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以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和反渗透处理(RO)为核心的膜法工艺在渗滤液处理领域的推广应用,作为其副产物的反渗透浓缩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分析并比较了目前几种常用浓缩液处理技术的特点,为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州化工》2021,49(14)
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且处理后出水水质要求严格。为保证出水达标,反渗透处理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但随之而来带来了新的处理难点-反渗透浓缩液处理。反渗透浓缩液含盐量高且包含极难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处理难度极大。本文将基于当前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特点,系统性分析反渗透浓缩液液典型的处理技术,以对该类废水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Fenton法进行了反渗透浓缩液的处理实验,研究表明:单独使用UV不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也不能去除色度;采用UV+H2O2+铁粉工艺和三维电极+铁粉工艺实验时,在pH=3,废水中的COD的去除率可达30%以上,同时有很好的脱色效果;而且三维电极+铁粉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处理效果有所增加。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处理参数,同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煤炭市场的萧条,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着长期深度调整。可以预见,煤化工作为煤炭领域一个新的增长点,将在未来几年中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煤化工废水的处理,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点。目前广泛采用的双膜法,虽然能够有效分离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但是所产生的反渗透浓缩液仍然难以处理。根据这一问题,探讨了现阶段可以采用的反渗透浓缩液深度处理技术和工艺,以及零排放技术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苧文  杨雨桐 《辽宁化工》2022,(12):1701-1703+1710
为了确定高级氧化与生化处理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处理效果及优化运行参数,以辽宁省某垃圾填埋场浓缩液为原水,采用混凝/电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进行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在每个环节进行因素控制后,选用最优条件的运行方式进行连续流试验,考察了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pH值、助凝剂投加量、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对COD、UV254和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考虑COD、UV254以及氨氮的去除效果,聚合硫酸铁去除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和三氯化铁,增加电流密度有助于强化有机物污染的去除效率。得到总体运行优化参数为:在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2 200 mg·L-1,电流密度为10 A,极板间距为3 cm,BAF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优化条件运行时,COD平均去除率为90%,UV254平均去除率为91%,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8%。  相似文献   

6.
7.
反渗透浓缩液的回用实例──ChristopherSoule,DanStone.IWC-92-35反渗透系统在生产过程中要排放掉部分的浓缩液,大约占进水的25%,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文中介绍了一个系统,它采用RO浓缩股作为冷却水系统的部分补充水。运行经验...  相似文献   

8.
反渗透浓缩液的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反渗透浓缩液再利用的方法,综述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重点讨论了脱除反渗透浓缩液过饱和度进行回用以提高系统回收率的方法,以及膜蒸馏技术对浓缩液的回用处理、废水浓缩液处理及海水淡化浓缩液制盐,指出了反渗透浓缩液再利用在经济和环境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Fenton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反渗透浓缩液,应用BBD实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以COD去除率、UV_(254)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为考察指标进行响应面分析,研究各因素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COD最大去除率预测模型优化的组合条件为:初始pH值为5.08、H_2O_2投加量为19.53 mmol/L、[Fe(2+)]/[H_2O_2]为0.59,COD去除率为48.34%,UV_(254)去除率为51.48%,色度去除率为76.99%。最终通过模型验证,说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Fenton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Fenton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反渗透浓缩液,应用BBD实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以COD去除率、UV_(254)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为考察指标进行响应面分析,研究各因素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COD最大去除率预测模型优化的组合条件为:初始pH值为5.08、H_2O_2投加量为19.53 mmol/L、[Fe~(2+)]/[H_2O_2]为0.59,COD去除率为48.34%,UV_(254)去除率为51.48%,色度去除率为76.99%。最终通过模型验证,说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Fenton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高珊  张一凡  高奇英  魏敦庆  朱晓辉 《广东化工》2022,(19):199-201+215
采用热泵设备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在7天的试验过程中,出水水质较好,特别是对色度、COD、电导率、总氮和氨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该设备的处理能耗较高,平均1度电仅可处理1.81~2.02 L的反渗透浓缩液,且随着连续运行时间的增加,设备产生的二次浓缩液各项污染指标持续上升,设备内部结垢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2.
反渗透技术处理电镀废水基础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反渗透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基础研究与进展,着重讨论了多组分电镀液和络合物电镀液中的离子迁移规律,总结了各种金属离子复合体系中离子强度、电荷以及金属离子配位数等对反渗透法处理电镀度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初开始试验用反渗透法处理电镀废水,首先用于镀镍漂洗水的回收处理。此后又应用于处理镀铬、镀铜、镀锌漂洗水以及混合电镀废水。由于技术上的可靠性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对镀镍漂洗水的处理运用比较广泛。据文献报导,仅美国就有106套反渗透装置用于镀镍漂洗水的处理。目前反渗透处理电镀废水的装置已达850米~3/天的规模。在我国,应用在镀镍、镀铬等漂洗水的回收处理方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泡臭氧接触池,探讨了微泡臭氧氧化对反渗透(RO)浓缩液和剩余污泥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处理液的SS、色度下降较快,COD则有先小幅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但当臭氧增加到某一程度时,由于臭氧的矿化作用使得处理液的SS、COD、色度都趋于稳定。臭氧最适投加量为185 mg O3/L。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目前渗沥液和浓缩液的常规处理工艺,并分析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为后续工艺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目前,渗沥液常规处理工艺主要为:"MBR+纳滤+反渗透"、"MBR+高级氧化+生化强化工艺"、"碟管式反渗透"、"其他新型生物处理技术"。常规处理工艺中膜系统的使用非常广泛,约产生20%~30%的膜浓缩液,垃圾渗沥液要实现全量处理/零排放,浓缩液的消纳和处理非常关键,文中筛选了一些研究浓缩液的文献,目前膜浓缩液处理工艺主要包括蒸发(机械压缩蒸发、多效蒸发、负压蒸发、低温蒸发、浸没燃烧蒸发等)、电渗析、氧化、混凝沉淀、膜蒸馏、焚烧等。从图中可以看出,浓缩液处理工艺中使用最多的是普通蒸发工艺,占比29%;其次是机械压缩蒸发工艺、电渗析工艺和氧化工艺,分别占比13%和9%,分析了不同浓缩液处理技术的优缺点,给后续浓缩液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反渗透技术将镀镍漂洗水浓缩分离,浓缩液补加到镀镍槽中,透过液在镀镍漂洗槽中循环使用。向镀镍槽中加入硫酸钾,提高镀液的导电性能,同时降低镀液中氯化镍的浓度,使镀镍过程中阳极溶解速度和阴极沉积速度相等。镀件在镀镍前和镀镍后都经过回收槽漂洗,使回收槽中镍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用过硫酸钠氧化和活性炭吸附浓缩液中的有机杂质,用氢氧化钾沉淀铁杂质,用电解法处理铜杂质,用电解法和锌抑制剂组合法处理锌杂质。采用这些措施后,可实现反渗透浓缩液的完全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部分浓缩液循环的RO系统的一系列方程。这些方程式由该系统的质量平衡和RO过程的一般方程式经数学推导而得。最后还以图例说明了这些方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膜滤浓缩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膜分离技术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膜滤浓缩液处理技术已成为企业迫切的现实需求.介绍了膜滤浓缩液的水质特征,总结了国内外膜滤浓缩液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评析.指出高级氧化-生化组合技术能够经济、高效地实现有机物的降解,各种膜分离技术有望成为脱盐工艺未来的发展方向.膜滤浓缩液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9.
稳定运行芬顿组合工艺处理焚烧电厂渗滤液处理厂的反渗透浓缩液,经过45天的运行可知,在进水COD=1667~2641 mg/L条件下,出水COD500 mg/L,出水能满足《水污染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第二时段的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王亚东 《安徽化工》2018,44(2):96-97
垃圾渗滤液处理产生的纳滤浓缩液中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以及二价盐分,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为回灌填埋场,易造成有机物和盐分的累积。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介绍了纳滤浓缩液资源化利用及零排放技术,并对该工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