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佩斌  尹娟  郜银梁  王澜  许洋  张扬 《广州化工》2020,48(9):124-126
采用模块化碳纤维作为装置主体设计黑臭水体智能水质净化设备。该设备包括进水、处理、曝气、排泥和远程管理等系统。设备进水来自于某河道应急水质处理站细格栅出水,分析其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结果表明:设备出水总氮浓度为20~35 mg/L,去除率约为10%;该设备对COD、氨氮和总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COD、氨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低于50 mg/L、1.5 mg/L和2 mg/L,去除率分别为50%~80%、95%~99%和60%~90%。本设备对黑臭水体治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活化海泡石做为人工湿地系统的填料,考察该系统对生活污水中的氨氮和总磷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海泡石人工湿地系统对氨氮和总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进水为10L的最佳进水量时,人工湿地对氨氮去除率较高,进水浓度在12mg/L,pH在5.5时去除率可接近85%;总磷的去除在进水浓度为2mg/L,pH值为6.5时去除率可达到91.1%。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22,(7):1833-1837
将发光材料均匀涂抹在普通填料上,制备了粉红、黄绿和天蓝三种发光填料固定化小球藻,探究小球藻最佳固定化条件以及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黄绿发光填料上附着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为232.18μg/L。投加黄绿发光填料固定化小球藻处理生活污水效果最佳,对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为88.12%,92.28%。连续流运行下,对生活污水中的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降至4.45,0.62 mg/L,且黄绿发光填料大部分位于反应器中部。黄绿发光填料固定化小球藻提高了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和沉降性能以及对生活污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循环水冲洗厕所对冲厕污水中氨氮、总氮、COD、浊度以及色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50~200mg/L、总氮浓度为300~400mg/L、COD_(Cr)为1 200~1 300mg/L、浊度为250~300 NTU、色度为100~150度的条件下,循环水冲洗厕所对氨氮、总氮、COD、浊度、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3.5%、65%、94%、97%、96.5%。循环水冲洗厕所对冲厕污水的处理效果达到了初步预期。  相似文献   

5.
可回流式生物膜组合反应器脱氮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膜组合反应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探讨了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和回流比(R)对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无回流时,HRT和DO仅对氨氮(NH4+-N)去除影响较大,而对总氮(TN)去除影响不大,硝化液回流后,系统TN去除率明显提高. 在水温为19~28℃、进水COD浓度为208~496 mg/L及NH4+-N浓度为29.5~89.5 mg/L的条件下,当HRT为3 h,O和B段DO分别为3~4和6~7 mg/L、系统回流比为150%时,该生物膜组合反应器对NH4+-N和TN的去除效果达到最佳,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97%和76.27%,此时系统出水NH4+-N和TN分别为0.43和11.2 mg/L,达到GB18918-2002规定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生态袋护坡净水功效不足,研发微生物耦合型生态袋护坡技术。通过实验室试验,研究耦合型生态袋对微污染水体中有机物、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有机物在好氧菌降解及植物根系环境基质的吸附、过滤、沉淀共同作用下得到去除;添加纯度较高的脱氮菌对于水体中氨氮、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较传统生态袋分别提高了10.5%~25.5%、13.1%~20.5%;通过考察植物的生物量与水体中总磷的削减关系,发现植物生物量对总磷的去除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无土栽培吊兰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吊兰无土栽培系统对二级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表明,无论动态还是静态系统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都较好,系统出水中氨氮的浓度可达到4.203mg/L或3.6426mg/L,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浓度为2.802mg/L,总磷浓度可达到0.2mg/L左右,系统出水基本可达城市再生水回用标准.由于无新的污水进入,静态系统的处理效果要好于动态系统.系统中植物的长势良好,在设计运行时间内,两种系统中的植物均有明显的长势.无土栽培处理系统在有效去除污染物的同时,能产生一定的景观价值和经济效益,从而从整体上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而且其可极大限度的利用污水处理厂有限的可利用空间,这种处理方式尤其适用于中小城镇或居民小区的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A/O工艺处理乙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氮污水。中试试验结果表明:总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处理能力比工业装置提高1.6倍。连续运行期:进水COD浓度190~300 mg/L、有机氮浓度10~70 mg/L、氨氮浓度14~25 mg/L、总氮浓度26~76 mg/L之间,经过处理后的出水COD浓度低于50 mg/L,氨氮浓度低于1 mg/L,有机氮浓度低于5 mg/L,总氮浓度低于10 mg/L。两种菌体组合后可以相互促进,进而提高脱氮效率。系统脱除总氮效果稳定,总氮和COD去除率分别可达80%和90%以上。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填料对氮磷的静态吸附筛选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玉华  邢国印  赵杰 《辽宁化工》2009,38(11):773-776
通过考察填料对水中氮磷的吸附性能,为人工湿地填料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水中投加一定量填料,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磁力搅拌,测定填料对氮磷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填料粒径为8~12目,固液比50 mg/L,搅拌速率300 r/min,搅拌时间3 h,原水pH约为6.5,氨氮的初始质量浓度30 mg/L左右、磷的初始质量浓度3 mg/L左右时,煤灰渣对氨氮的去除率6.6%,对磷的去除率30%;沸石对氨氮的去除率40%,对磷的去除率22.8%;蛭石对氨氮的去除率28.5%,对磷的去除率9%。pH对氮磷吸附的影响较大,原水在碱性和中性的条件下,对氮磷的吸附性能要优于酸性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复合式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系统进行炼油废水有机物和氨氮处理的中试研究,卍字形嵌套填料形成的生物膜系统可高效去除COD和氨氮,利用前置排泥技术可消除石油类对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卍字形填料投加率为30%、停留时间为18 h的工况下,试验进水COD为580~779 mg/L、氨氮48.4~70.4 mg/L、石油类14.1~23.6 mg/L时,出水COD50 mg/L、氨氮8 mg/L、石油类3 mg/L,挥发酚及硫化物去除率也在60%以上。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系统内污泥浓度提高了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填料滤池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和特性,构建了平行的竹丝填料曝气生物滤池和陶粒/竹丝复合填料曝气生物滤池,通过连续流对比实验研究2个滤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陶粒/竹丝填料曝气池净化效果更好,在污水氨氮浓度变化时,抗冲击负荷能力更强,并能增强反硝化性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盐和磷盐。相比于竹丝填料滤池而言,陶粒/竹丝填料滤池对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高出10.9%、10.0%和15.4%。  相似文献   

12.
采用3套填充不同填料的兼氧-厌氧折流扳反应器(A2/BR)+水培植物或小型植物滤床组合系统,进行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在20~35℃、进水体积流量约为0.40 m3/d、HRT为26 h,反应器稳定运行后,A2/BR-1+水培吉祥草、A2/BR-2+水培吊兰、A2/BR-3+小型吉祥草滤床组合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9%、85.7%、70.8%,出水COD分别在22.9~56.3、17.8~45.1、32.5~92.2 mg/L,对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8%、90.1%、90.4%,出水S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在4~15、5~19、2~15 mg/L。在A2/BR+植物系统中,A2/BR缺乏适于生物脱氮除磷的底物及环境,仅靠填料吸附作用、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及植物系统的吸附、吸收等作用去除的氮磷量有限。  相似文献   

13.
脱氮除磷一直是生活污水处理的难点。A_2O-MBR处理工艺受进水水质碳氮比、进水流量、活性污泥泥龄、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导致出水总氮、氨氮、总磷指标不稳定。针对以上问题,探索了A_2O-MBR、ECO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显示该组合工艺对氨氮、总磷去除效果显著,氨氮出水为0.313mg/L,总磷出水为0.25mg/L;出水总氮相对较高为15.2mg/L。通过组合工艺处理,出水氨氮、总氮、总磷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选用陶粒、火山岩、沸石、轮胎颗粒4种填料,通过单一填料的动态吸附实验分析模拟污水下各填料对氮磷的吸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填料组合的优化配比,考察不同填料组合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一填料动态吸附实验中,沸石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吸附平衡时去除率为97.2%,吸附量为15.06 mg/kg;轮胎颗粒对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吸附平衡时去除率为98.9%,吸附量为5.44 mg/kg。在不同填料组合优化配比实验中,当陶粒∶火山岩∶沸石∶轮胎颗粒=1∶1∶1∶1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吸附平衡时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2.6%,吸附量为13.70 mg/kg;对磷的去除率为96.1%,吸附量为5.36 mg/kg。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挂膜和室内控制实验,研究pH(4~5、7~8、10~11)、DO(曝气、非曝气)、初始氨氮质量浓度(20、200、400 mg/L)等3种环境因素作用下仿生植物附着微生物膜对氮的降解效能。结果表明,实验系统中氨氮及NO3--N的含量变化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DO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仿生植物附着微生物膜对氮素的去除效果,曝气组氨氮含量显著下降,去除率介于21.37%~55.86%,而非曝气组的氨氮最高去除率仅为5.4%;水体pH介于7~8时,水体初始氨氮的质量浓度为20mg/L左右时,仿生植物处理系统具有较高的氨氮去除效能。因此不同水体理化因子作用下仿生植物附着微生物膜对氮素降解效能有显著差异,因此,在运用该项技术实现重污染水体的原位修复时,亦要同时考虑水质理化指标的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现状与达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张路路  尹倩婷  许冲 《电镀与涂饰》2014,33(20):891-895
在对广东省电镀企业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概述了广东省电镀行业的发展状况、电镀废水处理工艺和污染物处理达标难易等状况,并对电镀废水处理重点控制指标(包括总镍、总铜、COD、总磷、氨氮与总氮等)达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电镀企业总镍、总磷浓度控制在0.5 mg/L以下(新建电镀企业总镍浓度控制在0.1 mg/L)、总铜浓度控制在0.3~0.5 mg/L,是可行的。对于生化处理效果不理想,出水COD未能达标的电镀企业,可增加臭氧氧化和Fenton氧化等工艺,以确保出水达标。对于含氨氮较高的废水,可进行分流,并采用氨吹脱、折点加氯、化学沉淀等方法去除,将废水中总氮浓度控制在50~80 mg/L,然后通过生物脱氮处理,实现总氮达标。本文可为科学设置广东省地方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限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A/O+MBR膜工艺处理高浓度酿造废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污泥浓度为8 000~11 000 mg/L、HRT为11 4.2h、O段溶解氧浓度为1.5~3.5mg/L、硝化液回流比为500%的条件下,A/O+MBR膜工艺对COD、总磷和总氮的去除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 47%和80%。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SBR工艺污泥絮体结构松散,沉降速率低等问题,实验采用磁化技术处理生活污水。考察磁粉(微米Fe_3O_4)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磁粉投加量。结果表明,磁化污泥处理污水的效果要优于普通活性污泥,最佳磁粉投加量为0.5~0.7 g/L,综合考虑经济和处理效果两方面因素,选择磁粉投加量0.5 g/L较为合适。此时平均出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30%、91.48%、70.83%和92.80%,平均出水COD为16.60 mg/L,平均出水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2.74、10.01、0.53 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2002)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合成革产业的飞速发展,合成革废水量也不断增多,利用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处理存在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较高、总氮去除不彻底等问题,亟需探求经济高效的合成革废水脱氮新技术。本研究采用短程硝化(PNP)联合厌氧氨氧化/反硝化(Anammox/DN)处理实际合成革废水。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工艺处理效果较稳定,进水COD为160~580 mg/L,NH_4~+-N质量浓度为260~460 mg/L,出水NH_4~+-N质量浓度约15 mg/L、NO_2~--N质量浓度小于10 mg/L,NO_3~--N约30 mg/L,出水COD小于40 mg/L,总氮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总氮容积去除速率约0.41~0.60 kg N/(m~3·d),达到预期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多级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中氮、磷的去除效果,采用生物滤池-植物湿地-活性炭过滤三级工艺组合,在人工模拟废水的基础上,探索各处理单元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经过三级深度处理后出水中总氮、总磷、COD等污染物有明显的降低,且各单元都能起到一定的去除作用。该实验条件下,经三级单元处理后总磷的去除率达到67.47%~90.18%,铵态氮去除率在89.23%~99.89%,而且去除效能稳定,出水铵态氮基本保持在1mg/L以下;总氮去除率在85.02%~99.60%,整个三级组合工艺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良好;COD去除率为84%~97.33%。可见采用生物膜滤池-湿地植物-活性炭过滤三级深度组合处理工艺对污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表现较好的去除作用,该组合工艺可以用于污染物含量类似的污染水体深度处理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