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底泥内源污染引起的黑臭变化研究涉及水体、底泥、微生物、植物等多种生态对象,由再生水本身因成分复杂致使对该类水体氮磷释放及黑臭化的研究更加复杂。研究结果表明,底泥内源污染对水体黑臭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温度、溶解氧、pH值、水动力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河道治理中,单一的治理技术因为自身的限制因素较多,不能很好地治理河道污染,因而将生态、化学和物理等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更系统、更全面的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已成为当今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相当有效的方法,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沉淀、吸附和络合作用将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更加稳定的形态。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固化/稳定化的评估方法。按固化/稳定化药剂的不同,讨论分析了水泥固化、磷酸盐稳定化、无机物混合稳定化和有机物稳定化四种方法,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探讨了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黑臭河道底泥是污染物质的重要储蓄积库,也是水生态系统中分解消化、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场所。尤其在长期厌氧环境下,沉积的淤泥超负荷耗氧,形成次生的内源污染上侵水体。文中模拟自然的火山灰反应原理,用功能性矿物材料和胶凝性材料,采用碱或碱性盐激发下形成的固化(稳定化)层,构建稳定的"防火墙",隔离或者稳定底泥中营养盐、重金属上泛水体,起到较好地控制内源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刘品祯 《山西化工》2022,(4):171-172
污染底泥修复是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部分,底泥投加药剂修复技术可以解决底泥黑臭问题。重金属因不能降解、生态风险性等特征受到广泛关注。硝酸钙是应用较多的底泥原位修复药剂,投加药剂时向上覆水体异常释放,现有研究对重金属迁移行为变化缺乏系统了解。综述河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研究,介绍城市河道底泥种技能树污染治理技术措施,分析黑臭底泥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与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黑臭水体已成为水环境的突出问题之一,严重破坏人居环境,影响城市形象.巨野县会盟景观带是中心城区的一条重要的景观河流,然而整治前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其溶解氧(DO)浓度较低,氧化还原电位小于-200 mV,氨氮含量大于15 mg/L,属于重度黑臭水体.项目开展了巨野县会盟景观带黑臭水体系统性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提出了外源减排及截污、内源清淤及消解底泥、水动力恢复、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5个方面系统性治理方案.工程完成后消除了黑臭水体,恢复了河道排水、防涝及景观等功能,河道水质指标优于黑臭水体标准,实现了环境生态综合提升的预期目标,为类似水体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河道生态护岸设计中的底泥固化技术中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床淤积和河道黑臭现象是当前崇明部分中小河道面临的主要问题。选择上海市崇明区港沿镇60 m独立河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底泥固化/稳定化的技术理论,进行了崇明河道护岸生态中试工程。根据河岸现状,以固化后的河道底泥和边坡土壤为原料,以《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中的堤防工程标准进行砌筑,在近岸河床底部采用置石或建筑废料堆砌加固,护岸砌筑使用建材式生态砖和轻质生态砖,护坡土层原位固化后栽种植物,最终达到了稳定边坡土壤、美化河道环境和恢复河道生态的目标。工程分析表明,该中试工程的护岸在90 d内结构稳定安全,浸出毒性符合国家标准。河道水pH值保持为弱碱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河岸周围自然生态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7.
对池州市南湖黑臭成因分析后,针对性地提出工程治理的措施,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处理初期雨水污染问题,系统运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增强水动力、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治理南湖黑臭水体,利用模型分析整治后南湖水体有效流动区域可达75%,通过定量计算验证整治后可消除外源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工程实施后南湖水体消除黑臭,水生态恢复,实现南湖长效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城市湖泊水环境质量状况,以武汉城区某湖泊为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体水质状态和底泥污染等情况进行评价,结合点源、面源、内源污染负荷,对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和污染程度开展分析,全面准确地反映水域水环境状况。结果表明,该湖泊整体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71.48~87.35,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控制因子为叶绿素a、TN、TP;底泥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显示90%以上底泥处于较严重污染状态,平均污染指数达3.370,其中TP对水体污染贡献最显著;湖泊水体主要污染源为雨水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和底泥释放的内源污染,CODMn为主要面源污染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影响景观,还会威胁人类健康。其中,内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文章对内源污染的形成及危害、异位和原位治理技术定义及优缺点等内容进行了总结。主要结论如下:底泥清淤能快速转移污染底泥,但易破坏水底的生态系统,且会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底泥覆盖能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但不能移除污染物,仍存在污染物释放到水体的风险;投放化学药剂能有效去除污染物,但可能带来水体毒性以及引起污染物的异常释放,一般适用于应急处理;微生物修复底泥效果好,但目前还处于实验室和中试试验阶段;底泥曝气能加快底泥复氧速度,有效改善黑臭水体污染情况,但其耗能高,受设备因素限制而少应用于实践。在城市黑臭水体内源治理实际工程中,应依据不同治理技术的优缺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修复城市水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结合城市河道现状,在分析黑臭水体复杂的成因基础上,提出控源截污、内源清理、生态修复和活水循环的整治方案.生态修复可以从根本上恢复河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长效和稳定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黑臭河道根源于岸,整治重点在排口,关键在管网,好的整治方案应该是因地制宜、控源为本、建管统筹、技术可行和经济投入可承受.  相似文献   

11.
城市黑臭河道底泥氨氮吸附解吸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黑臭河道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NH4+-N吸附解吸性能,为城市黑臭河道内源氮控制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0~70 mg·L-1)内,随着NH4+-N平衡浓度的升高,底泥对NH4+-N的吸附量逐渐增加,且Freundlich模型适用于描述此热力学吸附现象,其n值为0.640,说明该热力学吸附过程较难进行;底泥对上覆水NH4+-N的动力学吸附及解吸过程分别在30 min和5 h内快速进行,而后均逐渐趋于平衡,二级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描述底泥对NH4+-N的动力学吸附与解吸过程;底泥NH4+-N解吸性能强于吸附性能,具有"难吸附易解吸"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新阳主排洪渠是海沧区新阳工业区的主要河道,外连马銮湾海域,2018年前水体污染严重,部分河段底泥上浮、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城市生态平衡。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是一项长久性的系统工程,本次黑臭水体治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主要包括:截污工程、清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在完成排口截污、清除河道底泥以改善现有水质现状的条件下,建设生态修复工程重构河道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平衡及水体自净能力。以新阳主排洪渠综合整治为例,探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欧阳群文 《广东化工》2022,(21):174-175+202
黑臭河涌的治理中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是生态水域治理领域常用的一项工程技术。通过借助生态修复技术,同时进行河涌清淤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河涌的污染程度,对于城市黑臭河涌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自2020年开始,广州市对其辖区内某黑臭河涌运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综合治理,并通过对河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重新构建,大幅降低了河涌面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河涌的黑臭情况,使得河涌景观效果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广东化工》2021,48(1)
河道底泥既是接纳河道水体污染物的"沉积库",也是向上覆水释放污染物的"源"。污染底泥是河道主要污染源之一,对河道水环境影响很大。随着河道外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河道水体治理的推进,污染底泥引起的内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和底泥污染物的释放予以控制。本文综述了河道底泥修复技术现状,并对污染河道底泥修复技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广东化工》2021,48(14)
本研究采用从黑臭河道底泥分离筛选的高效有机质降解菌、光合细菌和脱氮除磷菌,通过固定化和复配,形成用于黑臭河道底泥原位降解结构体,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体最佳投加量为200 g/m2,相对于对照组,可提高底泥有机质去除率16.80%,同时分别可提高上覆水COD、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65.05%、64.17%、45.09%和33.56%,有助于控制黑臭河道底泥污染降解和释放。  相似文献   

16.
当前,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治理黑臭水体亟不可待。水体黑臭的成因较为复杂,是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以及其他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针对黑臭水体,笔者认为技术上采用外源阻断、内源控制、生态净化、活水富氧等方法,采用PPP模式推进治理,实现资金利用和水体水质持续改善双赢的局面,具有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随着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兴起,将在黑臭水体修复领域拥有较好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城市黑臭河道属于重污染水体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生态三方面阐述了城市黑臭河道的主要治理方法,并结合了各种案例,对各种技术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及设备研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志坚  毕薇 《广东化工》2016,(14):119-120
针对当前国内外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研究现状,文章从工艺技术概况、固化/稳定化材料研究及工程设备等三个方面对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了综述.总结得出我国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处理普遍存在技术工艺租放、固化/稳定化材料研发薄弱、缺乏高效的一体化设备等问题,同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应以固化/稳定化环保高效材料、固化/稳定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一体化设备为重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国内外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研究现状,文章从工艺技术概况、固化/稳定化材料研究及工程设备等三个方面对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了综述。总结得出我国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处理普遍存在技术工艺粗放、固化/稳定化材料研发薄弱、缺乏高效的一体化设备等问题,同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应以固化/稳定化环保高效材料、固化/稳定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一体化设备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杨昉  任伯帜 《广东化工》2022,49(3):153-155
本文以湘潭市爱劳渠低排渠流域治理为例,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及相关数据收集,对渠道现状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根据现状污染源调查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技术治理对策,提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的综合整治思路。对保证下阶段爱劳渠低排渠及其他地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