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 建立比色传感器法快速检测食品中痕量Hg2+的含量。方法 合成多级孔碳@壳聚糖(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chitosan, HPC@CS)-AgNPs复合材料, 加入汞离子后, 催化活性增强, 催化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TMB)显色, 实现对汞离子的快速检测。结果 将实验条件优化后, 汞离子在浓度为2×10?8~1×10?6 mol/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53), 在水样与鱼样的加标回收率为84.4%~103%, 相对标准偏差为2.6%~5.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和重复性好, 可适用于食品中检测汞离子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该文建立了一种基于Ni/Co层状氢氧化物模拟氧化物酶的传感器比色检测海产品中Hg 2+的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氧化物酶活性的Ni/Co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并对其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表面基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i/Co LDHs可使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氧化为蓝色的oxTMB;以检测体系pH、TMB浓度、Ni/Co LDHs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为单因素,优化得到检测Hg 2+的最佳条件为pH 4.0、TMB浓度为0.5 mmol/L、孵育温度为25℃、孵育时间为10 min、Ni/Co LDHs质量浓度为0.8 mg/mL。在最优检测条件下建立了标准曲线,该传感器在2.96~11.63μmol/L具有线性响应,检测限为30.60 nmol/L,加标回收率为92.74%~114.40%。该研究为海产品中Hg 2+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一种便捷有效的四环素残留比色检测方法,本研究先用富含鸟嘌呤的单链脱氧核糖核酸(G-ssDNA)序列,增强氯化血红素(Hemin)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使其氧化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形成黄色产物。当体系中加入四环素后,则Hemin的催化活性被抑制,从而氧化底物形成蓝色产物。通过测定产物吸收光谱的变化,可以测定四环素的含量。在最优检测条件下,该方法测定四环素浓度在10 nM~100 nM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4,最低检测限为5.69 nM。特异性实验证实其它抗生素类似物对四环素检测无明显交叉反应。将该方法用于实际牛奶样品检测,对四环素的检测回收率为92%~99%。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特异性好、操作方便等优点,不需要依赖大型仪器就可以对四环素进行快速检测,因而可广泛应用于乳制品中四环素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AuPtRh纳米酶和核酸适配体的比色传感器, 用于河豚毒素的可视化、快速、灵敏检测。方法 制备基于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修饰的金属网(stainless steel mesh, SSM)作为捕获探针, 以及AuPtRh三金属纳米酶连接核酸适配体(aptamer)作为信号探针, 通过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分光光度计对制备的AuPtRh纳米酶材料进行表征, 考察纳米酶的催化动力学模型, 用制备的SSM-GO/AuPtRh-aptamer传感器捕获河豚毒素。结果 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4.66×10-8 mol/(L·s), 米氏常数(Km)为0.62 mmol/L, AuPtRh作为纳米酶与H2O2的亲和力要高于单一金属和双金属与H2O2的亲和力。加入河豚毒素后, 溶液中的AuPtRh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TMB)生成氧化TMB(oxTMB), 溶液由透明变为蓝色。在优化条件下, 河豚毒素在5~500 ng/L浓度范围内与652 nm处的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线性方程A=0.0011C+0.1523(r2=0.9901), 检测限为3 ng/L。以蛤蜊为实际样品, 测定加标样品中河豚毒素的含量, 加标样品的回收率范围为85.61%~122.66%。结论 SSM-GO/ AuPtRh-aptamer比色传感器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成本低的特点, 在现场检测领域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纳米模拟酶活性抑制策略开发具有特异性的有机磷农药分析方法。方法 基于金核铂壳纳米粒子(gold core-platinum shell nanoparticle, Au@Pt NPs)可以与甲拌磷、氧乐果和乐果3种有机磷农药发生作用从而使其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被特异性抑制, 建立3种有机磷农药比色检测方法。结果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X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结果表明, 3种有机磷农药可通过Pt-S键吸附到Au@Pt NPs表面, 不仅遮蔽了Au@Pt NPs表面的活性位点, 还促使了Au@Pt NPs的团聚, 最终导致Au@Pt NPs的催化活性降低。通过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TMB)和过氧化氢(H2O2)的显色体系将农药的抑制作用信号放大, 甲拌磷、氧乐果和乐果的比色检测半抑制浓度(50%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 IC50)值分别为0.38、0.41和5.21 μg/mL, 检出限为19.7、24.2和13.4 ng/mL, 且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可用于白菜中甲拌磷、氧乐果和乐果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锌/钴双金属无限配位聚合物(Zn/Co-bimetal infinite coordination polymers, Zn/Co-ICPs)构建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纳米酶催化比色法。方法 基于Zn/Co-ICPs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核酸适配体对类酶活性的增强作用及特异性识别能力, 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TMB)为催化显色底物, 建立Zn/Co-ICPs纳米酶催化比色法, 对Zn/Co-ICPs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 并考察适配体浓度、pH、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饮用水和冷冻巴沙鱼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测定。结果 在优选的条件下, 单增李斯特菌的浓度与蓝色显色产物氧化型TMB (oxidized TMB, oxTMB)在652 nm处的吸光度呈负相关关系。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2×102~1.0×105 CFU/mL, r2为0.9964, 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为1.5×102 CFU/mL。加标回收率为90.7%~108.7%, 相对标准偏差为0.17%~7.20%。结论 该方法无需使用复杂昂贵的仪器即可实现可视化检测, 且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选择性好, 在复杂样品快速分析中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7.
该文建立一种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法(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c?ELISA)快速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的分析方法。AFM1标准品用甲醇稀释,AFM1标准品与AFM1全抗原竞争结合AFM1单克隆抗体,利用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单组分显色液显色后,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在优化好的条件下,浓度范围为9.743~2.605×103 pg/mL 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为0.992 7,检出限IC10为3.84 pg/mL,加标回收率为88.43%~105.75%。该方法适用性好、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满足食品中AFM1分析检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核酸适配体增强金纳米粒子类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鸡蛋中恩诺沙星的方法。方法 金纳米粒子具有类POD活性,能催化H2O2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TMB)反应,加入核酸适配体后,适配体通过Au-N键吸附于金纳米粒子表面,使催化活性增强;进一步加入靶标物恩诺沙星后,核酸适配体与靶标物特异性结合而脱离金纳米粒子表面,使催化活性减弱。基于此建立了恩诺沙星比色检测方法,优化了反应条件,并将其用于鸡蛋样品检测中。结果 在核酸适配体浓度为10 nmol/L, TMB浓度为0.3 mmol/L,显色反应时间为20 min时,反应体系的吸光度变化随恩诺沙星浓度在5~150μ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98μmol/L。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将此法用于鸡蛋中的恩诺沙星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2.67%~109.04%。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为鸡蛋中恩诺沙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植物源性食品中氯吡脲的可视化普鲁士蓝纳米酶免疫亲和凝胶柱的检测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类过氧化氢酶性质的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其次,通过3-巯基丙酸衍生反应合成了氯吡脲半抗原,通过活泼酯法原理偶联合成氯吡脲完全抗原,通过免疫小鼠成功制备了氯吡脲多克隆抗体。最后,制备了普鲁士蓝纳米酶标记抗原、琼脂凝胶闭合胶体、抗体胶,组装了普鲁士蓝纳米酶可视化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建立了检测方法,测试了凝胶检测柱的特异性,检测了4种实际样品,得到方法检出限。结果 合成的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呈立方体形状,分布均匀集中,粒径约为145.68 nm±12.00 nm,能够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混合溶液显蓝色,具有类过氧化氢酶性质。制备的氯吡脲多克隆抗体半数抑制率(50%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C50)为2.35 ng/mL,抗血清效价最高为1:72000倍。凝胶检测柱的最佳组装条件...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中过氧化氢残留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莉  窦燕峰  郭会灿  张聪莎  时玮 《现代食品科技》2011,(9):1160-1162,1165
过氧化氢作为廉价有效的防腐剂、漂白剂普遍被一些食品生产企业超量或非法使用,食品中过氧化氢残留超标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传统的过氧化氢检测方法复杂且耗时较长,为满足现场快速、准确检测过氧化氢残留的需求,本研究利用酶促反应原理,将含有1g/L的四甲基联苯胺(TMB)和10 μg/mL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混合溶液...  相似文献   

11.
方法 以Ru(bpy)22+/SMWCNTs/Au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为媒介,筛选出与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靛蓝作为显色剂,研究了溶液pH和靛蓝添加量体积比对靛蓝电化学还原性能的影响,经过条件优化后构建一种使靛蓝脱色生成隐色体靛白的双电极体系恒电位装置。结果 在最佳检测条件下,当5’-鸟苷酸线性范围在0~0.6 mmol/L时,靛蓝脱色率随5’-鸟苷酸浓度的增大而呈线性上升(r2=0.9614),该方法在肉汤样品中5’-鸟苷酸的检测过程中,显示出与电化学传感器技术高度相似的结果。结论 本方法能够有效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现场检测鲜味核苷酸,因其操作简便、便携微型化,在未来的食品质量检测领域将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环磷腺苷的发酵生产,对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jsim-1277在摇瓶、自控罐、20 M3发酵罐上的发酵条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发酵条件是p H 6.7,且添加K2HPO41.0 g/d L,Na F 0.05 g/d L;在摇瓶、自控罐、大型发酵罐产苷分别为7.17、6.01、7.10 g/L。  相似文献   

13.
以指状青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为供试菌,研究江香薷活性成分香芹酚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机理。本文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以此评价香芹酚对指状青霉菌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研究香芹酚对指状青霉的菌丝形态变化、孢子萌发率、细胞膜渗透性和菌体内可溶性糖含量,阐述香芹酚对指状青霉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香芹酚对指状青霉菌的MIC、MFC分别为0.125 mg/mL和0.25 mg/mL;经不同浓度香芹酚处理后的指状青霉,菌丝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细胞膜渗透性增强,菌体内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说明香芹酚能有效抑制指状青霉菌的孢子萌发,破坏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内含物外渗,降低营养物质含量,影响病原菌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发挥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纳米金棒刻蚀的多色可视化传感器快速检测乌头碱。方法采用H2O2-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体系的氧化产物TMB2+刻蚀纳米金棒,产生不同颜色的溶液,并将其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联用,构建一种酶联免疫多色可视化传感器应用于乌头碱快速半定量分析。结果在最优条件下,纳米金棒溶液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的位移与乌头碱浓度在5~35ng/L范围内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67ng/L。结论该方法具有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裸眼可视化半定量等优点,对乌头碱的快速检测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提取‘鲁赫’刺蔷薇花和野生刺蔷薇花精油并测定其精油得率,比较其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鲁赫’刺蔷薇花精油得率明显高于野生刺蔷薇花(p0.05);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两种刺蔷薇花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经分析可以明确‘鲁赫’刺蔷薇花中含有已知成分70种,野生品种中的68种成分。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二十烷、二十五烷、三十烷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四种,经分析得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组成及含量,‘鲁赫’与野生刺蔷薇花均检测出29种脂肪酸成分,其中癸酸、棕榈油酸、反式油酸、二十碳酸含量较为丰富。‘鲁赫’刺蔷薇花作为改良品种与传统野生刺蔷薇花相比保留了野生刺蔷薇花原有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不确定度。方法根据SB/T 10371-2003《鸡精调味料》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鸡精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二钠进行测定,依据不确定度评定规程,建立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进而对整个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展开系统性评价。结果当鸡精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二钠测定量为1.520 g/100 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246 g/100 g (P=95%, k=2),测量结果为(1.520±0.0246) g/100 g。结论方法重复性实验引入的不确定度是鸡精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二钠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筛选代谢对羟基乙酮的芽胞杆菌。方法以20种不同芽胞杆菌为研究材料,采用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LC-QTOF-MS)技术,通过分子特征提取和谱库检索,获得总体代谢物信息。结果筛选出1株能够代谢对羟基苯乙酮的芽胞杆菌,为福氏芽胞杆菌FJAT-10032,测试结果中,该化合物精确分子量为136.0522,与Metlin谱库检索得分为90.97,占菌株FJAT-10032总代谢物相对含量为1.39%。结论福氏芽胞杆菌能够产生对羟基乙酮,本研究为该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在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中含量最高,研究证明2’-FL具备调节婴儿肠道菌群平衡、抵抗病原体的黏附、免疫调节和促进婴儿大脑神经发育等功能。合成2’-FL的方法有化学合成法、酶法合成法与全细胞合成法。2’-FL已经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其产业化受到产量、成本、品质及安全等因素的制约,需要在合成宿主、碳源的选择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2’-FL已被美国和欧洲联盟等国家批准可添加至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膳食补充剂中,研究证明添加了2’-FL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在营养成分和功效上更贴近母乳。本文综述了2’-FL的结构、母乳中的含量及其生理功能,总结了现阶段2’-FL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情况,展望了2’-FL未来的研究方向,为2’-FL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雅安市茶叶卫生质量状况,为茶叶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依据,确保雅安茶叶质量符合安全标准。方法2013~2017年间,共抽检样品632份,其中产地原料鲜叶262份,商品茶叶385份,采用原子吸收法(GB 5009.12-2010)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法(GB5009.268-2016)分析雅安市茶叶样品中铅的含量。根据GB 2762-2017,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雅安茶叶中的铅含量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雅安市所有商品茶叶铅含量低于5 mg/kg,没有超标样品, P值小于1,表明雅安茶叶没有受到铅污染;少数鲜茶叶样品铅含量超标,所有商品茶叶铅平均值和中位值均低于鲜茶叶。结论雅安茶叶铅含量较低,没有受到铅污染,可以放心饮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综合应用传统分离培养、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测序和高通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建立分析市售普洱茶中真菌群落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新方法。方法 按照GB 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对普洱茶样本进行可培养真菌检测和分离纯化,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ITS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分析;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提取普洱茶样本中真菌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并对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OTUs聚类,开展物种构成及多样性分析。结果 通过传统分离培养方法获得12株真菌,主要为曲霉和毛霉,其中黑曲霉占比最高(25.00%,3/12)。基因组学的物种分布结果显示,普洱茶样本中的真菌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存在数量占比较高的优势物种;占比最高的为子囊菌门(74.03%),属的水平上以芽生葡萄孢酵母属为主(49.43%),曲霉属占比较低(14.04%)。结论 本研究综合应用传统分离培养、ITS测序和高通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构建了普洱茶中真菌群落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的新方法,为普洱茶中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其对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