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通过模拟计算并比较数据得出结果:随着迎面风速增大,Re 数增大,Nu 数增大,摩擦系数f 减小,传热热阻R 也减小;随着翅片间距增大, Nu 数减小,摩擦系数f 减小,对传热热阻R 的影响较小;随着翅片厚度增大,Nu 数增大,摩擦系数f 明显减小,传热热阻R 也显著减小;随着翅片高度增加,Nu 数增加,摩擦系数f 也增加,而传热热阻R减小,在本文中研究的影响因素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为:翅片间距、翅片厚度及翅片高度。 相似文献
4.
散热器翅片结构对流体流动及换热过程影响的数值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CFD软件FLUENT对散热器常用的平翅片和波纹翅片表面的流体流动及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翅片表面的流场、温度场、压力场以及换热量、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气流量的条件下,波纹翅片的压力损失比平翅片的大,平均表面换热系数及换热量均比平翅片的高,翅片的形状结构对流场分布和强化换热效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以导孔型板壳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探究了双人字形板波纹角度的变化对壳程流体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对壳程流场分布和流速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PIV试验与数值模拟得到壳侧速度矢量分布一致,轴向速度的平均误差为2.93%,最大相对误差为13.24%。与矩形板式换热器不同的是,导孔型板壳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和压降损失随着角度的增大而提升,在β=60°达到临界点,随后随着β的增大换热能力有所削弱。壁面平均涡强Se与换热效率Nu存在对应关系,Nu随着Se的增大而增大,拟合的关联式误差在±9%以内。此外,在研究范围内,不同β下的综合性能随着质量流量m的增加而减小,β=30°时综合性能最好,该研究结果可为工业设计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散热对于航空电子设备十分重要,为了利用飞机振动提高航空电子散热能力,以及为航空电子设备的热设计提供参考,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中建立了平直翅片在流场中法向振动的仿真模型,并分析了振幅、振动频率和雷诺数对换热和流场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翅片在流场中的法向振动能够起到强化换热作用,随着振幅的增大或频率的提高,强化换热的效果更加明显。在文中研究的范围内,定义的换热强化率最高达229%。翅片振动可以在流体中形成多个由边界层处汇入主流的气团,加强了壁面附近热空气与主流的低温空气混合,因而增强了壁面与流体的热交换。强化换热效果是在来流的冷空气输运和振动引起的流体混合综合作用下获得的,当来流速度不断提高,输运作用逐渐占据主导时,流体混合作用相对变小,使换热强化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根据流体动力学和计算传热学理论,建立了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模型,运用CFD技术对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与传热问题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壳程进口雷诺数Re条件下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场和温度场。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以总传热系数h.壳程总压降△p以及单位压力损失下的传热系数h/Ap作为换热器性能的衡量标准,分析了不同折流板间距和不同折流板圆缺高度时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总传热系数h、总压降△p以及h/Ap随壳程进口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壳程进口流速的增大,换热器壳程总传热系数和总压降增大、h/Ap减小:在壳程流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单位压力损失下的传热系数h/Ap,适当减小折流板间距或减小折流板圆缺高度。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8.
根据流体动力学和计算传热学理论,建立了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模型,运用CFD技术对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与传热问题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壳程进口雷诺数Re条件下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场和温度场。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以总传热系数h,壳程总压降Δp以及单位压力损失下的传热系数h/Δp作为换热器性能的衡量标准,分析了不同折流板间距和不同折流板圆缺高度时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总传热系数h、总压降Δp以及h/Δp随壳程进口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壳程进口流速的增大,换热器壳程总传热系数和总压降增大、h/Δp减小;在壳程流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单位压力损失下的传热系数h/Δp,适当减小折流板间距或减小折流板圆缺高度,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9.
10.
对倾斜角为36°的X型缺口是否采用阻流板堵死的4种轴向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中4种方案均采用三分螺旋折流板,正三角形布管且螺距近似相同,分别为无阻流板(36°MO)、最外侧一条缺口堵死(36°MOB1)、外侧缺口堵死(36°MOB2)和内外缺口全堵死(36°MOBA)。构建子午切片M1,正六边形切片H2和H3,采用速度矢量叠加速度或压力云图的方式全方位阐释壳侧流场特性。结果表明,在分别穿过X型缺口外、内三角区的正六边形切片H2和H3上所显示的相邻折流板之间的泄漏情况4种方案有明显不同;同时这4种方案的每个螺旋周期内都出现二次流,其中36°MOB2方案二次流强度最大;虽然阻流板阻挡面积越多的方案其传热系数越高,但流动阻力也越大,从壳侧综合性能ho/Δpo来说,36°MOB1方案和36°MOB2方案分列前两名,而36°MO方案最低;与36°MO方案相比,36°MOB1、36°MOB2和36°MOBA方案的壳侧传热系数ho和壳侧综合性能ho/Δpo的平均值分别高36.76%、38.59%、41.13%和19.88%、10.14%、9.30%。由于36°MOB1方案的综合性能指标较高且阻流板在管束最外侧,制造工艺可行,所以其应用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11.
板翅换热器流道结构改进与流体流动性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超大型空分装备中板翅式换热器流道改进结构及其对换热器内流体流动影响,设计一种新型板翅换热器流道结构,该新型流道结构可以改变换热器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促使流体在板翅换热器内部呈M形流动,从而延长换热器中流体的流动距离,增大流体的湍流性能,强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对板翅式换热器流道中转折位置流体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换热器流道转折位置与流体流动速度、压力变化以及流体湍流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Fluent分析流道结构改进前后板翅式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情况,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流道结构可以显著增强换热器内流体的湍流性能,与结构改进之前的传统流道相比,新型流道结构的板翅式换热器通过增大内部流体的湍流性能的方式,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弹性有限元法计算了五种接管形式板翅式换热器封头在内压作用下的结构应力,分析了各种接管形式封头的应力分布情况,指出了各种结构的危险部位。 相似文献
14.
15.
16.
泡沫金属填充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气为介质对泡沫金属填充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不同孔密度的泡沫金属填充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及压力损失。结果表明:对于以空气为介质的板式换热器,填充泡沫金属后,在较小的压力损失下传热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压力损失随孔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对设计制造轻型紧凑的高效换热器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