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珠三角小城镇居住空间的现状问题,并结合新城市主义理论等社区营建方法,提出居住空间重组策略,主要分为居住空间组织重构、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混合社区营造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在居住空间组织上,提出"社区-住区-邻里单元"的居住空间重组模式;在社区管理模式上,提出"村改居"为基础的空间管理模式;在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方面,提出构建多层次服务设施体系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混合社区营造方面,以社区融合为导向,针对阶层分化提出不同阶层住区的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川道型小城镇的居住建筑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不断抗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凝聚人们智慧的建筑形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活方式的变革.既有的居住建筑模式受到巨大挑战,成为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瓶颈。本文以陕西省志丹县立体窑洞设计与建造为例.探索新型地域建筑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现行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是造成东莞城镇空间非整合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因而创新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是实现城镇空间整合的关键.在综合分析东莞市域社会、经济、空间背景及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全面衡量各种管治模式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制定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创新方案,有序、有效地推进市域城镇空间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寒地小城镇居住外环境设计出发,分析了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及寒地小城镇居住外环境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探讨了小城镇居民对环境的基本需要,从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及领域空间的关系,从而对小城镇居住外环境一些设计要素居住外环境空闻、小品设计等的设计策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杨昌新 《福建建筑》2009,(10):41-45
本文在解读居住空间及形态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空间形态特征的构成内容:社会空间特征和物质空间特征;进而结合泉州山区小城镇社会空间特征的分析,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的物质层面来诠释泉州山区小城镇居住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宁波市北仑区外来人口居住现象出发,探讨如何在快速城市化地区选择外来人口居住方式,并从有利城市全局发展的角度进行探索,从中得出了几点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对黑龙江安达、河北盐山、辽宁鞍山、山东莱芜、辽宁绥中、新疆奎屯居住建筑的建筑概况、供暖形式、供暖支出、居民对供暖室内热环境的评价及室内温湿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实测,比较了平房与楼房住户的室内温度。北方小城镇供热水平比较落后,供热支出差异性较强,对室内热舒适度的主观与客观评价的结果相差较大,客观评价结果为整体上较差。  相似文献   

8.
历史小城镇多维空间整合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小城镇特色景观形象的基础在于城镇空间特色组合,这一空间应该具有多维性.由物质构成空间。时间空间以及人的行为空间三者有机组合而形成。它们既有属于自身物质空间的序列组合.又有在时间长河中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人们在城镇演化过程中的行为渗透.形成一个天地人和谐组合的有机空间系统。进行多维空间组合与其整合研究.有助于寻求历史小城镇原生态空间的关系及其形成规律全面认识历史小城镇环境空间的多维性并进行研究.对促进历史和当代小城镇规划设计中时空与行为的可持续性与和谐空间的形成有很大的现实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北方黑龙江安达、河北盐山、辽宁鞍山、山东莱芜、辽宁葫芦岛、新疆奎屯6个地区的小城镇的居住建筑概况、供暖方式、供暖支出、居民对供暖室内热环境的评价、居民对未来供暖方式的选择及室内温度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了北方小城镇居住建筑供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陈冬  徐东升 《中外建筑》2015,(1):139-141
小城镇街道作为城镇主要的外部空间,展示特色风貌的重要窗口。其累积的文化缺失以及环境无序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绝不是单一的。本文通过对安国镇街道改造的实践,提出了整合优化的规划设计理念,希望能对以后小城镇建设和改造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罗珺  王光远 《住宅科技》2011,31(1):35-38
从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入手,探讨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历程及特点、影响未来居住空间布局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并提出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智能化、绿色环保等理念成为居住区建设的目标,因此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建成的居住建筑按现在的标准衡量就显得陈旧简陋,并暴露出很多问题,成为目前旧城改造中推倒拆除的对象。针对这一问题,本项目提出"保留、改造、可持续利用"的居住空间建设理念,探索适合山西地区特色的旧居住空间改造再利用的理念和技术方法体系,并结合目前山西省开展的旧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现状,提出综合改造的方法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经成为解决城市空间资源约束问题的重要方式.人口作为城市空间的需求表征,其分布密度是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地下空间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本文以南京市雨花台区地下空间为例,利用人口热力图动态数据,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和SPS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考察地下空间与人口分布的关...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农村住宅的功能特点,通过探讨当前农村住宅中居住和生产空间的关联模式并进行分析,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和住宅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分析,探讨了居住空间的构成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分析了传统居住空间中所蕴合的文化观念和伦理观,以及传统文化思想、环境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对寒地居住环境户外休息空间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主要以居住区整体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设计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及方法,适宜地设计会直接影响着居住区人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空间种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对比国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法.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出发进行设计从而推动老年人居住建筑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皓 《中外建筑》2013,(8):56-57
居住空间设计创新的实质是解决人类居住环境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探讨文化符号、生态设计、回应场地、可持续设计几个主流方向,以及国内外居住空间设计创新的实际案例,指出多元方向是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晓  吴明伟 《规划师》2003,19(12):96-101
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是以城乡二元结构及“民工潮”为背景的。从内在机制上看,我国缘聚型聚居区的形成主要源于传统乡土观念在现代城市条件下的延伸,混居型聚居区的形成则主要源于进城农民为谋生营利而被动的作出共同的区位选择的被动性结果,这与城市房源的供应状况、“连锁流迁”的多源性、流入地的社会结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流动相对自由、种族矛盾、“矿产开采”经济活动使得西方国家流动人口聚居区基本上都是缘聚型聚居区。建构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整合的系统,可以为社区的综合性整合提供了一个大体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