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工作从兼溶(分相),粘度,热稳定性方法面考察了ASP驱油体系的配伍性,结果表明碱Na2CO3,表面活性剂OP-10,聚合物HPAM-3530S的配伍性好,复合溶液的热稳定性优于单一3530S溶液。  相似文献   

2.
三元复合驱油( A S P ) 是提高采收率主要措施, 由于含有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碱等物质, 其采出液( 含水原油) 破乳脱水是油田开发的一个技术难点。用原油和产层水配置出 A S P驱油的模拟采出液, 通过实验考察了聚合物、 碱、 表面活性剂和 p H值对模拟采出液破乳效果的影响; 优选出了一种破乳效果较好的破乳剂 Z W1- 1 ; 研究了破乳剂 Z W1- 1对不同浓度的 A S P体系模拟采出液的破乳效果, 对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实验结果表明: A S P驱油体系的各种化学驱油剂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大小顺序是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碱; A S P驱油体系采出乳状液水相 p H值控制在4~ 7时对采出原油的破乳有利; 当 A S P驱油体系模拟采出液的三种化学剂浓度都为4 0 0 m g / L时, 破乳剂 Z W1- 1的破乳率可以达到7 8 %。  相似文献   

3.
徐成孝 《钻采工艺》1993,16(1):52-57
碱水溶液作为驱油剂已发展成为配合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复合驱油剂,成为三次采油的重要手段。文中对该技术从机理、室内研究到现场应用情况进行综述。认为此技术因价格便宜,在目前采油中仍是可行的驱油技术。  相似文献   

4.
黑液驱油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液是碱法造纸的工业废液,黑液中含有碱,碱木素和表面活性剂等多种化学成分。研究发现,黑液可用作部分油田驱油化学剂,黑液中添加聚合物,活性剂形成三元复合驱油剂,可明显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5.
用于无酸值低活性原油油藏的ASP驱油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庄  刘加林 《油田化学》1997,14(4):352-356
针对原油酸值为零的辽河油田曙光4714区块原油,进行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简称ASP)复合驱油的研究。从14种表面活性剂中优选出了两种与NaOH+Na2CO3混合碱和聚合物复配的ASP体系,可使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降至10-4mN/m;还研究了该配方体系与原油的乳化性能、长期稳定性,并作出了活性图;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人造岩心上ASP体系可提高采收率20.6%,在人工充填天然油砂岩心上可提高采收率26.8%,采出液十几分钟后乳化现象消失,油/水彻底分离,界面清晰。本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无酸值低活性原油,ASP复合驱也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黑液是碱法造纸的工业废液,黑液中含有碱、碱木素和表面活性剂等多种化学成分。研究发现,黑液可用作部分油田驱油化学剂,黑液中添加聚合物、活性剂形成三元复合驱油剂,可明显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7.
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可避免碱引起的结垢、乳化、腐蚀等负面作用,降低投资和操作成本,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缺少高效稳定的活性剂工业化产品,驱油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理论研究薄弱,评价方法不健全,矿场试验少、技术风险较大。影响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体系黏度、界面张力、乳化强度等,二元体系具有较高的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保障,体系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驱油效率越高,体系乳化性能也显著影响驱油效果。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提高配方适应性、驱油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优化注入方案,加强现场监测和跟踪调整等。  相似文献   

8.
孤东油田馆陶组油藏三元复合驱油矿场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以根  王友启 《油田化学》1994,11(2):143-148
本文介绍了我国首例碱-复合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的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油剂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和很强的驱油能力,在水驱开采末期能大幅度降低油井含水,提高原油采收率达11.6%,采出水驱残余油的26.0%。  相似文献   

9.
通过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降低原油与驱替液之间的界面张力(IFT),可提高采收率和驱替液的粘度,增加体积扫油效率,将天然气添加到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液体中会形成一种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泡沫(ASPF)型驱替液,本文介绍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泡沫在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的结果,目前的采收率为原始原油地质储量的65.5%。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简称ASP)体系的基本流变性以及流变参数在岩心中沿渗流方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剪切速率范围内,ASP体系的流变性符合幂律流变模式;室内实验证明ASP体系的流变参数沿渗流方向上是变化的,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实验数据推出了ASP体系流变参数的经验模型。本项研究为三元复合驱配方筛选及复合驱油井流入动态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用含有碱性液和合成表面活性剂(AS)的混合液进行油藏驱替,能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且耗资少。若在碱的水溶液混合物和表面活性的水溶液(ASP)中加入聚合物添加剂,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油水界面酸性油组份与脂肪盐层发生呼 反应后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二中北克下组ASP(碱/表活剂/聚合物)先导性试验在开展的现场数模跟踪应用研究中,通过对UTCHEM软件的改进完善,适时地对现场生产进行了跟踪拟合与驱油动态预测,应用油藏经营管理原理及时指导了现场实施与调整,通过数模跟踪研究表明克拉玛依油田开展ASP三元复合驱油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自发乳化驱油方法Ⅱ:自发乳化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模拟油在岩心中的自发乳化驱油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机理。不同渗透率岩心中,自发乳化驱油效果好于表面活性剂驱及聚合物驱。碱聚合物自发乳化驱替后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还可提高23.7%,远远高于单独碱自发乳化驱、聚合物驱和表面活性剂驱,说明这一自发乳化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驱替能力,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模拟油在岩心中的自发乳化驱采收率和总采收率分别为24.5%和71.8%,与超低界面张力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相近。高于三元复合驱、高浓聚合物驱。微观驱油试验证实光刻模型中发生了自发乳化现象。残余油自发乳化成小油滴,很容易穿过孔喉,以水包油型乳化状态开采出来。  相似文献   

14.
化学复合驱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化学复合驱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及现场试验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采用低浓度复合驱体系,通过碱、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数量级,同时采用抗盐聚合物使污水配制驱替液黏度达到要求,三元复合驱或二元复合驱具有提高驱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双重作用。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先导性试验和工业化试验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18.6%~26.5%,复合驱进入工业化推广应用阶段,在复合驱试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列配套技术。复合驱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强碱引起的检泵周期较短和采出液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国外复合驱技术早期主要采用表面活性剂胶束-聚合物驱,由于成本高未能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油价上涨,开始研究低浓度复合驱体系。国外采用化学驱的油藏大部分为高温高盐油藏,瓶颈技术为耐温抗盐驱油剂的研制。  相似文献   

15.
耐盐聚合物PAM104A与高含盐油藏聚合物驱油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广彦 《油田化学》1995,12(4):353-357,352
在常温下令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二羟基化合物104A反应制得了耐盐聚合物PAM10A。研究了PAM104A的耐盐性、抗剪切性和热稳定性,考察了PAM104A溶液浓度、聚合物段塞尺寸和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岩心驱油试验结果表明,PAM104A能满足高含盐、低渗透的马岭油田聚合物驱油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6.
化学驱油中浊度法测定HPAM浓度的准确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中普遍采用冰醋酸-次氯酸钠浊度法测定HPAM浓度,由于应用条件复杂多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不好。实验考察了HPAM的水解度,分子量,水质碱、表面活性剂ORS-41及HPAM生产厂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发现除ORS-41外,其余因素的影响都很大,这使实际生产中很难制作出合乎该法要求的标准工作曲线。  相似文献   

17.
三元体系中化学剂浓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三元体系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降低化学剂用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元体系与原油粘度比控制在2:1-5:1范围内,驱油效率才能达到20%以上,在适当的聚合物用量条件下,可以降低三元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和碱的用量;三元体系配方中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用量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在较高聚合物用量条件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降低表面活性剂用量,反之,降低表面活性剂用量受到一定限制,应结合注入方式和经济效益做进一步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用分子排阻色谱技术定量测定化学驱油体系中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PIIPA)的方法。该方法以SI-200二羟基键合相为固定相,以甲醇/0.05mol/l的NaII2PO4(体比40/60)为流动相,使用UV检测器在213nm处检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油液中所有组分对PIIPA的测定均无干扰。吸附试验证明测定可靠性好。最低检测浓度为1μg/ml。回收率为97.3%-100.5%。  相似文献   

19.
聚合物驱后表面活性剂稀溶液驱油机理的微观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孔道壁面亲水和亲油的两种微观孔隙物理模型,在水驱和聚合物驱之后接着进行表面活性性稀溶液驱,利用显微显像和照相技术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稀溶液的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之后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油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非均相驱油剂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对于胜利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和三、四类苛刻油藏的开发尚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针对此类油藏特点,提出了研发新型化学剂及驱油体系的设计思路。研制了耐温抗盐、扩大波及能力强的新型非均相驱油剂——PPG,通过产品结构设计及性能评价试验,优选出性能优良的PPG产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PPG—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多元复合驱油体系的设计路线,考察了PPG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间的相互作用及增效规律,通过物模实验对比了不同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具有很强的扩大波及能力和洗油能力,可有效开发低渗透区域,进入聚合物波及不到的剩余油富集区域,使采收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