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臭氧、次氯酸钠和高锰酸钾三种氧化剂,探讨了在不同投加量(C)及作用时间(T)条件下,氧化剂对藻类的抑制效果与特性。结果表明,当水中初始藻细胞密度为2×109个/m3时,臭氧在0.1和0.3 mg/L·min投加量下作用30 min或在0.6 mg/L·min投加量下作用15 min或在1 mg/L·min投加量下作用5 min,能够基本灭活藻细胞;次氯酸钠在3 mg/L投加量下作用5 min或0.2~1 mg/L投加量下作用15 min,灭活藻细胞;高锰酸钾在3 mg/L投加量下作用5 min或0.2~1 mg/L投加量下作用30 min,藻细胞基本灭活。当臭氧投加量低于0.6 mg/L·min、次氯酸钠和高锰酸钾投加量低于1 mg/L时,延长氧化时间对藻类的去除效果明显。以CT值作为氧化剂灭活能力评判指标,对氧化剂灭活藻类的研究表明臭氧、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的CT值分别大于2.5 mg·min/L·min、2.4 mg·min/L、2.7 mg·min/L时,可灭活水中藻类物质。  相似文献   

2.
该文探讨了3种氧化剂(臭氧、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钠)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降解效果,并研究了氧化剂处理铜绿微囊藻过程中对MC-LR的释放及其降解特性。结果表明3种氧化剂均可有效降解MC-LR。氧化处理铜绿微囊藻时,在臭氧投加速率为0.41 mg/L·min、氧化反应5 min和高锰酸钾投加量为2 mg/L、氧化反应5~8 min的条件下,均可将水中的MC-LR去除完全;此外,3种氧化剂处理含藻水的同时,可引起胞内藻毒素不同程度的释放,其中次氯酸钠处理含藻水将严重破坏藻细胞,致使产生大量的、常规水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的胞外溶解性MC-LR,导致饮用水水质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3.
王丽华  朱溪  王晓昌  王磊 《水处理技术》2007,33(3):62-64,92
本试验通过对比两种预氧化剂对夏季滦河水的藻类、CODMn、UV254、TOC等指标的去除效果,分析水中分子量的分布情况,研究了高锰酸钾和氯预氧化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KMnO4预氧化在去除有机污染物方面的效果要好于预氯化的处理效果;高锰酸钾预氧化的UV254去除率为23.4%,而TOC去除率为7.1%,说明一部分UV吸收性有机物在预氧化过程中转变为UV非吸收陛有机物,低高锰酸钾投量条件下水中有机物不能得到完全去除。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某水库冰封期低温高藻水嗅味去除,同时降低消毒副产物生成势,比较了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次氯酸钠和臭氧四种预氧化剂在单独预氧化和预氧化混凝两个过程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预氧化混凝过程优于单独预氧化处理;综合考量浊度、UV254、嗅味感官评价、三卤甲烷生成势和卤乙酸生成势五项指标,臭氧有更好的控制效果,最佳投加量为1.0 mg/L;过氧化氢最佳投加量为2.0 mg/L,高锰酸钾最佳投加量在0.5 mg/L,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在1.0 mg/L。  相似文献   

5.
模拟水生产流程,研究不同氧化剂预氧化对北江原水消毒副产物(DBPs)前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高锰酸钾投加量为1.5 mg/L时,COD_(Mn)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最高可达51.38%;投加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可以提高UV_(254)说的去除率;采用次氯酸钠作为预氧化剂,氯与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直接反应生成DBPs;氧化剂二氧化氯可以有效去除三氯乙醛前体物,且随着投加量的增加,三氯甲烷去除率也随之增加;当高锰酸钾投加量达到1.5 mg/L时,三卤甲烷(THMs)总量达到最低,此时三氯甲烷及THMs去除率达到30%以上。从水质安全考虑,建议以北江原水为水源的水厂采用高锰酸钾或二氧化氯替代预氯化工艺。  相似文献   

6.
该文考察了高锰酸钾预氧化对高藻水源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高藻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比单独混凝沉淀工艺更好.高锰酸钾预氧化工艺的优化结果表明当高锰酸钾最优投加量为1.0 mg/L、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30 mg/L时,该组合工艺对藻类、藻毒素、嗅味、UV254、DOC及三卤甲烷生成势的去除率分别为83.57%、87.89%、100%、44.3%、45.45%和64.4 %.  相似文献   

7.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处理低浊高藻水库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搅拌试验研究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对大沙河水库低浊高藻水的处理效能,并与高锰酸钾和氯预氧化的效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PC预氧化能显著提高浊度、藻类、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而且PPC预氧化的处理效能高于高锰酸钾预氧化和预氯化。PPC预氧化和粉末活性炭对大沙河高藻水库水的嗅味具有很好的去除效能,PPC的除嗅效能高于高锰酸钾。PPC优异的除污效能是由于高锰酸钾氧化作用、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的吸附及催化作用以及PPC各组分间的协同效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辽宁化工》2021,50(5)
近年来,我国饮用水水源水库、湖泊出现大量富营养化现象,以剑水蚤及藻类为代表的浮游生物在许多城市水源中频频出现。去除剑水蚤的方法主要有投加氧化剂、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拦截等。针对北方水库季节性短时间剑水蚤问题,提出氯预氧化与常规水处理工艺优化协同作用抑制剑水蚤,保障供水工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对源自水库的水厂进厂含锰源水进行除锰试验,投加高锰酸钾氧化和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混凝沉淀。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和适当的投加时间下,高锰酸钾的适宜投加质量为锰含量的1.8~2.0倍时,出水Mn的质量浓度小于0.1 mg/L,达到GB 5749-2006规定要求。水厂近3个月的实际运行试验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法可以有效去除水库水中的锰,同时对水中的色度、氨氮、有机物也有一定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常规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在混凝搅拌前投加氧化剂高锰酸钾及氯的方式去除水中铊。通过影响水中铊去除率的单因素试验,找出处理铊浓度为0.3μg/L的原水所需的合理的氧化剂的量为:高锰酸钾0.5~0.7 mg/L,次氯酸钠3~4 mg/L(以有效氯计),此时,铊去除率可达70%。调整试验水的pH为9.0~9.5,同时采用聚合硫酸铁作为絮凝剂,铊去除率可达80%。氧化剂及混凝剂的投加量应根据原水水质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不得出现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控制工业循环水系统中的菌藻的危害,往往要投加杀菌灭藻剂。在长期使用一种杀菌剂后,水中微生物产生了耐药性,因而降低了药物的杀菌灭藻效果。目前使用的杀菌灭藻剂虽对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具有较高的杀伤作用,但对细菌的芽孢(即孢子)的杀伤作用就较低。我们在筛选杀菌灭藻剂的试验中,曾测定了β—氨基酮对菌藻类的作用,证明它具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时期阳澄湖原水中藻类及嗅味物质的变化情况,解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2017年4月~10月对阳澄湖原水中藻类、腐殖质、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等物质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饮用水处理过程中藻类的去除情况,优化生产工艺,高效去除藻类的同时控制水中嗅味物质生成,提升水质,保障供水安全。结果表明,气温的增加有利于藻类繁殖,藻类生长旺盛时期,水中的腐殖质、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含量相应升高,各种物质浓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养殖活动以及底泥中微生物共同作用可能是引起2-甲基异莰醇增加的主要原因,夏季嗅味物质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藻类。工艺除藻过程中,次氯酸钠对藻类的去除率可高达97.24%,高锰酸钾对藻类去除率仅为28.16%。次氯酸钠除藻效果明显优于高锰酸钾,结合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可去除藻毒素等有机物质,降低二次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高铁酸盐预氧化、絮凝除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高铁酸盐对湖泊、水库水进行预氧化、絮凝除藻,对其除藻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预氯化除藻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高铁酸盐预氧化,投加0.14mg/L就能明显提高聚合铝对含藻类水混凝的除藻率。1.4mg/L高铁酸盐预氧化与20mg/L聚合铝联用的除藻率是单纯投加40mg/L聚合铝的3倍;水样pH对含藻类水处理的影响,除藻率pH5.0>pH7.5>pH10;延长高铁酸盐预氧化时间,除藻率稍有增加,但超过10min,对除藻率影响不大;腐殖酸的存在会明显阻碍聚合铝的除藻效果,而高铁酸盐可消除腐殖酸对聚合铝混凝的阻碍作用;高铁酸盐预氧化、絮凝的除藻效果比预氯化明显,是一种可取代预氯化除藻的新药剂。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膜前氧化对超滤膜污染规律和水中有机组分构成的影响,并对延缓膜污染的机理与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试验所用3种氧化剂KMnO4、高锰酸钾复合盐(PPC)、H2O2均能延缓膜污染进程,在投加量为1 mg.L-1条件下,预处理效果PPC>KMnO4>H2O2;KMnO4和PPC对UV254的去除效果优于溶解性有机物,表明2种氧化剂优先去除含有双键的疏水性有机物;通过研究氧化剂投加量对比紫外吸光度变化的影响,说明氧化作用使水中腐殖质类成分向非腐殖质类成分转化。  相似文献   

15.
原位生物膜技术去除水源藻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原位生物膜技术对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原位生物膜技术对藻类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藻类去除率显著增加。对于除藻而言,水力停留时间5h较为合适。生物膜+高锰酸钾联用技术对藻类的去除率进一步提高,当高锰酸钾投量为0.75mg/L时,藻类去除率可以达到90%。试验期间,原位生物膜技术对有机物、氨氮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40%、80%左右。由此可见,在水源水中采用原位生物膜技术是解决水厂除藻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原位生物膜技术对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原位生物膜技术对藻类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藻类去除率显著增加。对于除藻而言,水力停留时间5h较为合适。生物膜+高锰酸钾联用技术对藻类的去除率进一步提高,当高锰酸钾投量为0.75mg/L时,藻类去除率可以达到90%。  相似文献   

17.
陈霄  黄廷林 《净水技术》2006,25(5):21-24
该文针对滦河源水进行了杀藻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引滦水而言,硫酸铜、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三种杀藻剂的藻类去除率均随药剂投量的增加而升高;在原水含藻量较高(高于1000万个/L)情况下,硫酸铜较佳投量1.0mg/L,藻类去除率为70%~80%;过氧化氢投量4mg/L,藻类去除率为60%左右;高锰酸钾投量0.6mg/L,藻类去除率为85%;通过杀藻效果、经济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对于以有毒蓝藻为优势藻的引滦水,三种杀藻剂的优劣排序为:高锰酸钾〉硫酸铜〉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18.
杨学光  陈丽琼  刘娟 《净水技术》2020,39(5):175-178
对于山区水库原水春夏季节原水锰超标的问题,开展3个阶段。分别通过在原水管上投加二氧化氯,在沉淀池反应池进水口投加高锰酸钾,对比判断高锰酸钾投加的有效性;同时,将二氧化氯和高锰酸钾投加于原水口,对比判断投加位置与锰去除效果的关系;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调整投加量,开展最佳投加量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氯、高锰酸钾投加点的选择、混合的充分均匀与否,对组合工艺的除锰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工》2022,(12):3249-3254
模拟西北农村微污染水源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高锰酸钾、臭氧单独作用以及在确定其最佳工况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氧化顺序将两者联用,探究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分析去除机理。结果表明,高锰酸钾的最佳工况:投加8 mg/L,搅拌速率100 r/min,搅拌时间30 min,中性偏碱;臭氧的最佳工况:投加量为3.5 mg/L,接触时间30 min,中性。两种预氧化剂单独作用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60%,40%左右;臭氧+高锰酸钾、高锰酸钾+臭氧去除率分别为67%,40%。说明臭氧+高锰酸钾联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预氧化手段。  相似文献   

20.
分别研究了次氯酸钠、高锰酸钾、双氧水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的除锰效果,优选次氯酸钠为预氧化剂,考察pH、氧化剂投加量、混凝剂投加量、预氧化时间对除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除锰效果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pH>氧化剂投加量>混凝剂投加量>预氧化时间;在9.12的pH,次氯酸钠1.3 mg/L,混凝剂70 mg/L条件下,预氧化15 min, Mn2+浓度从1 mg/L降低到0.1 mg/L以下,去除率达92.7%,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