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徐珂 《建筑创作》2022,(3):170-174
本文基于“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及先导展”的策展实践,立足数字化浪潮下建筑与城市类展览的更新迭代,回溯建筑展览的起源,分析相关展览的分类及特点,并对建筑展览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一方面将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置于建筑展览史之中,对其策展理论、空间策略及对首都城市文化空间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展望后疫情时代建筑城市展览从线下走向数字孪生,推动城市建筑领域的大众化传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2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的独特视角,分析了这次双年展以个体思考与群体讨论相结合的策展模式:并从全球化和都市化背景下对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的关注,介绍了策展对象、策展内容以及策展主题的确定。最后还分析了在“都市营造”的主题下引发的关于“都市性的审视,都市的文化身份,跨文化的空间,新艺术的家园”等学术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2022年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中的「青年深双」板块,八个跨学科的年轻团队组合,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的特定议题,提出应对策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次面向未来的跨界策展实践,鼓励青年建筑师走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建立对话、发现问题,并且以多媒介的方式去表达对议题的理解,以思想者的身份来呈现自己的研究。在建筑学面对日益复杂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的背景下,此次策展不仅是研究和设计提案的呈现,还是一次设计方法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5.
当代建筑策展多以图文、模型和三维漫游动画的形式来解析并帮助观展者理解和评价建筑,但往往缺乏直观性和互动性。该文基于建筑策展需求,结合混合现实技术在建筑策展中的效用,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对丽泽SOHO设计过程及建筑结构的信息进行解析并生成全息模型,观看者通过注视和手势与全息模型进行交互,并填写调查问卷以得到此系统的评价。结果显示,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在建筑策展中带来了多视角、多维度、可交互的体验。研究验证了采用混合现实技术设计的一种交互式用于建筑展示的可行性,以期为建筑策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戴春 《时代建筑》2011,(5):12-17
文章通过对2011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的内容策划与展览筹备过程的介绍,呈现了一个复杂多元的建筑展的策展过程,策展团队期望展览能够建构一个推动城市发展的本土的、当代的、开放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8.
当代欧洲极少主义建筑评述(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欧洲极少主义建筑师,并以他们的设计作品为便,阐释今日极少主义建筑的观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CIPEA)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由酝酿直至目前阶段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CIPEA的产生和几次相关会议、论坛,由此引出此次建筑展的背景、主题,建筑师选择.规划设计等大家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国际视野对矶崎新在各领域与“日本性”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梳理,同时以在西方反响热烈的、由矶崎新担任主策展人的三个文化展为线索,解读在这些展览中矶崎新所带来的那些远远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与思想实践,回溯与反思他对“日本性”的解体与重构,并探寻矶崎新的思想对“中国性”的启发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蔡泓秋 《华中建筑》2010,28(2):192-193
该文通过介绍作者带建筑学专业学生到山西平遥教学实习,以13幅建筑徒手画和建筑写生为示范,提出了建筑徒手画和写生要注意的建筑准确性,建立较好的画面感,表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建筑修养和艺术素养等三个层次目标,并强调应用"简宜繁之,繁宜简之"的处理画面的技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建筑楼的使用行为,对空间的复合功能、行为模式、使用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用诊断性的使用后评价对建筑做出研究,找出其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与缺陷,对现有建筑的调适性改造设计提出建议。最后对使用后评价方法进行外延研究,旨在建构一套可实施的通用设计方法框架,为今后建筑系馆空间的合理化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都市实践     
“都市国际”四位合伙人试图通过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和对当代中国城市的特殊形态和现象的解读来探索种批判性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14.
展览陈列是中国园林博物馆建设长期的核心内容,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基于博物馆陈列的综述和对中国园林本质属性的分析,研究了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展陈方案,提出了符合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特点的博物馆展陈系统,包括室内展厅、室内展园和室外展区在内的一体化展陈体系,并在展陈空间的园林化处理、经典历史名园再现等方面创新了博物馆展陈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防灾减灾"课程为实现深化专业知识培养、与主干设计课程衔接以及教学模式从认知型向研究型转轨,近年来进行的教学改革及实践包括:结合"安全+建筑+设计"专业特色、以建筑防火为核心形成课程架构和关键环节;以防火规范为根本依据、高层建筑为关键突破、建筑设计为主要目标,来推进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施;运用案例分析、加强实践环节以强调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建筑减灾防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建筑安全设计综合素质,强化了新教学体系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在美国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简要介绍了今天美国建筑教育和建筑院校的若干现象和问题,希望藉此引起更多关于教育实践的讨论。作者同时指出,在国外建筑院校任教是否构成一种实践的问题也是中国建筑师、学者能对世界建筑学领域产生何种影响或作出何种贡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付悦  陈瑜 《华中建筑》2010,28(8):193-195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常以类型分单元组织教学,以虚拟任务书的形式布置设计任务,在教学中重视方案的构思新颖而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现实意义。非确定性的使用对象与技术、经济的缺失,使得建筑设计方案易于脱离现实。然而,建筑策划的研究内容在技术构想与客户需求方面的研究,恰恰能够给建筑设计以实际支持。  相似文献   

18.
姜涌 《时代建筑》2007,(2):6-15
职业建筑师制度是建筑生产方式的产物.建筑服务的内容和标准程序是各国职业建筑师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我国与国际上通行的几个职业体系,文章提出我国建筑师职能的全程化、全面化、专业化和建筑制度的透明化、合理化的改革方向.以及建筑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的是现代建筑巨匠密斯在包豪斯的建筑教育实践,论述了其具体内容与特点以及对中国建筑学术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魏丽丽 《建筑师》2005,(5):61-66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赖特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地位存在两种不同认识。主流观点认同赖特属于现代建筑派。由于赖特一生建筑创作数量巨大、风格多变,职业生涯漫长,建筑理论独树一帜,的确很难与之以确切定位。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赖特的诸多文献资料,在背景、建筑创作手法、城市规划及思想理论等几方面比较了赖特与欧洲现代建筑先驱的区别,对赖特与现代建筑运动的关系提出了与主流观点不同的见解即赖特不属于现代建筑派。此观点意不在于将赖特逐出现代建筑运动,而是着意指出赖特成功的深层原因,希望给现代的建筑创作和建筑师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