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通过调节铝源和硅源的比例合成了两种高硅铝比(n(Si)/n(Al)=100、500)沸石分子筛ZSM-11,采用XRD、TG和N2吸/脱附等方法对ZSM-11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分析,测试了样品在500 kPa下对CH4和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ZSM-11-500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略高于ZSM-11-100,两个样品的CH4/N2吸附选择性均达到4.0以上,优于商业吸附剂水平。混合气体穿透模拟结果显示,ZSM-11具有良好的CH4/N2分离能力,且对于低浓度煤层气中CH4的富集纯化脱除N2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富含甲烷(CH4),但井下抽采时会混入大量空气导致CH4浓度低、利用难度大,因此富集提浓并高效利用低浓度煤层气的关键是实现CH4与氮气(N2)的高效分离。以三水硝酸铜(Cu(NO3)2·3H2O)和异烟酸(HINA)为原料,通过逐步合成法制备了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AC/MOFs)复合吸附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气体吸附性能、选择性以及吸附热。结果表明,制备的AC/Cu(INA)2复合材料具有AC和Cu(INA)2的特征衍射峰,并且观察到了Cu(INA)2在AC上的生长。AC/Cu(INA)2复合材料在100 kPa、298 K下的CH4吸附量为12.6 cm3/g,CH4/N2选择性为5.5(比原材料AC提升了...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高—过成熟页岩对N2、CH4及CO2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通过混合气体吸附—解吸装置,结合穿透曲线法,对四川盆地周缘NY?1井龙马溪组1 420.90 m、1 422.75 m、1 423.75 m和牛蹄塘组2 261.53 m、2 265.80 m、2 268.37 m 6个深度的岩样,开展了20 ℃、注气压力0.25 MPa条件下N2、CH4和CO2等比例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实验,得到了各岩样对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规律;并通过低温N2和CO2吸附法,分析了6个岩样的孔隙结构,探究了其对竞争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中N2出口端浓度有超过初始浓度的现象,而牛蹄塘组页岩中N2、CH4和CO2出口端浓度均未超过初始浓度;实验结果与Yoon?Nelson模型拟合结果较好,R2值可达0.9以上,各岩样吸附速率常数均有N2>CH4>CO2的规律,故N2相较CH4和CO2可先被样品吸附,随后吸附速率慢的CH4和CO2被吸附,岩样对2种气体吸附选择性更强,所以将N2置换出,导致龙马溪组岩样N2出口端浓度超过初始浓度;龙马溪组岩样中微孔发育程度较高,孔径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能更好地吸附CH4和CO2这2种吸附选择性强的气体,使得已吸附的N2被置换出,从而造成游离气中N2浓度增加。实验结论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部分地区页岩气组分中N2的成因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三氯化钛为钛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Na-ETS-4材料,并通过Sr2+交换和热处理制备了不同Sr2+交换度的改性Sr-ETS-4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XRF)、热重-差热(TGA-DSC)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表征;实验测定结合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改性前后分子筛样品对N2和CH4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Na-ETS-4与Sr-ETS-4样品均呈现片状堆叠的晶体结构;随着Sr2+交换度的增加,改性Sr-ETS-4样品的热稳定性提高,N2吸附速率增加,Sr-ETS-4-0.10-270样品的吸附速率常数较Sr-ETS-4-0.02-270样品提高了32倍,且N2平衡吸附量逐渐上升。模拟计算结果也表明,Sr2+交换改性可以增加ETS-4分子筛对N2的吸附容量与N2/CH4分离因子。离子交换和热处理对ETS-4分子筛的调控显著提升了N2/CH4的平衡及动力学选择性,有助于实现天然气中N2的选择性吸附分离。  相似文献   

5.
采用Zn(CH3COO)2通过超声-真空浸渍法对活性炭纤维(ACF)进行改性,通过水热横向热剥离法制备了管状氮化碳(TCN),并将其与TiO2复合并负载于改性ACF上制备成TCN-TiO2/Zn(CH3COO)2-ACF复合材料。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光电流响应曲线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对复合材料催化正己烷降解的机理与降解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TCN质量分数为4%的复合材料对正己烷的降解效果最好,其最佳的制备条件为负载2次、450℃下煅烧。采用此条件所制复合光催化剂,在体积空速为1 000 h-1的条件下,质量浓度为200 mg/m3的正己烷气体降解率可达到87.9%。采用Zn(CH3COO)2对ACF进行改性,使ACF吸...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测量和模拟预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详细的机理并开展零维动力学模拟,研究等离子体催化CH4/CO2重整过程中等离子体活性物质对表面反应动力学的强化效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协同对CH4和CO2的活化转化能力远强于纯等离子体;动力学模型对反应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生成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活性自由基与吸附态物质之间的E-R反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能有效改变并促进表面反应路径,如等离子体强化的E-R反应CH3(s)+O→CH3O(s)的速率比相应的吸附态物质之间的L-H反应CH3(s)+O(s)→CH3O(s)+Ni(s)的速率高4个数量级;等离子体催化CH4/CO2重整过程中的表面反应路径主要以气相物质与表面吸附态物质之间的E-R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7.
反常辉光放电下CH4-CO2转化制合成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压下,利用一种新型的反常辉光放电反应器,使CO2重整CH4制取合成气。实验表明,反应体系输入功率、原料气配比和流量等对反应结果有着较大影响。在常压下,当输入功率为437 W、n(CH4)∶n(CO2)=4∶6及流量为140 mL/min时,CH4和CO2的转化率分别高达91.9%和83.2%,并且CO和H2的选择性分别为82.4%和62.1%。通过调配原料的配比,可以得到不同n(H2)∶n(CO)比值的合成气。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CH4/N2的分离原理和方法,对比分析了深冷分离法、水合物分离法、膜分离法、溶剂吸收法和吸附分离法等的优劣势,吸附分离法相比其他分离方法具有能耗低、运行成本低和稳定性高等优点,但吸附分离材料性能仍存在提升空间。重点总结了金属有机骨架(MOFs)、分子筛与炭基吸附材料3类典型CH4/N2吸附分离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当前吸附分离材料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兼具分子筛和活性炭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孔结构对活性炭吸附CH4和CO2 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伟  周理  周亚平  孙艳 《天然气工业》2006,26(10):147-149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不仅具有良好的吸附存储能力,还具有优良的吸附分离性能。为此,选择了3个活性炭样品,利用77 K氮气吸附数据,采用一种基于简化局部密度函数的方法来计算孔径分布,并用体积法测定了活性炭在298 K对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M6-4、K17和BY-1这3个活性炭样品的比表面积基本相同(分别为2117 m2/g、2123 m2//g和2073 m2//g),但孔径分布却明显不同,因而它们的吸附能力有着较大差异。单从吸附量来考虑,活性炭K17更适合吸附存储甲烷。3个活性炭样品对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CH4/CO2的吸附分离过程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蒋洪  何愈歆  朱聪 《天然气工业》2011,31(9):112-115
采用膨胀机制冷工艺回收天然气中的乙烷时,膨胀机出口与脱甲烷塔顶部的温度较低,容易发生CO2冻堵,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准确预测固体CO2的形成条件,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凝液回收装置的操作工况,避免CO2冻堵。为此,分析了CO2固体的形成条件,根据相平衡原理,采用标准形式的Peng Robinson状态方程建立了液固平衡模型(LSE)和气固平衡模型(VSE),据此分别对CH4-CO22气相体系和CH4-CO22液相体系中的固体CO2形成温度进行了计算,并与用HYSYS软件预测的固体CO2形成温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的准确度较高,与实验数据的误差在2 ℃以内;而HYSYS软件预测的CH4-CO2气相体系的固体CO2形成温度较实验数据偏高1~5 ℃,预测的CH4-CO2液相体系的固体CO2形成温度较实验数据偏低1~6 ℃。  相似文献   

11.
CO2置换法开发不同体系CH4水合物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O2置换法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该方法能够使CH4水合物开发和CO2气体的长期储存同时进行,是一种开发CH4水合物的新方法。在自行设计的反应装置中考察了3.25 MPa压力下,温度271.2 K、273.2 K和276.0 K时CO2气体置换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体系和纯水体系CH4水合物中CH4的置换过程。实验表明:提高温度有利于置换反应的进行;SDS体系的置换速率比纯水体系的置换速率高。276.0 K、3.25 MPa时,SDS体系和纯水体系100 h的置换效率分别达到6.93% 和14.50%。由于水合物相中静态水的存在,置换反应过程中,CO2的消耗量与CH4水合物的分解量并不是1∶1的关系。基于实验结果,简单地分析了CO2置换CH4水合物中CH4的置换机理。  相似文献   

12.
生物气形成过程中CH4碳同位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高盐沉积物生物气形成过程中,随着产气时间的增长和温度的升高,生成的CH4有着逐渐富集12C的规律,有别于有机质热分解成气过程,热解成气是随时延长、温度升高而降解增强,形成的CH4则是逐渐富集13C。海洋沉积物生成的CH4较盐湖沉积物生成的CH4略富12C。  相似文献   

13.
在非常规天然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二氧化碳(CO2)置换开采过程中,明确CO2/CH4混合气体水合物(以下简称“CO2/CH4水合物”)的合成和分解机理,对水合物法分离混合气体、CO2封存与CH4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以多孔介质+去离子水体系中的CO2/CH4水合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二次合成和分解实验,研究了分解时间为0.5 h、分解温度为5~25℃条件下的记忆效应对CH4/CO2水合物合成的影响,主要从二次合成诱导期、气体消耗量和消耗速率,以及各组分气体消耗情况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解温度越低,二次合成诱导期越短;记忆效应降低了二次合成速率;当分解温度为10℃时二次合成速率最快,气体消耗速率峰值为8.10 mmol/min;在相同的合成温度和压力下,升温分解后的记忆效应使二次合成时CO2水合物合成量提高至初次合成量的1....  相似文献   

14.
CH4和CO2偶联直接合成乙酸是典型的绿色化学反应之一,但是也是一个热力学不利的过程,实现该反应是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巨大挑战。CH4和CO2作为性质稳定的化合物,在温和条件下的活化与转化是催化领域的难题。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CH4和CO2偶联直接合成乙酸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克服热力学不利的方法、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分析了构建高性能催化剂可行的方向,展望了CH4和CO2偶联直接合成乙酸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页岩储层中的裂缝系统对CH4产量和CO2封存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储层地质特征有其对应的最优压裂方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储层人工裂缝参数对CO2封存和CH4开采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储层地质条件建立了页岩基质-裂缝双孔双渗均质模型,分析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CO2-ESGR)中人工裂缝半长、裂缝宽度、裂缝高度、裂缝间距和裂缝数量对CO2封存量和CH4产量的影响。结果 CO2封存量和CH4产量与裂缝半长、裂缝宽度和裂缝高度呈正相关,其中裂缝宽度的影响最大,从5 mm增加到25 mm时,最多可使CO2封存量和CH4产量分别增加112.69%和87.11%。裂缝间距和裂缝数量增加可提高CO2封存量和CH4产量,但水平井长度相同时裂缝数量增加对CO...  相似文献   

16.
针对微孔聚合物膜较低的通量和较差的溶解性,通过2,3,6,7-四甲酸三蝶烯二酐单体与2,2-双三氟甲基联苯胺的缩聚反应,制备了一种具有自具微孔的三蝶烯聚酰亚胺(T-PI)化合物。三蝶烯基团的引入使得T-PI易溶于多种常用的有机溶剂,且热稳定性良好。将T-PI制备成气体分离膜,T-PI膜对H2和CO2的渗透系数分别达到了518 barrer和810 barrer,对CO2/CH4的理想选择性达到了21.9,接近Robeson气体分离上限(2008年)。将T-PI膜用于H2和5种轻烃混合气的分离,在0.4 MPa的跨膜压差下,T-PI膜可将H2体积分数从32.9%提高到73.7%,表明T-PI膜在低压差下实现H2/轻烃分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温室气体CH4与CO2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加剧。CH4-CO2重整(CRM)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且重整产物为合成气(CO和H2),能提高碳资源的利用率。通过CRM装置完成了反应过程及产物分析,结合流体仿真软件Fluent与化工模拟软件Chemkin模拟揭示了等离子体作用下CRM制合成气反应过程中进料速率、进料比(n(CO2):n(CH4))及等离子体功率对反应器内部温度场与浓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料速率提高,物流在反应器内涡流作用加剧,导致反应器底部温度变高,CH4所参与副反应的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参与主反应的CH4减少,对CO、H2的选择性降低。相同进料速率下,进料比越大,目标产物产量越高,过量的CO2发生副反应,导致CO的增量大于H2的增量。大功率等离子体提供的高温环境会促进C...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水合物法分离气体混合物技术具有可降低制冷能耗、简化工艺流程、节省投资成本等优势,但目前该技术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统一的成套技术。为研究各种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一定配比混合气的最佳分离条件,以摩尔分数59% CO2+41% N2混合气为例,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系统地进行了温度、初始压力及含水量对分离效果的单值影响实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到混合气在温度1.4~5.6 ℃、初始压力4.2~6.8 MPa及含水量160~300 mL范围内的分离效果。实验结果显示:降低温度,升高初始压力都可以提高分离率,但同时也会增大损失率;增加含水量会提高分离率,降低损失率,但含水量超过一定值,对分离率的影响便不再明显。综合考虑,对于一定配比的CO2+N2混合气,在允许的损失率及最小气液比下,可以先增大含水量,然后降低温度,最后提高初始压力,以此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常见的变压吸附材料种类繁多,适用的等温吸附模型也是未知的。为寻找适用于燃料电池车用H2杂质变压吸附分离的吸附材料,采用静态容量法测试了CO2、CH4、CO、N2及Ar杂质气体在活性炭BY1、活性炭210、5A分子筛、CaX分子筛及LiX分子筛5种变压吸附材料上的吸附容量,并利用Langmuir、Freundlich等5种吸附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了拟合。测试结果显示,在低吸附压力区域,吸附容量增速比较快;在高吸附压力区域,吸附容量增速放缓。综合来看,活性炭BY1对5种杂质气体的吸附容量最大,是优选的变压吸附材料;对CO2的吸附量远大于其他4种杂质气体。模拟结果显示,Langmuir-Freundlich、Dual-site Langmuir和Toth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杂质气体在吸附材料上的吸附过程。5种杂质气体的吸附均为非单层吸附,吸附质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且吸附材料表面活性位是不均匀的。模拟的吸附热显示,CO2在2种活性炭(活性炭BY1、活性炭210)及...  相似文献   

20.
CO2驱采油举升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降低,采出液会析出大量伴生气,伴生气中CO2含量高达50%~90%,相比CH4气体,气态CO2节流致冷效应更强,引起的低温可能会生成水合物堵塞管道,威胁集输系统的运行安全。采用高压蓝宝石反应釜研究了CO2含量对CO2-CH4气体节流及水合物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压力为高压(16 MPa)时,相同CO2占比的混合气体,节流效应系数Di约为1.3~5.4℃/MPa,CH4的掺入将增强混合气体节流效应,说明高压段主要受CH4节流效应的影响;当初始压力为低压(5 MPa、4 MPa)时,节流效应系数Di约为3.4~11.9℃/MPa,CH4的掺入将减弱混合气体节流效应,说明低压段主要受气相CO2节流效应的影响;相同CO2含量的CO2-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