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认定,是一个需要众多民事法律制度配合,进行体系化调整的复杂法律问题。我国《合同法》将其规定为效力待定合同,与善意取得制度,合同相对性理论等民法原理和制度发生矛盾和冲突。对《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进行了检讨,指出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的认定应以物权变动模式为其制度前提。  相似文献   

2.
无权处分素有"法学精灵"之称,关于其法律效力的探讨也向来为民法领域争议的热点。本文将以买卖契约中的无权处分合同为典型,以《合同法》第51条为基础,分析无权处分合同在各种情况下的法律效力,并阐释其与善意取得等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合同法对无权处分制度的规定还有不足,必须从现代民法注重保护交易安全的理念出发,妥善权衡“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结合善意取得理论,扩大无权处分有效的法定情形;规定追认权的行使期限,赋予相对人撤销权,从而消除法律制度间的冲突,使民法体系更加趋于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4.
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认定,是一个需要众多民事法律制度配合,进行体系化调整的复杂法律问题。我国《合同法》将其规定为效力待定合同,与善意取得制度,合同相对性理论等民法原理和制度发生矛盾和冲突。对《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进行了检讨,指出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的认定应以物权变动模式为其制度前提。  相似文献   

5.
关于无权处分效力问题,我国《合同法》第51条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存在分歧。分析了关于无权处分情况下合同效力问题的三种观点,认为高院的司法解释实际应用了物权行为理论下无权处分制度的相关规定,弥补了合同法的部分缺陷。应当在承认物权行为的基础上,遵循物权行为的基本原则具体分析无权处分的效力,从而平衡无权处分各方当事人利益,实现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对合同法51条无权处分制度的理解存在两种对立观点,德国与台湾观点具有合理性,对合同法51条的理解应当采纳德国与台湾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围绕不动产买卖合同效力是否与善意取得有关联的问题,介绍并分析了学界存在的不同观点.认为有必要明确界定物权法和合同法中的“无权处分”等概念,主张将不动产无权处分合同拟制为有权处分合同,将合同有效作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8.
善意取得是传统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但由于在与无权处分制度的衔接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上始终争议不断,使得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当标的物存有瑕疵时对善意第三人的救济与保护屡屡陷入困境。论文以我国法律为视角,对无权处分法律框架下的善意取得制度进行审视与反思,分析造成制度困境的原因之所在,并尝试提出相应的修正意见,以期促进善意取得制度之不断完善。同时希望通过对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之关系的研究和修正,能够对我国立法中相关规定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并最终推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在物权形式主义制度下,物权行为往往是产生无权处分从而适用善意取得的前提.对物权行为与善意取得关系的认识,不必考虑无因问题,只需要认清或判定物权行为效力即可.善意取得于存在无处分权事实时才能发挥作用,物权行为无效时无法保护交易安全,二者相互协调,实践着共同的旨趣.但当物权行为制度能发挥作用时,根本没有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余地.仅仅基于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的功能效用的比较就得出舍弃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结论是狭隘的.物权行为无因性原理虽然适用于双方当事人间,其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是通过该制度在两个有关联的法律行为中适用而实现的,从而实现对第三人保护.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合同法》五十一条的规定使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与善意取得制度相矛盾。认定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则相当于为合同效力判断增加了标准,有悖于合同自由原则。建议取消《合同法》中关于无权处分的一般规则,仅在买卖合同章节中对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作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1.
善意取得制度已被众多国家民法所确认,我国立法上未确立该项制度,但其已为我国司法实践所采纳。善意取得的成立以受让人的“善意”为基本前提。关于“善意”的范畴,历史起源和现代立法的规定不尽一致:对善意、恶意的判断标准,也存在着“消极观念说”和“积极观念说”两种观点;“善意”的准据时点的不同认定也成为判断行为人“善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是物权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普遍确立的一项民事制度。传统善意取得制度,将标的物限定为动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则对善意取得制度作了最为完整的规定,其中将不动产及所有物权载体纳入善意取得,是立法上的重要突破,但其利弊仍然是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法律的移值、正当利益的保护、合同法的体系化以及现实交易生活的需要几个角度讨论了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认为该条规定混淆了合同本身和合同履行所发生的效果,存在诸多漏洞,指出了该条规定的理论矛盾和实践困惑.建议立法应当区分债权合同与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4.
效力待定合同对维护合同主体的价值取向,保证市场交易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效力待定合同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效力待定合同,对效力待定合同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及价值进行了评价,力图改变人们以前对这类合同的认识,使合同法更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私法。  相似文献   

15.
善意取得起源于古罗马法,本来仅限于动产,根据我国现行《物权法》106、107条之规定,不动产亦有适用之余地。本文讨论的是动产善意取得之范围,具体是讨论盗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以及怎么适用(在可以适用的前提之下)。  相似文献   

16.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认可是我国物权法的一大亮点.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渊源和外国立法例入手,分析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建立及其意义,并进一步研究在我国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牺牲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为代价,来保障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的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善意取得制度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立法应及早加以明确,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物权行为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目前,我国并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更不承认其无因性,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亟需构建一种完整的物权行为理论框架,并在这一基础上,配合善意取得制度来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国应从国情出发,采取两者并存的立法形式,让二者在现实社会中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107条规定了所有权人和其他权利人如何追回遗失物的问题。笔者认为:此条规定与善意取得制度无关,我国立法对于遗失物完全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从房屋买卖看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学界目前已经认可了动产适用善意取得,但对不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尚有争议.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有关不动产纠纷的案例,从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可行性、构成要件和法律效力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司法实践的需要,不动产应当适用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