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科教学理论薄弱和专业师资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更多地从表面的技术层面去理解和指导教学.这种单纯以知识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教学,割裂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学习的联系,忽视了信息技术背后蕴涵着的丰富的科学思想、人文及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高度去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科教学理论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更多地从技术知识层面去理解和指导教学,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精神熏陶,割裂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学习的联系,忽视了信息技术背后蕴涵着的丰富的科学思想、人文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科教学理论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更多地从技术知识层面去理解和指导教学,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精神熏陶,割裂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学习的联系,忽视了信息技术背后蕴涵着的丰富的科学思想、人文特征,人文教育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显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展开教与学,能够让学生在海量信息社会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方法去重现或模拟认识过程,求得真知,学做真人,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真正提高思想觉悟,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并制定了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四个概念的十大教学板块。如何认识“新课标”的结构设置,并基于教学大纲丰富的教学实例不断创新使教学更好地对接未来教育的培养要求,需要广大教师从实践中将“新课标”落地。  相似文献   

6.
技术哲学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要求学生“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我们的学生具备对信息社会较为深刻的洞察与分析,而教师更应该走在学生前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今年7月,在重庆举办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例,掀起了学科教学变革的浪潮。7堂获得一等奖的小学语文课,更是这种变化的领头帆。从这7堂课的设计与实施中,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而是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教学各要素的丰富与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要素组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四个核心要素融入教学设计中,让它们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信息技术”改名为“信息科技”,新教材内容从重“技”转变为“科”与“技”并重。“科”是支撑“技”这个上层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的形态可以各种各样,但是建筑的地基却大同小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点透这层含义才能引导学生探究技术的本质,理解学科的思维。本文基于这样的认识,从母版、图层、键位三个实际应用出发,探究技术背后的原理。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学科。很强的技术性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充满了技术的操练而缺乏艺术的美感。信息技术课在学生的意识中就是电脑课,学生宁愿打打字、上上网也不愿意学习一些有技术性、实用性的内容。可以说,学生喜欢的并不是信息技术这门课,而是电脑和网络。如果能从生活中寻找各类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元素,将这些元素很好地与授课过程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进行教学,就会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原本信息技术课由于零散的技术点和知识体系的庞杂,就存在着学习范围广、学习方法多等问题,所以教学内容一度从程序教学、软件教学发展到了任务驱动式的主题信息技术教学。而新课程提倡的“过程与方法”又带动了强调过程与方法的“超越软件技术”式教学的兴起。然而,在听课调研中笔者发现,教师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表现出仍然很难脱离知识技能去空谈理论方法,有时甚至仍然是挂着理论卖“技术”;另一方面,我也发现教师们很难将理论方法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这也就产生了理论架空技能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2包括“信息社会特征”“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信息社会特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合编版教材中通过第一章来体现,定名为“信息技术与社会”。这样的调整,原因在于信息社会特征的上位概念为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的出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动。因此,本章包含“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认识信息社会”两节。作为起始章节,其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策划和实施好这一部分的教与学呢?我们可以从备课、实施和评价三方面进行落实。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们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再认识。笔者就以“从容”和“平淡”两个主题词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陈建勋 《福建电脑》2008,24(12):208-20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将更实际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在中小学校中信息技术的学科地位也将日显突出。然而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如何优化《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轻松学好《信息技术》?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及教学手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黄品霞 《福建电脑》2008,24(4):202-203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不同导入法巧妙地导入新课;合理设置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开展持续性评价,提高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去实现和完善每一堂课,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逐步深入,教学过程中过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人为地淡化运用常规教学手段的做法,已成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板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无看书”学习过程,课堂练习中“无作业”练习等。面对这样的“三无”现象,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必然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变革,这种深刻变革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今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但是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它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怎么去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种双重的力量。”教学不等同于发展,教育也具有两重性,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指挥而富于挑战的教学,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才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应,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信息技术如何正确,恰当和科学地整合数学学科,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呢?现在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教学的价值与地位呢?林众:网络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六条逻辑主线之一,从教学价值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审视。其一,它是对既有教学内容的继承发展。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相关应用的普及,网络越来越被作为重点,无论是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还是2016年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都要求在教学中把网络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现在的学生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尽管他们生活在数字世界,时刻与网络接触,但依然要引导其从规范角度去了解网络、认识网络。  相似文献   

20.
在大力提倡合作学习的今天.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花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凝神思索.就会有被评价以“课堂气氛沉闷”、“课堂乏味无趣”、“缺乏新课程气:息”的可能.因此许多教师“因噎废食”.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对“合作热”的冷思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对合作学习这一命题教师自身原本就“不求甚解”.缺乏理性的探讨与深刻的理解.那么在理论付诸于实践时.必然导致教学行为上的偏差.这种认识上的偏颇.直接导致教师冷落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压缩乃至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有重要价值的“静思默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