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八面河油田稠油Ⅱ类油藏粘度高,蒸汽吞吐开采属于主要开采方式之一。随着蒸汽吞吐规模以及轮次的增加,常规的防砂工艺难以确保热采井的正常生产,导致热采后出砂的根本原因:一是热采注汽加剧地层出砂,二是建立的挡砂屏障在多次蒸汽吞吐过程中遭到破坏。复合防砂技术通过在炮眼附近形成耐高温、高压的防砂屏障,同时井筒内采取机械防砂,确保了多轮热采后井筒及地层的防砂强度,降低了防砂屏障在注汽中遭受的破坏程度,达到一轮防砂,多轮次热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稠油热采井防砂筛管热稳定性优化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磊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24(2):40-45
稠油油田通常采用热采方式进行开采,而高温热采会对井下防砂筛管造成损坏。为了分析稠油热采时不同材质的防砂基孔筛管在高温情况下的热稳定性,在已有现场数据的基础上运用 Ansys Workbench14.0软件对井下不同材质筛管的热应力以及变形情况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现场数据吻和较好。由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在高温工况下不同材质筛管所受到的最大热应力均超过了各自的屈服强度,造成破坏,筛管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基孔处,长久下去基孔筛管会出现防砂失败、基孔堵塞稠油的渗入,甚至油田停产报废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热应力补偿器的配备可以明显地提高防砂筛管的热稳定性,延长筛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八面河油田两大稠油区块均为弱胶结成岩相。胶结疏松是造成油井出砂的主要原因,注蒸汽热采亦对储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加剧了油井的出砂。循环充填防砂工艺具有二级拦截过滤体系,较好兼顾了产能和控制出砂要求,防砂强度高,有效期长,工艺适应范围广。 相似文献
4.
针对稠油油藏热采出砂问题,应朋连续介质力学、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在考虑温度变化、流体渗流、液化砂粒运移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热采出砂动态模型,应用IMPES方法对压力、温度、含砂浓度和孔隙度的变化进行了数值计算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描述和预测了含砂浓度与孔隙度的动态变化过程,为防砂控砂、大孔道窜流描述和确定合理生产参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八面河油田近年来的稠油热采井出砂情况统计分析认为,热采后出砂主要受防砂时间及方式、生产参数、热采轮次、出砂史的影响,放喷过程中压力下降快、下泵生产后动液面下降快等是其主要的表现特征。预防出砂,重点在于实施热采前的防砂处理和热采过程中的产生参数控制。 相似文献
6.
针对蒸汽未波及区的油层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一问题,通过采用内区考虑热损失,外区考虑为非牛顿幂律流体复合模型分析,求得了无限地层情况下的拉氏空间解.通过数值反演方法作出了相应的样版曲线,并且对样版曲线作了相应的敏感性分析.新的样版曲线在非牛顿流的影响下有别于常规复合油藏,外区径向流段不再呈现一般的水平直线段,在交界处由于冷凝系数的影响,压力导数出现明显的下掉现象,冷凝系数越大,下掉越严重.为稠油开发油藏压力动态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注蒸汽吞吐热采技术已经成为开发稠油油藏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是蒸汽波及范围外的油层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因而油藏流体物性可以分为两个区.针对双孔介质中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热采井蒸汽波及区和未波及区流体的流动性质的差别,提出了试井问题所必须采用的径向流体复合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蒸汽在上下盖层的热损失问题.建立了内区考虑热损失的径向流体复合模型,求得了无限大地层情况下的拉氏空间解,并通过数值反演方法作出了相应的样板曲线,并且对样板曲线作了相应的敏感性分析,为稠油开发油藏压力动态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低压稠油出砂油田防砂完井方式的优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绥中36-1油田属于低压稠油油田,目的层位为东营组下段,储层岩石胶结疏松,孔渗性极大。根据现场观察法、经验法及力学计算法等防砂判据综合判断,油井出砂将成为贯穿开发生产过程的主要问题,防砂则为开发生产及油层保护的重点和核心。由于绥中36-1油田地层纵向上层系多、含夹层(泥岩夹层、含水夹层)等特殊情况,经后决定采用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并在射孔套管内进行井下砾石充填完井。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和我们的理论研究,表明压裂充填不仅能消除射孔压实表皮系数,而且能消除全部或大部分的钻井损害,同时还具有增产作用,使得压裂充填完井产能基本上能恢复到天然产能,效果非常明显。由此可见,压裂充填完井是低压稠油出砂油田较好的防砂完井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热采井套管损坏力学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力法采油是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最重要方法.实践表明,稠油热采对井套管损坏十分严重.根据弹性力学厚壁圆筒理论,建立了套管应力计算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了不同注蒸汽温度下生产过程中套管的有效应力强度.计算表明,注蒸汽热采井套管损坏的主要机理是注汽过程中较高的温度在套管柱内产生过大的热应力,导致套管内应力超过了套管屈服极限强度.... 相似文献
11.
邱正勇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4):53-54
丫角油田稠油油藏油层薄、物性差,原油粘度高。通过优选相关参数进行热采试验后认为,现有蒸汽吞吐热采工艺技术,能满足丫角油田稠油油藏开采技术要求。但从开采效益方面分析,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丫角油田稠油油藏进行热采开发,经济效益较差。 相似文献
12.
包春艳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27(5):36-38
丫角油田以短轴背斜层状油藏为主,其次为透镜状及断层遮挡油藏。油层单层厚度薄,渗透率低,含油饱和度偏低,为普通稠油,具有高比重、高粘度、高含硫的特点。在对丫角油田浅层稠油进行的热采试验中,所采用的热采工艺是成功的。针对丫角油田薄层稠油热采,应选择低含水油井并采用较大的注汽强度,才能保证热采效果。 相似文献
13.
轮古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主要采用掺稀油的方式进行开采,在实际生产中,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稀油需求量大、价值被拉低、运输和处理成本偏高等问题。在模拟自喷井举升的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水基降黏剂对轮古稠油乳化降黏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基降黏剂将黏度31 600mPa·s的掺稀稠油转变成黏度不超过400mPa·s的稠油拟乳状液,降黏率达到98.7%,降黏后的稠油拟乳状液具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易于脱水。 相似文献
14.
稠油热采注汽系统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蒸汽开采作为稠油油藏开发最有效技术手段之一,在开发稠油及提高产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绘制注汽锅炉工况图,对锅炉本体进行了热测试并分析了影响其效能的因素。建立了输汽管线热损失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温度和热损失测试。对注汽系统各节点进行效能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注汽系统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PVT装置模拟高温高压下热采稠油乳状液的形成过程,并通过RS600流变仪及光学显微镜,测定了渤海脱水原油与模拟水在不同条件下所形成的原油乳状液的黏度及微观特性,考察了影响热采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随实验温度、搅拌速率以及防膨剂浓度的增加,稠油与模拟水乳化所形成的原油乳状液黏度增加,水滴数量增加、粒径减小,所形成的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增强,而多元热流体的加入使得原油乳状液黏度降低,但水相颗粒以更小的粒径分布得更均匀。这主要与温度增加及多元热流体的作用有关,稠油黏度降低,再加上剪切速率增加及稠油中的天然乳化剂共同作用,使得稠油容易与模拟水乳化,形成稳定的W/O型乳状液。 相似文献
16.
针对超高含水期稠油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进行CO_2驱室内实验研究,分析注气速度、气体组分、压力衰竭速度和生产方式等因素对CO_2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超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开发中,低注气速度、高CO_2纯度以及压力衰竭生产方式均有助于提高稠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是开发超稠油的一项前沿技术,其启动技术主要有蒸汽吞吐预热启动和循环预热启动.相对于蒸汽吞吐,注蒸汽循环预热启动吸汽加热均匀,启动平稳,但是配套循环预热管柱结构复杂,预热参数优化困难,循环预热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运用离散化井筒模型,对双水平井SAGD启动的三个阶段循环预热、压差对流、转入SAGD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合理的循环预热注汽速度、注汽干度、注汽环空压力、注汽压差产生时机和压差大小,为下步SAGD先导试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