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利用国内苎麻资源,开发适应国内市场的苎麻产品,安徽省承担了纺织部科技三项费用专项“苎麻内销产品开发”,经过两年来各承担单位的积极努力,这一项目已顺利完成,并于最近在安徽芜湖市通过了部级鉴定.该项目主要内容为苎麻纯纺、混纺、交织系列产品,苎麻针织系列产品,苎麻经编系列产品,毛麻、丝麻系列产品,苎麻装饰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国内苎麻资源,改变苎麻产品内销困难的状况,安徽省纺织厅积极组织省内有关纺织企业,发挥整体优势,注重市场需求,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完成了内销苎麻系列产品的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开发的内销苎麻系列产品主要为:苎麻纯纺、混纺和交织系列产品,苎麻针织系列产品,苎麻经编系列产品,毛/麻、丝/麻系列产品,苎麻装饰旅游产品,苎麻新型纺织产品等六个部分的产品,由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蚌埠、铜陵等市有关的苎麻厂、色织厂、针织厂、毛纺厂等23家企业共同承担。通过研究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3.
苎麻纤维享有“中国草”之美称,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机织行业已被广泛应用,但在针织行业,纯苎麻针织品正处于开发阶段,其原因在于其编织难、产品手感粗糙、刺痒且染料上染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纯苎麻针织品的染整工艺路线、工艺条件、染整加工设备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芜湖市红光针织厂去年承担了开发苎麻针织新产品的任务,一年多来,该厂组织技术力量对Z303经编机进行技术改造,首次在经编机上生产了苎麻交织面料并制成各式T恤衫供应市场.今年6月22日由安徽省纺织厅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这一新产品进行了技术鉴定.与会专家认为;该产品原料选用适当,工艺设计合理,产品色牢度好,缩水变形小,透汽性强.面料挺而不硬,软而不  相似文献   

5.
凌群民  谭磊 《纺织学报》2010,31(7):91-96
针对纯苎麻针织物在穿着过程中具有强烈刺痒感的问题,简要阐述苎麻针织物刺痒感产生的原因及降低刺痒感的方法。采用剪毛-柔软剂整理、纤维素酶-柔软剂整理、柔软剂整理3种工艺对纯苎麻针织物试样进行后整理加工,并对整理后纯苎麻针织物的线圈密度、织物面密度等织物基本织物规格及纵向拉伸强力、悬垂性能、起毛起球性能、折皱回复性能及织物刺痒感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后整理工艺均能降低纯苎麻针织物刺痒感,但后整理工艺会劣化纯苎麻针织物的基本性能,对拉伸强力的劣化尤为明显。对比分析3种后整理工艺发现,剪毛-柔软剂整理的复合整理能有效降低纯苎麻针织物刺痒感,是较为理想的后整理工艺,但对织物力学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纯苎麻针织物编织工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单面圆纬机上编织纯苎麻针织物的工艺,包括纱线整理、机器选型、产品的上机工艺及影响坯布质量的因素和相应的技术措施等。  相似文献   

7.
苎麻纺织产品具有美观挺括、清凉散汗、强力较好等特点,不论纯纺和混纺在国外都很畅销。可做西服套装、衬衫、西裤和各种女衫、裤裙、绣花床罩、枕套,还有用疙瘩纱,竹节纱、圈圈纱等花色纱线设计的麻丝、麻毛、麻粘、麻棉、麻涤、麻氨纶等混纺产品,在国外均属高档品,具有广泛的市场。 当前我国生产的苎麻产品多数采用长纤纺(毛纺型、绢纺型),有流程长、制成率低、纺纱成本高等缺点。为此,苏州苎麻纺织厂等采用中长纺的工艺解决了上述问题,但苎麻纯纺及其混纺织物的后整理极为薄弱,不但至今沿用棉的工艺,并且设备也较  相似文献   

8.
《毛纺科技》2021,49(5)
近年来,针织全成形产品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在针织全成形工艺的纬编、横编和经编3种工艺方法中,经编全成形工艺在短流程生产、单机生产率、结构稳定性以及透气舒适性等多方面具有综合优势,但是由于经编全成形设备造价高、工艺开发技术门槛高,造成了新产品开发与推广普及率低,限制了经编全成形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经编全成形产品开发与关键技术的研究进步,首先介绍了经编全成形产品分类与开发方向,并对目前在经编全成形数字化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经编全成形服装产品的开发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为经编全成形服装产品的创新开发提供新思路与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毛型竹浆纤维和苎麻长麻纤维在精梳毛纺系统下的混纺实践.采用在头并处将毛型竹浆纤维生条与苎麻长麻纤维生条混合方式,及优化的苎麻/竹浆混纺纱加工工艺进行生产.通过对混纺纱成纱质量及各项指标的测试并与纯苎麻纱对比,得出该混纺纱线强力较大、毛羽和条干不匀明显改善,成纱质量有保证,可以进行常规的织造后加工.混纺纱通过机织物和针织物小样试织并与纯苎麻同类产品比较,表明此类产品具有可纺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苎麻面料在服装品牌中的流行,苎麻面料也逐步应用于装饰领域,近几年日本新干线高铁的座椅靠背也用上了纯苎麻装饰织物。
  由于高铁座椅靠背装饰织物洗涤频率高,要求产品耐洗次数高、耐磨强度好。要达到产品的质量要求,苎麻产品的经纬密度值将大大超过普通服用面料,对于苎麻面料的顺利生产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克服这些技术难题,一种优质高密度纯苎麻装饰面料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高支纯苎麻针织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苎麻织物具有吸湿散湿快、清汗离体、挺爽舒适等优良特性,高支纯苎麻针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属于高档产品,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研究表明,麻/维混纺纱具有比纯苎麻纱更好的针织加工性能,并且脱维后可以获得更好的织物手感和布面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苎麻长纤维与毛型竹浆纤维的原材料特点,结合生产实际开发混纺针织物。依据混纺纱的成纱质量及各项指标提出了针织物的编织条件及工艺,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小样设计和开发。并对各竹纤维混纺针织物与纯苎麻织物的机械性能、透气性能、悬垂性能和折皱弹性进行测试与对比.结果表明,竹浆纤维与苎麻纤维的混纺产品性能优良,适合制作高档服饰面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新、老两种工艺路线纺16.7tex纯苎麻纱实践对比,说明纺纯苎麻低特纱采用老工艺路线优于新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纯涤纶双针床经编立绒织物的印花,大多采用转移印花工艺,这种印花技术虽具有工艺简单、快速安全、无污染等优点,但由于该种印花是在高温压烫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所印制出的立绒产品,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手感硬、绒面粗糙、无丰满膨松的绒感;二是绒毛被烫平压死,失去了立绒的风格.对此,消费者提出了改进的意见.针对这种情况,我厂从改变印花工艺方法着手,于1993年2月开发了纯涤纶双针床经编立绒台板印花产品.这一产品的问世,不仅从根本上消除了转移印花所存在的缺陷,而且织物花型活跃、色泽鲜艳、绒毛挺立、绒面膨松.该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现就产品以及设备、工艺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苎麻/蚕丝Sirofil纺纱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蒋国华 《纺织学报》2001,22(5):295-296
对苎麻/蚕丝Sirofil纺纱进行了初步探讨,找到了苎麻/蚕丝Sirofil纺纱的最佳工艺组合。实验证实了Sirofil纱与同支纯苎麻纱相比具有更佳的成纱性能。  相似文献   

16.
苎麻纤维粗硬,柔软性差,成纱质量差,尤其是长毛羽多.为改善纱线质量,采用赛络纺纱技术试纺27.8 tex纯苎麻纱;探讨了粗纱间距、成纱捻系数、钢丝圈规格对赛络纱质量的影响;得出了赛络纺27.8 tex纯苎麻纱的最优工艺.  相似文献   

17.
陈燕 《针织工业》2012,(12):11-12
介绍了方格面料、网眼面料、曲折条纹面料这3款纯棉经编面料的编织工艺,包括各款面料编织过程中设备、原料、整经、穿经、垫纱、送经量等工艺参数,以及各面料的设计要点及应用领域.指出,纯棉经编产品固有的物理结构使它在弹性、尺寸稳定性等方面介于纬编针织物和梭织物之间,而且经编工艺可以很容易形成花色组织,使织物外观呈现多样化.纯棉经编产品是当前棉针织品向外衣化发展趋势中比较理想的产品,对经编产品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采用纯苎麻纱线开发丝光针织面料的编织及染整工艺。重点针对纯苎麻纱线的特点,对针织面料编织难度大、染整技术要求高、有刺痒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经编毛巾常规工艺单一、织物花纹简单的问题,将贾卡提花技术运用到经编毛巾上来进行产品设计,以丰富经编毛巾外观花纹效果,提高其档次。阐述经编毛巾形成及贾卡提花的原理,以及超细纤维的特点及其用作毛巾材料特别是清洁用毛巾材料的优势所在。针对超细纤维经编提花毛巾中厨房用巾的特点,从机器配置、原料选择、花型设计、上机工艺参数等方面介绍了其编织工艺及设计要点。指出,在进行超细纤维经编提花毛巾的工艺设计时要注意根据产品用途综合考虑花型、原料、克质量等参数,以达到期望的产品效果。  相似文献   

20.
DM系列浆料在苎麻单纱上浆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测生  蒋勇 《纺织学报》1994,15(7):32-36
本从分析纯苎麻单纱浆纱的原理入手,阐述了聚乙烯醇和玉米淀粉浆料的利弊,着重介绍以DM818,DM828变性沉粉与聚乙烯醇混合浆液应用于纯苎麻单纱织物浆纱的全过程。通过实践说明:基于混合浆液的热粘度稳定性良好,符合纯苎麻单纱织物上浆工艺的要求和有利浆纱质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