转并康复出院。结论本次事件是由于进食被A、B型肉毒梭菌毒素污染的自家腌制酸肉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做好饮食安全宣传,加强食物中毒防控。  相似文献   

8.
谷悦 《中国食品》2016,(4):140-141
正去年,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一条关于"儿童乳饮料中含有肉毒杆菌,喝了会导致白血病"的信息,引起了家长们的高度关注。乳饮料中会含有肉毒杆菌吗?肉毒杆菌是什么?有何危害?专家解读一、肉毒杆菌自身并不致病,其产生的肉毒毒素才是元凶肉毒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又称肉毒梭菌,是一种生长在常温、非酸性和厌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芽胞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及动物粪便中。肉毒杆菌的菌体并没有毒性,但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适宜的温度(18-3 0℃)条件下,肉毒杆菌芽胞可能萌发、生长并形成肉毒毒素,该毒素才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57件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50件婴幼儿米粉进行梭状芽胞菌分离鉴定分析及毒素基因检测,获得梭状芽胞杆菌的污染水平数据,并评估各鉴定方法。方法 通过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革兰染色、普通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等表型特征,应用微生物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综合鉴定,通过PCR对分离的梭状芽胞杆菌进行肉毒毒素基因检测,对肉毒毒素基因PCR阳性片段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 57份市售婴儿配方奶粉中有26份样品中检出38株梭状芽胞杆菌,其中9份样品中同时检出超过两种细菌。50份市售婴幼儿米粉中有5份样品检出5株梭状芽胞杆菌。奶粉中分离的一株楔形梭菌E型肉毒梭菌毒素基因PCR扩增阳性,扩增片段测序比对结果显示这段序列并不是E型肉毒梭菌毒素基因,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也证实。43株梭状芽胞杆菌均未检出肉毒梭菌的毒素基因。结论 梭状芽胞杆菌鉴定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婴幼儿米粉中存在梭状芽胞杆菌的污染,应加强婴幼儿配方食品中重要梭状芽胞杆菌的监测,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例疑似肉毒毒素中毒的婴儿病例灌肠液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并确证。方法对患儿的灌肠液样品进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分离及肉毒毒素检测。结果患儿灌肠液样品TPGY培养物腹腔注射小鼠后可致小鼠出现类似肉毒毒素中毒表现(竖毛、呼吸困难并出现典型的蜂腰、四肢麻痹)继而死亡。培养物经胰酶处理后小鼠仍出现中毒并死亡,但培养物经100℃加热处理后再次染毒动物,小鼠不出现中毒和死亡。A、B、C、D、E、F六种混合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及B型单价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可对小鼠起到保护作用。患儿灌肠液样品中分离到梭状芽胞杆菌,该菌经表型、生化、PCR肉毒毒素产毒基因鉴定,结果为产B型肉毒毒素的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结论患儿疾病与B型肉毒毒素中毒相关。  相似文献   

11.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以微生物危害因素中致病菌导致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基于风险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识别优先管控的危害因素极其重要的食物来源是防控食源性疾病的前提和关键。结合微生物分型和统计建模的归因方法是国际通用的以确定不同食物来源对食源性疾病相对贡献的技术方法,目前欧美等国已经建立了频率匹配和群体遗传学两大类基于微生物分型的归因方法模型,并将其结果转化为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制定的科学依据,而我国目前正处于食源性疾病归因方法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国际广泛应用的归因方法的方法原理和模型,结合我国食源性疾病归因研究基础和现状,提出“建方法、合数据、搭平台、强交流”四个我国下阶段食源性疾病归因体系建设的工作方向,其中研发本土化微生物分型归因模型方法是解决我国确证管控核心和防控我国食源性疾病面临的挑战,最终实现食品安全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吉林市哨点医院食源性沙门氏菌监测病例,为防控食源性疾病爆发提供参考依据;为缩短检出时间,利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对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吉林地区哨点医院食源性沙门氏菌病例的监测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哨点医院细菌分离培养检出的食源性沙门氏菌,采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 吉林地区食源性沙门氏菌在幼儿人群组检出率最高,疑似暴露食物主要是水果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和混合食品等三类食品,疑似暴露食物以散装最多,疑似暴露食物购买地点主要是市场,检出的食源性沙门氏菌主要是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对照细菌分离培养,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检测结果与其高度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 加强吉林市食品安全卫生监督,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上转发光免疫层析可满足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北京市顺义区健康人群携带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p)的生物特征,研究分离菌株携带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Clostridium perfringens enterotoxin,Cpe)、β2毒力基因情况以及Cp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为Cp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判定提供健康对照组数据。方法对采集的87份健康体检者粪便开展Cp分离培养、平板计数和菌株cpe、β2毒力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名健康人粪便中血平板分离培养后Cp检出率为64.37%(56/87);Cp的月份、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57份粪便标本平板计数结果大于最低检出限(10 CFU/g),最高定量值为4.12×10~6 CFU/g,均值为1.70×10~5 CFU/g,中位数为5.30×10~3 CFU/g,95%分位数为7.00×10~5 CFU/g。分离的56株Cp中,cpe毒力基因检出率为0.00%(0/56),β2毒力基因检出率为73.21%(41/56)。结论 87名健康人粪便中Cp检出率较高,且β2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Cp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原因需要更深度生物标志识别或定量数据分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3—2016年泉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的血清型及细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送检的腹泻患者标本进行沙门菌增菌培养和分离鉴定,采用传统玻片凝集法和液相悬浮芯片技术(xMAP)法进行血清学分型,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460份标本中有73份检出沙门菌,共分离到沙门菌73株(15.87%),检出11个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圣保罗沙门菌(42.47%,31/73)、阿雷查瓦莱塔沙门菌(16.44%,12/73)和布利丹沙门菌(12.33%,9/73)。玻片凝集法检出61株(83.56%,61/73)完整血清型,12株不确定血清型,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法确定了71株(97.26%,71/73)完整血清型,仅2株未确定。药敏试验显示沙门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和妥布霉素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100.00%(73/73),其次为阿米卡星(95.89%,70/73)和庆大霉素(84.93%,62/73),对厄他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英这4种抗生素不具有耐药性。结论 泉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较高的耐药性,临床上应及时了解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铝是地壳中储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在现代社会中应用也十分广泛。在食品工业中,铝被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改善食品的口感、颜色等感官品质。然而,饮食中过量的铝暴露会导致人体内抗氧化体系的失衡,增加人体受到的氧化损伤。机体内过量的铝会引发细胞内钙离子平衡的失调,进而影响到第二信使系统。此外,铝暴露会导致体内能量代谢失调、核酸表达抑制,进而导致体内神经、免疫、骨骼等各系统的功能受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本文从食源性铝的污染途径,铝的体内代谢过程以及毒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铝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徐州市2007-2011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徐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 2007-2011年间共监测630份食品,总检出率为15.08%: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杆菌、志贺菌、创伤弧菌未检出.生肉类和水产品污染较严重,生肉以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菌污染程度高,检出率为分别为18.28%和10.75%;水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23.08%.结论 徐州地区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嘉定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16~2017年嘉定区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共采集12大类样品433件, 检测460件样品, 并根据《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监测样品中有49件样品检出食源性致病菌, 总检出率10.65%。其中, 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32.09%), 其次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0.62%)、沙门氏菌(0.23%)。检出食源性致病菌较多的前4位食品品种分别为冷面、即食非发酵豆制品、即食发酵豆制品、即食凉面(粉、皮)。结论 根据本研究显示本区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应加强重点食品在各个环节的监管, 继续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5-2019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家庭食源性疾病3 159起,发病12 402人,死亡229人,病死...  相似文献   

19.
2011~2015年保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保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为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5年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样品采样要求抽样9类, 1404份食品样品。根据《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方法对抽取的样品进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12种致病菌监测。结果 2011~2015年间检测样品中, 阳性样品83份, 检出6种食源性致病菌85株, 致病菌污染率为5.91%, 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为19.63%。不同年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类食品中婴幼儿食品及餐饮食品致病菌污染率最高, 分别为17.27%、14.81%; 散装食品致病菌污染率7.92%, 高于预包装食品3.28%(P<0.001); 第3季度的致病菌污染率为10.2%, 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08); 餐饮服务环节6种致病菌总污染率高于流通环节及生产加工环节。结论 保山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重点对散装食品进行监测监督, 在污染率高的第3季度及餐饮服务环节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预防和控制苏州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决策。方法 对2001~2018年苏州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和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析不同年份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致病因子、月份、学校类别、事件起数、发病人数等。结果 2001~2018年苏州市学校中食源性疾病暴发26起,占4.69%(26/554),发病985例,占8.87%(985/11104)。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是导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9月份是事件的高发月份,且小学暴发事件最多。粮食类及肉类是暴发的主要食物,加工人员污染和加工销售污染是暴发的主要原因。结论 缩短食品加工到就餐的时间,防止加工环节和加工人员污染能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