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子辐照区熔(氢)硅片经退火后在近表面形成洁净区,在硅片内部形成体内微缺陷.微缺陷的形成与中子辐照造成的损伤及单晶硅内氢杂质的催化加速有关,还与后续退火条件有关.第一步退火的温度对微缺陷的尺度有很大的影响,中低温要比高温所形成的微缺陷小.在退火过程中微缺陷有一个生长过程,1100℃退火2h微缺陷已达最大.硅片表面的粗糙度影响表面洁净区的形成,洁净区出现在未抛光面,双面抛光硅片不会形成表面洁净区.  相似文献   

2.
中子辐照区熔(氢)硅片经退火后在近表面形成洁净区,在硅片内部形成体内微缺陷.微缺陷的形成与中子辐照造成的损伤及单晶硅内氢杂质的催化加速有关,还与后续退火条件有关.第一步退火的温度对微缺陷的尺度有很大的影响,中低温要比高温所形成的微缺陷小.在退火过程中微缺陷有一个生长过程,1100℃退火2h微缺陷已达最大.硅片表面的粗糙度影响表面洁净区的形成,洁净区出现在未抛光面,双面抛光硅片不会形成表面洁净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快中子辐照在p型硅片中产生辐照缺陷,利用其作为热处理时硅中氧沉淀的成核中心,在硅片表面层形成洁净区和在体内形成吸杂区,能有效地抑制硅片表面氧化雾缺陷的形成.提出了较为实用的退火工艺和简单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利用快中子辐照在p型硅片中产生辐照缺陷,利用其作为热处理时硅中氧沉淀的成核中心,在硅片表面层形成洁净区和在体内形成吸杂区,能有效地抑制硅片表面氧化雾缺陷的形成。提出了较为实用的退火工艺和简单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氮在退火过程中对直拉硅片中的氧沉淀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步退火后在掺氮硅片截面形成特殊的M形的氧沉淀密度分布,即表面形成没有氧沉淀的洁净区(DZ),体内靠近DZ区域形成高密度、小尺寸的氧沉淀,而在硅片的中心处形成低密度、大尺寸的氧沉淀.分析认为,由于在第一步高温退火过程中氮在硅片表面外扩散,同时在硅片体内促进氧沉淀,改变了间隙氧的分布,从而导致在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氧沉淀的特殊分布行为.  相似文献   

6.
中子辐照对硅片表面氧化层错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硅片表面氧化层错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中子辐照在直拉硅中引入缺陷,利用辐照缺陷和硅中氧的相互作用,强烈抑制硅片表面氧化层错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氮对直拉硅片中氧沉淀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氮在退火过程中对直拉硅片中的氧沉淀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步退火后在掺氮硅片截面形成特殊的M形的氧沉淀密度分布,即表面形成没有氧沉淀的洁净区(DZ) ,体内靠近DZ区域形成高密度、小尺寸的氧沉淀,而在硅片的中心处形成低密度、大尺寸的氧沉淀.分析认为,由于在第一步高温退火过程中氮在硅片表面外扩散,同时在硅片体内促进氧沉淀,改变了间隙氧的分布,从而导致在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氧沉淀的特殊分布行为  相似文献   

8.
使用N2和N2/NH3混合气氛作为快速热退火(RTA)气氛,研究了RTA气氛对洁净区、氧沉淀和硅片表面形貌的影响.在N2/NH3混合气氛下,RTA处理后,硅片表面出现小坑,同时,微粗糙度增加,后续热处理工艺中会出现薄的洁净区(~10μm)和高密度的氧沉淀.经过N2气氛RTA处理的硅片,表面微粗糙度变化不大,后续热处理中获得较厚的洁净区(≥40μm)和较低的氧沉淀密度.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过渡族金属镍在快速热处理作用下对直拉单晶硅中洁净区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硅中魔幻洁净区(MDZ)形成后,氧沉淀及其诱生缺陷能有效地吸杂金属镍;而沾污金属镍的硅中,随后的快速热处理工艺不能形成MDZ,硅片近表面出现大量沉淀.采用传统的内吸杂工艺,镍沾污的次序对洁净区的形成没有影响.实验表明由于硅片表面形成的镍硅化合物的晶格常数比硅小,所以在硅片近表面产生高浓度的空位,导致近表面的氧依然能够在MDZ工艺中形成沉淀.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过渡族金属镍在快速热处理作用下对直拉单晶硅中洁净区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硅中魔幻洁净区(MDZ)形成后,氧沉淀及其诱生缺陷能有效地吸杂金属镍;而沾污金属镍的硅中,随后的快速热处理工艺不能形成MDZ,硅片近表面出现大量沉淀.采用传统的内吸杂工艺,镍沾污的次序对洁净区的形成没有影响.实验表明由于硅片表面形成的镍硅化合物的晶格常数比硅小,所以在硅片近表面产生高浓度的空位,导致近表面的氧依然能够在MDZ工艺中形成沉淀.  相似文献   

11.
FDTD近场到远场的时域转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FDTD中近区场向远区场的转换方法作了讨论,具有分析了时域的转换方法,在理论上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给出了具体的转换步骤,并用典型的计算实例验证其正确性。该方法为FDTD在宽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方便,拓宽了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印燕  吴冲若 《电子器件》1998,21(1):46-52
毛细管区带电泳是毛细管电泳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式,本文主要回顾了1993年至1996年有关的文献,就毛细管区带电泳的基本理论,进样,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单片集成装置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短波通信盲区,即地波到达不了,天波又超出的区域。NVIS技术可以实现无盲区短波通信,提供可靠的短波通信。  相似文献   

14.
在硅为衬底材料的自支撑氮化硅薄膜上,采用阴阳图形互换转移技术,先使用电子束直写方法制作成功了最外环为150nm的阳图形微波带片,然后用同步辐射X射线光刻技术复制成功了最外环为150nm的阴图形微波带片,得到可以应用于ICF诊断技术中的微波带片.  相似文献   

15.
Bulk indium phosphide crystals have been prepared by zone melting with dislocation densities 104 ≤ Nd ≤ 105 cm-2. The residual impurity level in nominally undoped crystals and the dopant distribution in Cd-, Sn- and Ge-doped zone melted ingots, as revealed by spark source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es, indicate a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segregation at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 and vapor transport. The effectiv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for Sn and Ge in zone melted InP are ke(Sn) = 0.3 and ke(Ge) = 0.4. The free electron concentration measured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nominally undoped ingots is ND-NA = 1.9 × 1015 cm-3 corresponding to a Hall mobility Μe = 3263 cm2V-1sec-l.  相似文献   

16.
无盲区数字信道化实现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常的数字信道化方法,由于信道不重叠,相邻信道之间存在盲区,当信号落入盲区时,会造成信号畸变甚至丢失。利用信道重叠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信道之间的盲区问题,但需要研究高效算法。文中根据一般数字信道化高效算法的数学推导思路,推导出通带重叠的数字信道化的高效算法,并建立了算法模型,从而解决了无盲区数字信道化的高效实现问题。利用Mat1ab建立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智能大楼的描述引出了智能化小区的概念,介绍了智能化小区的几个子系统,并对这几个子系统所涵盖的内容做了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规划智能化小区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太原软件园的建设基础和功能定位出发,阐述了对太原软件园在建设格局、组建方式、建设模式、发展模式等建设策略问题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居民住宅区是信号覆盖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对住宅区域信号覆盖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悬浮区熔工艺,生长出了最大直径(等径部分)22 mm的<100>晶向锗单晶,单晶等径长度20 mm,总长度80 mm。为减小锗单晶生长中的重力作用,并提高温度梯度以增强结晶趋动力,特别设计了锗单晶生长用的加热线圈,包括设计线圈的内径为18 mm,线圈的下表面设计为0°的平角,上表面设计成9°的锥形等。改进后的加热线圈有效地减小了熔体的质量,消除了熔体因重力作用而引起的下坠及因下坠而在上界面形成的无法熔化的腰带。实验表明,锗单晶生长对功率变化非常敏感,生长过程中极易引入位错,但在有大量位错的情况下,晶棱能依然保持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