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耀州瓷是我国古代名瓷.为了无损鉴别不同时期的古耀州瓷,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技术无损测定古耀州瓷胎、釉样品中化学组成的含量,对这些化学组成进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唐、五代时期耀州瓷胎的化学组成较为接近,宋、金时期耀州瓷胎的化学组成比较接近且有别于唐代.宋、金时期耀州窑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和配方较为接近,唐、五代时期的较为接近.唐、五代、宋代时期黑釉、酱釉瓷的分类关系较为密切,其化学组成和配方比较接近.耀州窑青瓷釉与黑瓷釉的配方明显不同.茶叶末釉的配方与其他耀州瓷釉的配方也有所不同.PIXE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为无损和科学鉴别不同时期的古耀州瓷,提供一种重要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2.
陵西铜川耀州窑,是北宋(960-1127年)的著名瓷窑。它的主要产地是当时铜官县的黄堡镇,而铜官县隶属耀州(今耀县),故名耀州窑。 (一) 对耀州古瓷窑的研究,与对定、汝、官、哥、钧等古瓷窑的研究相比,起步较晚。从六十年代初大面积发掘后,研究性文章主要有: 王家广:《耀州瓷窑分析研究》①;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耀州窑》②; 卢建国:《耀瓷装饰艺术》③; 李国桢、关培英:《耀州青瓷的研究》④; 乔留邦:《耀州青瓷漫话》⑤; 杨东晨:《宋代耀州窑》⑥; 杨东晨:《耀州窑发展史浅探》⑦, 杨东晨:《论耀州窑的历史地位》⑧。其中卢建国同志的论文,被翻译成日文出  相似文献   

3.
耀州窑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古瓷窑之一。其独特的装饰纹样与器物造型完美结合,在技术与艺术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耀州瓷刻花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呈现洒脱奔放、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的风格,作品立体感较强。促进耀州瓷不断发展,集多种装饰手法于一体来创新作品,将会使耀州瓷的装饰艺术宝库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耀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连续烧造陶瓷的历史长达1300多年,享有"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和"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在传统的陶瓷制作中,瓷器可作为观赏性的制品。耀州瓷尤以手工刻花  相似文献   

5.
刘谦 《陶瓷工程》2012,(2):34-36
耀州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著名的古瓷窑,制瓷历史悠久,器物造型丰富,装饰题材广泛,动物、植物、风景、人物和几何纹样等,一应俱全。丰富多样的纹饰因纹样形态、器物造型、装饰部位和装饰技法等诸多差异而有多种变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构成形式,构图随意而灵活,充分体现了古代陶工熟练驾驭纹饰构成规律的高超技能,本文仅就耀瓷纹饰的构成形式作一归纳和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位于漆水西岸的小盆地上,南北长约五公里,东西宽约四公里,这里就是相传的耀州瓷的“十里窑场”现在古堡内外,漆水两岸,以及周围的多层台地上,到处都散布有古瓷片、俯拾即是。其中,以青瓷片最多,白瓷次之,其它各色瓷也有不少。可见昔日黄堡窑场之盛况。宋时铜川(当时叫同官)黄堡镇因隶属耀州,所以把烧造的瓷器,统称“耀州瓷”简称:耀瓷。  相似文献   

7.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中国最传统的陶瓷品种,它继承了唐代铜官窑、宋代磁州窑、元代景德镇窑研发的釉下彩绘技术,并突破前者只以单色或双色在瓷器上装饰纹饰的工艺局限,创造了几乎涵盖所有色系的多彩装饰新工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纹饰非常全面,图案、人物、山水、花鸟皆涉,风格各异,本文主要谈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山水画风格。  相似文献   

8.
从宋代广西永福窑田岭窑瓷腰鼓的装饰工艺入手,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釉下彩绘装饰、釉上彩绘装饰、刮釉填彩装饰、化妆土装饰和酱釉装饰的多层呈色结构,从多层呈色结构的叠加顺序分辨出三种装饰手法,并从胎釉截面处的土质细腻程度判断化妆土装饰。窑田岭窑瓷腰鼓在装饰上有磁州窑和耀州窑的痕迹,其点画大块白色斑点和刮釉填彩工艺与磁州窑相似,应为模仿鲁山窑装饰手法。  相似文献   

9.
所谓宋代耀州窑,是以今陕西铜川市城区黄堡镇的古瓷窑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古窑,方圆百余里。根据史书和《同官县志》记载,铜川市从南北朝的北周(575年)起,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止,一直叫同官县。自从五代时期的后唐(923)在今陕西耀县设耀州郡后,同官县隶属耀州,故历史上将宋代同官县的瓷窑称为耀州窑,所出瓷器亦称耀瓷。《同官县志》也说:“考古家每艳称耀州宋瓷,实出同官,耀固无陶土,销场所在尔。”铜川地处陕西渭北高原,漆水河由北向南穿市区而过。沿岸多是黄土丘陵,间杂石  相似文献   

10.
孟树锋 《陶瓷学报》2005,26(2):138-144
本文以宋代耀瓷为对象,就其烧造历史演化、器皿造型、装饰纹样、处理手法、做工技巧、釉色机理、地方民俗和美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美术、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上阐述了宋代耀瓷艺术的成因及风格所在。  相似文献   

11.
耀州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著名的古瓷窑,制瓷历史悠久,器物造型丰富,装饰题材广泛,动物、植物、风景、人物和几何纹样等,一应俱全。丰富多样的纹饰因纹样形态、器物造型、装饰部位和装饰技法等诸多差异而有多种变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构成形式,构图随意而灵活,充分体现了古代陶工熟练驾驭纹饰构成规律的高超技能,本文仅就耀瓷纹饰的构成形式作一归纳和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12.
根据耀州瓷装饰纹饰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动物、人物、植物、山水、博古、其他6大类,每大类又细划为几小类。笔者对各类纹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提出耀州瓷某些装饰纹饰蕴含着追求富贵多子、祈求宗教护佑、向往幸福美满、注重品格修养、热衷古物收藏及吸收域外文化等6种民众心理。  相似文献   

13.
耀州窑陶瓷装饰技法是以青瓷刻画誉贯古今,并且成为一种特色,此外还有印花、划画、贴塑、等多种绘画装饰手法。然而耀州瓷的绘画装饰艺术也是别具特色。耀州陶瓷绘画装饰技法源于唐代,经过五代、两宋而盛传于金元,所饰陶瓷种类累计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瓷釉下绘白彩、白釉褐花多种,本文就以历史发展脉络论述其绘画装饰技法在耀州窑的发展和演变,从而阐述耀州窑绘画的装饰艺术与各个时期绘画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上釉后入窑烧制的瓷器再加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称为釉上彩;在坯胎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制的彩瓷,称为釉下彩。釉上加彩是陶瓷绘画主要的装饰技法。它是运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制好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通常包括粉彩瓷、五彩瓷、青花加彩瓷、珐琅彩瓷以及色釉描金瓷等。  相似文献   

15.
宋代北方耀州青瓷的研究文献中,关于工艺的论述多有“白衣”之说。认为宋代耀州窑中期瓷器“瓷胎色灰白,上一层白衣之后挂釉,釉面光滑,半透明”。还认为在胎上施“白衣”可以“填补气孔,美化瓷面”。这一观点在不少“考古”、“文物”杂志上均有表述,在最新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上也有同样的描写。  相似文献   

16.
青瓷,因以纯粹的青绿色釉装饰而得名,是中国传统瓷器的一种。龙泉窑,始于晋代,盛于南宋,宋代六大窑系(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之一,拥有1600多年的制瓷史。龙泉窑借鉴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探索并成功烧制了青瓷。龙泉青瓷无论从造型、釉色,还是装饰形式诸方面,都体现了追求简约美的艺术特点,不仅体现了自然古朴、含蓄内敛的审美意境,而且蕴藏了深刻的精神内韵。本文将从造型、装饰两个方面谈龙泉青瓷所追求的简约美。  相似文献   

17.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窑场之一,它历经了1 400年的历史,形成了其独特精湛的传统制瓷技艺。对耀州窑的制瓷工艺以及其发展脉络进行归纳梳理,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的制瓷工艺。笔者对耀州窑制瓷工艺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北宋是我国制瓷业全面发展的顶峰时期,耀州窑是宋代的六大窑系之一,器型以日用瓷为主,器物淡雅。作为北方青瓷的重要代表其主要特点是装饰方法多样,纹饰丰富多彩,有刻花、印花、雕花等手工装饰,其结构严谨饱满,线条自由而流畅。纹饰大多满布于器型的内外,种类繁多且以花草鱼兽为主,风格粗放健美且生动自然,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发展的主要代表,如此琳琅满目的纹饰让人不禁感慨古人的审美与智慧,想要探索其渊源。除此之外,宋代早期至中后期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和对待疆土的政治态度的转变在历史上作用较大,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宗教信仰越发的明显。选择研究原始信仰对北宋耀州青瓷纹饰的影响,结合当代意识观念为主导的艺术发展状态,把青瓷的纹饰表现与宗教文化、原始信仰结合加以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印模装饰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印纹陶,宋代时达到巅峰,定窑将模印装饰发展到了极致,通过模印工艺生产了大量精美的印花瓷器.印花瓷器纹饰繁缛富丽,制作精良,对后世瓷器影响巨大,因此本文将定窑印花瓷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制瓷原料与装烧工艺对印花瓷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对印花瓷的影响、定窑印花纹饰的题材寓意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20.
首次应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技术对古代建窑‘供御’和‘进盏’款天目瓷的主量、痕量化学组份进行测定,应用模式识别方法将测量结果与古代吉州天目瓷、耀州天目瓷作比较。同时对建窑天目瓷胎和釉的均匀性进行了分析。为恢复和重现古代建窑天目瓷的各类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