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美国政府的规定,移动电话用户在更换电话运营商时可以保留原有的号码,然而具有革命意义的是,可以将固定电话的号码转为移动电话号码,使得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的差别在日益减小。虽然传统的固话运营商认为这种措施会导致移动电话运营商掠夺他们的用户,是不公平的,但他们还是做一些准备来满足用户对固话号码转为移动的需求。原则上讲,移动电话用户也可以将移动号码转为固定电话号码,但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移动、无线的需求量很大,采取移动转固话方式的消费者是非常少的。美国固定电话号码 可以用作移动号码  相似文献   

2.
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多年统计、分析表明,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增长紧追固定电话用户。例如,1999年时全球固定电话用户已高达9亿之多,而移动电话用户数约为4亿;根据前几年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增长趋势分析预测,2000年度全球移动电话用户猛增到5.6亿,固定电话用户将达到9.5亿;2006年将是转折的一年,全球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持平(将超过12亿);以后,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将超过固定电话用户的数量,仍持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杨凌艳 《世界电信》2005,18(12):24-25
近年来,移动电话业务对固定电话业务的替代日趋明显,因此各国电信运营商都积极发展基于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融合的技术.例如欧洲的英国电信、法国电信以及美国的运营商Sprint等。目前,中国国内运营商对固定移动融合(FMC:Fixedmobile Convergence)也非常关注,都在探索与运营商自身业务特征相结合的FMC方案。  相似文献   

4.
宋向东 《通信世界》2008,(42):32-32
北京通信公司在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拆分之前,称作北京电信管理局,统管北京市内固定电话、长途电话(合国际电话)、移动电话、数据通信和无线寻呼等业务。当时北京通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世人瞩目。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北京移动通信与北京固定电话分营。  相似文献   

5.
《通讯世界》2009,(5):12-12
虽然现如今固定电话业务由于受到移动电话的替代影响而一直处于用户流失的状态,但固定电话在家庭信息化及全业务运营中仍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30年沧海桑田,我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从0.38%上升至73.6%以上,移动电话用户数实现了由零到六亿的巨大飞跃。目前,国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以及互联网用户规模均位于世界第一。中国通信业30年之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7.
英国将推出兼用型电话英国电信公司将于1996年底推出一种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于一体的新型电话。这种电话类似于无绳电话,可以在附近33m的范围内工作。如果插在固定电话接口上.就可作为固定电话使用。这种新型电话可使移动电话用户节省移动电话的费用,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8.
 纵观全球通信行业的发展,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FMS)已经势不可挡,然而就在FMS的进程之中,移动电话网对固定电话网的具体替代模式却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国内外学者针对FMS的研究中部分集中于核实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作用,部分致力于探索移动固定通信在不同国家替代的不同模式。尽管如此,却没有具体的模型去描述不同环境下的移动通信需求对固定通信需求的影响。究竟FMS的速度、程度、甚至模式是否会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影响替代模式多样化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基于以上的观点,本文借助不同国家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来探讨固定电话需求和移动电话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固定电话普及率的差异会 引起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模式、替代速度以及替代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电信业务链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本地网与长途网、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移动电话与无线寻呼农业务发展上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相关电信业务之间存在着促进、拉动和替代的作用,并用业务链理论分析了无线寻呼业、移动通信业、数据通信业、传输网的发展对相关业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电信业务链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本地网与长途网,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移动电话与无线寻呼在业务发展上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相关电信业务与之间存在站促进,拉动和替代的作用,并用业务锭理论分析了无线寻呼业,移动通信业,数据通信业,传输网的发展对相关业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十几年来,电话通信是世界上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无论是固定电话,还是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均急剧攀升。目前,我国电话通信发展势如破竹,固定电话用户总量将接近2亿户,世界排名第2位,移动电话拥有量也将超越4 000万部大关,世界排名第3位。然而,是否有人曾想到至今地球上仍有约80%的陆地和辽阔的海洋,仍不在固定电话线路和移动电话蜂窝网的覆盖范围之内,世界上仍有约30多亿的人们居住在没有任何通信服务的地域内。专家们指出,倘若要把固定电话线路和移动电话蜂窝网延伸到这些地域,不仅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而且…  相似文献   

12.
何霞 《通信世界》2001,(35):23-23,30
一、移动网与固定网的发展特征 从世界范围看,移动通信的发展如日中天。ITU的统计显示,最近两年全球新增电话用户中50%以上是移动电话用户,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5%。移动电话业务的上升与固定业务的滑坡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通信信息业取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固定移动电话的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7亿800万用户,无论是固定电话还是移动用户数都上升为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4.
李进良 《移动通信》2004,28(1):20-23
据信产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3年10月底,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到2.56938亿,固定电话用户数已达到2.55139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用户超过固定电话用户的国家之一.移动电话用户教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是我国电信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我国几代电信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它将激励我国电信业乘胜向个人通信的宏伟目标进军.  相似文献   

15.
据信产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3年10月底,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到2.56938亿,固定电话用户数已达到2.55139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用户超过固定电话用户的国家之一.移动电话用户教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是我国电信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我国几代电信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它将激励我国电信业乘胜向个人通信的宏伟目标进军.……  相似文献   

16.
新闻     
《数字通信》2003,(19):12-13
我国移动与固定电话用户数持平 信产部部长王旭东9月15日介绍说,截至8月底,全国电话用户达4.88亿户,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平分秋色”,双双达到2.44亿户。据王旭东介绍,今年前八个月,固定电话用户新增30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新增3810万户。电话总数量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一直保持了每月500万左右的高增长,发展速度创下了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17.
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移动通信用户数持续大幅度增长,至2001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信息产业部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新增移动电话用户仍高于新增固定电话用户。到2006年8月底.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已经达到3.67931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37475亿户。电话普及率快速提高,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8%,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2.7%.成绩十分瞩目。而在早在2002年底世界上就有10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3%。  相似文献   

18.
一、电话用户发展概况 2009年3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0亿户大关,达到100564.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3531.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7033.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几乎是固定电话用户的两倍。我国电话普及率达到76.0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25.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50.7部/百人。  相似文献   

19.
据信产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3年10月底,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到2.56938亿,固定电话用户数已达到2.55139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用户超过固定电话用户的国家之一。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是我国电信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我国几代电信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它将激励我国电信业乘胜向个人通信的宏伟目标进军。1 国际上移动电话超过固定电话的概况1.1 国际上总体情况1999年全球的电信用户总数将近14亿,其中有9.05亿的固定用户和4.9亿的移动用户。仅在3年之后,到2002年年底,电信用户总数就达到了22亿,固定用户数…  相似文献   

20.
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移动通信用户数持续大幅度增长,至2001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信息产业部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新增移动电话用户仍高于新增固定电话用户。到2006年8月底,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已经达到3.67931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37475亿户。电话普及率快速提高,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8%,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2.7%,成绩十分瞩目。而在早在2002年底世界上就有10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