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5,(4)
当教育与文化融为一体时,教育既能引领文化,还能创造文化;反过来,文化同样既能引领教育,还能创造教育。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主、文化自在为立足点,打造学校教育的文化特质。具体表现为: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自觉,在管理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自主,在教育生活的享受中自在。  相似文献   

2.
彭长歆  董黎 《华中建筑》2008,26(5):172-175
"共生"是近代早期澳门中西建筑文化共存发展的典型特征.该文以相关文献史料为依据,从赞助人、建筑师、工匠和文化受众的角度论述澳门早期建筑文化生态的形成,以及澳门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发展的"共生"模式对于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与交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代世界建筑文化正在朝着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方向发展,它表现为先进技术的全球化倾向;建筑理论的多元化倾向;场所精神的地域化倾向;建筑环境的生态倾向,同时,建筑设计总是在科技全球化与建筑文化地域化的共生成交融中不断得到创新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共融 建筑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 《中外建筑》2012,(2):53-54
文章辩证分析了当前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建筑设计社会价值及人类审美的基础性讨论,着重强调了建筑设计应当与人、社会、自然、生态同步协调发展,并提出了建筑设计应当保持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意识整体平衡与协调发展的这一思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5)
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前瞻,其发展态势也在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富阳校区在结合和吸收国内外从古至今优秀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提下,开创了小学教育新的实践,走"自能教育"办学之路,在短短的两年践行时间里实现了学校发展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李雷 《山西建筑》2011,37(28):22-23
以批判的历史意识讨论历史环境中的建筑设计问题,以郑州商城博物馆建筑设计为例,阐述了遗址建筑与城市环境共生的理念,将历史韵味表达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造型逻辑之中,即"突出遗址主题"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西安已制定并实施了四轮总体规划。西安城市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也不断加强。文章介绍了西安多年来的规划建设实践,即努力把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走和谐共生的富有西安特色的发展之路。针对新形势下国家对西安的更高要求,续写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文章提出了三点期望:尊重山水环境、把握历史脉络和彰显多元特色。  相似文献   

8.
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落户为乌镇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碰撞。文章结合乌镇现阶段的发展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原有的传统水乡格局上注入了互联网基因,提出乌镇新时期的发展将传承水乡文化融合共生的精神内涵,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古今与中外、城镇与乡村、线上与线下等多方面的融合共生,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共生城市"。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建筑科学大范围内发展趋势的“三个走向”,即走向自然共生、走向公共大众、走向地域文化,并以新世纪的新建筑实例说明这“三个走向”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
学校要构建真正属于自我的办学特色,必须要创新载体,将学校文化生态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的学校文化生态建设还存在着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忽视学校精神的引领、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而忽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自然生态建设而忽视精神生态建设等误区。要提升学校文化生态建设的层次,就必须将"人—教育—环境"有效整合起来:承前启后,延续历史变迁脉络,拓宽未来发展视野;化虚为实,注重细节规范打造,引领师生精神成长;寓静于动,不断丰富传播手段,构建学校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多校区办学逐渐兴起,新校区异地新建也因此成为当代大学校园设计中的重要课题[1]。越来越多的高校异地新建项目正逐步展开。然而,新校区在短时期内大量涌现,也使得大学校园逐步丧失地域性和文化特色,变成“千校一面”的重复性设计。该文以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理工)盱眙校区项目为例,从地域共生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异地新建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旭佳 《华中建筑》2010,28(1):17-18,20
在日本文化中,较为明显的有注重物质的生活文化和注重精神的思想文化,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文化表现交织成日本文化的经纬。在日本的建筑作品中也明显有着这种文化印迹,而在安藤的作品上这种矛盾性更是突出。该文希望通过对安藤的建筑作品来解析这种充满矛盾的融合的文化背景,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24)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毕冰实  梅洪元 《城市建筑》2014,(10):112-114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共生城市是生态城市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通过以”环境共生”理念指导下的鹤西生态新城核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从空间、时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环境四个向度,来分析“环境共生”与”生态住区”的关系,从构建“生长性”住区的目标出发,在城市新区空间生态发展的层面上,研究一种基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住区生态骨架的有机生长模式,对共生城市的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
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当下的数学教育正经历着从"离身"到"具身"、从"结果"到"过程"、从"内容"到"实践"的嬗变。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思"是"做"的目的和保障,"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做思共生"的数学教学主张构建"手脑并用""学创结合""思行一体"的数学教育。"做思共生"既是一种操作范式、一种教学范式,也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青海地处西北游牧与农耕的交汇处,民族文化多元,是我国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融合交流的典型地区。通过对青海乡村环境的调研及民居测绘,系统分析了青海多元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总结出各民族聚落及住居空间形态特征。指出建筑文化多样性源于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模式及民族宗教文化自然与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城市景观的构筑往往因地域的不同,历史文脉的变迁及场所的不同,其属性而呈现出多样性及复杂性。本文以广东电信广场的概念设计正是基于共生的现代城市设计观而展开的构思,将重点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个大而复杂的系统 ,个性建筑纵然十分出色 ,如果合在一起缺乏秩序、杂乱无章 ,对于城市区域只能是有害无益的。·建筑的个性 ,不仅仅是停留在外观上的表象 ,也应该包含人的行为感受等深层次的内涵。·建筑设计要适应诸多方面环境的要求以创造出属于它的建筑 ,设计就是不断地克服困难努力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使建筑作品产生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共生理念"是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的新基础知识;细节(微循环)决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成败;生态城市往往是"它组织"与"自组织"——基于"共生理念"的组织机制——相互耦合的结果;"共生城市"效能的提高应基于系统的自我演进,而不是规划定终身;"自我演进的共生效应"源于市民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3):87-90
在社会变革及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微文化"借助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建设的各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章基于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结合我国高校的教学现状,考察"微文化"对教育形态中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及教学反馈三个方面的影响,为教育形态正面吸收"微文化"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