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腹泻患者肛拭子标本和外环境样品的病原菌检测,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技术对一起多型别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农村喜宴食物中毒原因开展溯源分析。方法对采集的共20份肛拭子标本和外环境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PFGE分型及tdh、trh、tlh、toxR基因检测。结果 20份样品/标本中15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1株为tdh+trh-tlh+toxR+基因型,4株为tdh-trh-tlh+toxR+基因型。其中12份患者肛拭子标本中有9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7份为O3∶K6血清型,2份为O2群;3份墩板涂抹样品中有2份检出O3∶K6血清型,1份为O1群;3份剩余食物样品中有2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分别为O1群和O10群;厨师肛拭子标本检出O11群副溶血性弧菌;PFGE聚类分析显示7份患者肛拭子标本和2份墩板涂抹样品中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带型高度同源,剩余食物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核酸降解未能显示PFGE条带。结论本次事件是可疑食物交叉污染切菜墩板引起的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多种血清型别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和非O1/O139霍乱弧菌共感染导致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分析。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4个病例肛拭子、12件可疑污染食品和8件环境涂抹的增菌液进行多种腹泻病原检测,将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取菌株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构建聚类树。结果 4件病例肛拭子增菌液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结果均为toxRVP+/tdh+/trh-,其中2件肛拭子荧光PCR检测霍乱弧菌结果为阳性。病例肛拭子副溶血性弧菌培养法检出率为100%(4/4),分离株均为toxRVP+/tdh+/trh-,血清型均为O4:KUT;病例肛拭子霍乱弧菌培养法检出率为50%(2/4),均为非O1/O139血清型,其中1分离株为toxRVC+/ctx-/t3ss+。可疑污染食品副溶血性弧菌培养法检出率为66.67%(8/12),环境涂抹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2.50%(1/8),可疑污染食品和环境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均为toxRVP+/tdh-/trh-;可疑污染食品霍乱弧菌检出率为25.00%(3/1...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明S饭店群体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找出可疑食物,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剩余食物样品等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暴发病例162例,罹患率22.2%(162/730),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162/162)、腹痛(96.3%,156/162)、乏力(77.2%,125/162)、恶心(68.5%,111/162)、呕吐(53.1%,86/162),平均潜伏期为12 h,病例对照结果显示扇贝(OR=1.74,95%CI=1.00~3.02)和牛仔骨(OR=2.87,95%CI=1.38~5.99)为可疑危险因素,34份粪便标本、1份甲鱼切块和1份砧板上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宴席食物导致群体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交叉污染和食品未加工熟透很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建议餐饮机构要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自我监管,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4.
了解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更为准确、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金华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哨点医院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4 095例,男女比例1.33∶1,以20~59岁年龄组为主(52.60%,2 154/4 095),职业以农民为主;采集粪便标本3 927份进行特定病原体检测,共检出致病菌120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55株、沙门菌46株、志贺菌1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株。2014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 起,发病人数125人,以致病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为主,5~8月为高发期,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反映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处于低水平,应重点加强监测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议进一步扩大主动监测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冠疫情下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浙江省11个地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上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浙江省11个地市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201起事件,总发病人数1 765人,住院138人,死亡1人。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暴发高峰有两个,分别在6月和8月。暴发场所以家庭(47.76%,96/201)、宾馆饭店(12.94%,26/201)、单位食堂(12.44%,25/201)、学校食堂(8.46%,17/201)及小餐馆(7.96%,16/201)为主,宾馆饭店占比较往年有所降低。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要致病因素,主要致病菌有副溶血性弧菌(37.88%,25/66)和沙门菌(28.79%,19/66)。2020年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占比下降,为近5年最低。毒蘑菇中毒事件共报告40起,未导致死亡,中毒类型主要为胃肠炎型。结论 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健康宣传教育,并根据不同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检出的目标菌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耐药性检测及分子分型检测,明确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菌及可能性溯源。方法:采集病例腹泻便及可疑环境样本进行致病菌的检测,对分离出来的可疑致病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PFGE分子分型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温州市平阳县食物来源和食源性疾病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群分布特点以及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TDH相关溶血素(TRH)检出情况。方法以59株副溶血性弧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和39株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为研究对象,用标准血清进行血清学分群,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tdh基因和trh基因。结果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检出9个血清群,无优势菌群;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检出O1、O3和O4;以O3和O4为主,分别占48.7%(19/39)和46.2%(18/39)。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38株仅含有tdh基因,1株仅含有trh基因,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仅检出1株只含有tdh基因的菌株。结论平阳县食品风险监测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与分离自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主要血清型、毒力基因都存在差别。本研究为预防和快速检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溯源分析。方法对该起事件中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基因,对分离的阳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结果本次从1份厨师和10份患者便及肛拭标本中分离培养出1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dh毒力基因,神奈川试验结果阳性,血清型为O3:K6型。对11株阳性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和溯源分析,所有菌株获得相同的PFGE带型。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和PFGE结果,可判定此次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原因,为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置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沙门氏菌检验、志贺氏菌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的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可疑食物中毒食物和患者肛拭子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一份剩余食物样品和两份患者肛拭子均检出沙门氏菌,但均未检出其余致病菌;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场抽检的食物样品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由沙门氏菌污染引起,与其余致病菌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病14 413人,死亡90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2.0%(320/1 001)和49.7%(7 162/14 413),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2.2%(47/90)。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毒蘑菇中毒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两起副溶血性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血清学溯源,分析可疑食品和病人样品中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依据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VP做血清分型、溶血素试验;PCR扩增VP直接耐热溶血素基因(tdh)、tdh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毒素调控基因(toxR).结果 通过增加样品中可疑菌落数量的鉴定,两起食物中毒共检出9种VP血清型,主要有O3∶K6型13株,O2∶K28型6株,O1∶K56型2株,其它各1株;两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27株VP有17株tdh基因检测阳性,与溶血试验结果一致.结论 增加可疑菌落数鉴定,有助于VP食物中毒的溯源;虽然O3∶ K6血清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样品来源的VP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等同于溶血试验来鉴定VP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调查中山市某菜市场生鲜畜禽肉中变形杆菌的污染情况,分析占优势的奇异变形杆菌的亲缘关系。采集268 份生鲜畜禽肉样品,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和生化实验的方法对污染的变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利用肠杆菌基因间保守重复共同系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RIC-PCR)技术对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分子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类型的样品受变形杆菌污染严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鸡肉、鸭肉和猪肉;PCR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共检出123 株变形杆菌,变形杆菌阳性携带率为51.6%,其中117 株为奇异变形杆菌;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均为3~9 条,呈现良好的多态性;101 株奇异变形杆菌集中分布在E、I、K簇,簇内相似性大于70%。ERIC-PCR技术适用于奇异变形杆菌的分型及同源性研究,对变形杆菌引起的食品污染和亲缘性溯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一起食物中毒蛋糕和病人样品,用实时荧光PCR快速筛检,按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菌检验法》分离、鉴定致病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病原菌作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16份蛋糕样品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32份患者粪便样品中检出17株肠炎沙门菌,PCR核酸阳性与GB 4789.4—2010法分离到菌株完全一致;PFGE条带聚类分析显示患者与蛋糕中检出的肠炎沙门菌属同一基因型,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污染蛋糕所致;PCR法与GB 4789.4—2010法联合检测,有助于快速锁定食物中毒致病菌,从基因水平上证明食物病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检测食物中毒样品中致病菌,分析其同源性,为追踪污染源、明确病因诊断提供帮助,为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荧光定量PCR快速筛检致病菌,参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分离致病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致病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同源性。结果 从21份病人和从业人员粪便样品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9份食品样品中检出2份肠炎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25.00%和6.25%;食堂用水及井水检测均未检出肠炎沙门菌等致病菌。荧光定量PCR法阳性率结果与GB 4789.4—2010方法一致。PFGE分型显示10株肠炎沙门菌的DNA条带图谱完全一致,相似性100%,聚类分析为同一型,表明菌株来自同一克隆系。结论 采用荧光定量PCR筛检能提示食物中毒样品中病原菌是否存在的信息,通过GB 4789.4—2010方法仔细寻找到目标菌,两法联合使用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运用PFGE对致病菌进行溯源,分析其亲缘关系,能追踪到菌株来源,有利于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样品进行检测,提高实验室应对食物中毒快速检测和溯源分析能力。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10份患者粪便和6份可疑食品进行快速检测,并对39份粪便和8份食品进行病原培养分离鉴定,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invA毒力基因检测,PFGE及MLST基因分型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其他地区菌株进行遗传学差异对比。结果 10份患者粪便和6份可疑食物经实时荧光PCR检测均为沙门菌阳性,从39份粪便和8份食品中共分离到31株肠炎沙门菌。PFGE及MLST分析显示31株菌具同源性,表明食物和患者分离菌株基因型别一致,MLST分型显示本次分离株与其他地区优势克隆有同源性,31株肠炎沙门菌均具有invA毒力基因。结论 实时荧光PCR技术应用于食物中毒病原检测,缩短了病原检测周期,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PFGE及MLST两种基因分型技术可对病原菌进行溯源分析,对于掌握病原菌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16年莆田市某区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和溯源分析。方法将采集到的样品和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23株肠炎沙门菌,其中8株来源于留样食物,2株来源于厨师肛拭子,13株来源于患者肛拭子;所有菌株经BioNumerics软件聚类分析同源性为100%;所有菌株均携带沙门菌毒力基因invA,且具有相同的耐药谱。结论 PFGE技术有利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携带肠炎沙门菌的厨师进行冷盘制作和水果拼盘过程中污染食物所引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查明事件原因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者、食品加工人员和剩余食物样本进行病原分离及鉴定,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FGE及耐药性分析。结果从采集的13份样本中检出4株纽波特沙门菌,其中1株来自病人样本,1株来自食品加工人员(厨师)样本,剩余牛肉、鸭肉各1株。4株菌株经PFGE分析,同源性为100%。4株分离菌株耐药谱相同。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纽波特沙门菌引起,PFGE分型揭示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为事件的分析和溯源提供分子流行病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抽检的保健食品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与溯源分析。方法采用显微观察、生化反应、VITEK 2 Compact鉴定系统、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型,对从样品和实验环境中分离得到的11株菌株进行鉴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由抽检的保健食品中分离的细菌分别被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成团泛菌、奇异变形菌、溶血不动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浅绿气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粘质沙雷菌,其中8株为革兰氏阴性菌,1株为革兰氏阳性菌;而由实验环境中分离的2株细菌全部为革兰氏阳性菌,分别是藤黄微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由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可知,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的8株细菌和实验环境中分离得到的2株细菌并不在一个系统发育分支,亲缘关系较远,不存在相关性。结论保健食品中分离的细菌和实验环境中分离的细菌亲缘关系较远,不存在相关性,保健食品的污染源与微生物限量检查的实验环境无关,样品的污染可能是在加工过程中引入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2015年南宁市市售的动物源性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以及流行菌株的耐药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随机采集市售的不同种类的动物源性食品383份,按照国标法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K-B纸片法耐药试验和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从383份动物源性食品中分离到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试验结果发现,其中10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分离株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并检测到了4类耐药基因。结论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存在引发食物中毒的风险;分离株的耐药试验结果可以为南宁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样本进行检测,查明食物中毒原因,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参照国家标准方法GB4789.10-2016,对采集样本进行细菌学检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食物中毒事件中5名患者洗胃液、食物、分离菌株,均检测出E型葡萄球菌肠毒素。3株分离菌株PFGE分子分型提示来源不同克隆株,除了产生E型葡萄球菌肠毒素外,还有B、C、D型。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由不同PFGE型别的产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物引起,菌株产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型别不完全相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应关注多污染源及菌株肠毒素基因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