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旭峰 《饮食科学》2008,(10):16-16
某日,我路过一家出售“陕西腊汁肉夹馍”的街边小店,相隔数十米即被其香味所吸引.想想有一段时间没吃到家乡的肉夹馍了,于是买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在“虎去兔来”之际,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说,在食品杂志上写祭文,勿要介吓人!然而,只要闭起眼睛回想十年前那吓人的一幕:为了嘴馋吃几个毛蚶,或通过其他途径感染了甲肝病毒,就会得急性甲肝。到处谈“肝”色变——那时已懂事的每个上海人都会不寒而栗,余悸犹存。在疫情爆发十年后反思这件事,哀悼逝者,警示存者,如果说这也吓人,那么吓一跳是有好处的吓出冷汗一身,从此再不“病从口入”,健健康  相似文献   

3.
乡间黄焖鸭     
我曾品尝过北京烤鸭、金陵盐水鸭、红烧野鸭,还有闽菜中的“沙菜焖鸭块”及“沙县板鸭”……林林总总,风味各异,但总觉得不如家乡“黄焖鸭”的味道纯正鲜美。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的一个小山村就是我的家乡,那里翠竹青青,溪水潺潺,花香缕缕,是个美丽富饶的村庄,也是养鸭的好地方。勤劳智慧的乡民们大都家里养有一群活蹦乱跳的鸭子。儿时,我特别喜欢鸭子。春暖花开之时,父亲就从墟场上买回一群黄绒绒的鸭苗,交给我饲养。下午放学回家,我就赶着一群“嘎嘎”欢唱的小鸭子到房前屋后,田头坎尾挖蚯蚓喂它们。一条条刚从土里跳出的蚯蚓,还来不及弄明白…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恐怕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现代作家朱自清的那篇著名散文《背影》 那使作者流泪的情景是他父亲送别时过月台去买橘子的描写:为了买几个橘子,父亲肥胖的身子两次费力地穿越铁道,买了“朱红的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父亲那朴实的粗中有细的关爱,凝聚在那“最不能忘记的”“背影”上而这又都是围绕着那似可嗅到香味的“朱红的橘子”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离家已有好些年了。每当想起家中日渐衰老的父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便油然而生。特别是父亲那汉长满老茧的大手挥动着锅炉的情景,不断地在我脑中浮现,刺激着我的味觉,使我不由得谷口水。是啊,在我心中,父亲做的家常菜,是永远的佳肴!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亲是做不出诸如金妃鸡、葫芦鸭、又烧鱼之类的高档菜肴的。记得他办的席桌一贯是“三蒸九扣”或称“八大碗”、“九斗碗”之类,平常在家做菜则是清一色的炒、烩、烧、炖,还有一些直到现在我仍叫不出名目的烹任法,极其简单,有时甚至连花椒、海椒、酱油也不放,然而,做出来…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特别是年轻时就离别故乡的人,这份思乡之情就更加深沉,更加执著。因此常言道:“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人们总觉得家乡的水是甘甜的;家乡的酒是香醇的;家乡的月也是明亮的。因为那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呵! 我对自己的故乡——湖南宁远县更是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7.
早年,我从平原乍到山区,一切都很陌生。一次夜宿农家,晚饭前只觉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若要求医,须步行十多里山路才能到公社卫生院就诊。正当我困窘之时,房东大嫂端来一碗白色糊糊,递给我说:“喝吧,喝下去就好了。”我不知是何物,端着碗有些迟疑。大嫂见状又笑着对我说:“不会毒死你的!这是葛粉,清热解毒,我们山里人上了火气,都喝这个。”哦,原  相似文献   

8.
从电视上看到故乡洪湖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痛心之余便想起少年时代在家乡度饥荒的情景来。 “洪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若是收一年,狗子不吃锅巴粥。”从这首民谣中可以想见过去洪湖水灾之频繁。在我少年时代,几乎隔一年就淹一次水,田地淹没,谷物欠收,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度饥荒的经验:“打鱼捞虾换油盐,菱藕鸡豆赛过年,青菜萝卜一半粮,荒年饿不死勤快汉。”  相似文献   

9.
《中外食品工业》2009,(9):13-13
体育明星似乎对酒庄情有独钟,前法国队的传奇人物David Ginola和Jean TlgCcna就在法国买了酒庄,David Ginola说:“我一直对葡萄园很感兴趣,但是几年前它们的价格太贵了!所以我投资了一块合作社的小型葡萄园,这意味着我可以自己来混合酒了。  相似文献   

10.
亦友亦敌     
在2008年 Belty &Veronica Digest杂志的6月刊上,Archie的长期竞争对手们互相成为了不得已的镜像。这是贝蒂的防御?“不要那样看着我!我只是买了它,并不是我做的!”这种局面一直到放学都没有缓和下来.似乎女孩们穿的是啦啦队服装、跺脚进行一场赛前热场表演。  相似文献   

11.
苏有朋:我和谢霆锋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信,我昨天还和他去吃大排档呢?  郭富城:喂!你们也不像话了!拿我最爱吃的四川凉皮引诱我,让我怎么专心工作呀?  李玟:真不够意思!我在台上“做秀”,你在台下大嚼冰淇凌,提出严厉批语!快,给我来一口!  陈惠琳:咦!巧克力耶!还是“德芙”的!不行啦,我口水要出来了!刘德华: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有道理!何况我从前天晚上开始饭就没顾上吃,你说,这怎么能有精神!哎,当明星也不容易呀!林心茹:剩最后一张,就收工啦!快去“肯德基”给我占个位置!朱茵:淑…  相似文献   

12.
体育明星似乎对酒庄情有独钟,前法国队的传奇人物David Ginola和Jean TlgCcna就在法国买了酒庄,David Ginola说:“我一直对葡萄园很感兴趣,但是几年前它们的价格太贵了!所以我投资了一块合作社的小型葡萄园,这意味着我可以自己来混合酒了。  相似文献   

13.
清秋 《饮食科学》2008,(11):34-35
两个月前,我接到好友珊珊的一通电话.珊珊在电话里说:“燕子.我过几天就要来深圳了!”我惊喜地说:“真的?!”珊珊也不无开心地说:“骗你有饭吃啊!我老公的单位有调动.要调到深圳工作.我是夫唱妇随,跟着来的!”“太好了.恭喜哦!”我握着话筒差点要蹦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85岁高龄的谢添老人,平时还是那么忙,锻炼身体只能见缝插针,办法也很独特。用他的话说就是:方寸之地就能体方健身。谢老在书房打篮球、举杠铃、游泳、扭秧歌。他想象杠铃有25公斤重,就发25公斤的力,有50公斤重,就发50公斤的力。游泳也一样,在水里使多大劲儿,在书房里就用多大劲儿。这种模拟锻炼的形式,被他戏称为“谢添锻炼法”。谢老风趣、幽默,生活中似乎没有让他发愁的事。他说:“我这个人没心没肺,就爱逗乐于,人称老顽童。”一次,谢老到一地旅游。当人们认出他时,就纷纷请他签名。“老爷爷,给我签个名吧!”一个四五岁…  相似文献   

15.
老妻和我同是贫寒农家出生,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濡以沫地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特别是她那一手粗粮细作,粗菜精作,经济实惠,美味可口的农家茶饭,常常于平淡中见新奇,令我佩服不已,受用终身。 记得有一年我“重感”初愈,身体虚弱,亟待营养。但那时,每人每月粮食定量只有13.5公斤(小孩更少),食油定量只有0.2公斤,肉食定量只有0.25公斤,言营养岂非奢谈?一日,我恹恹地躺在床上,忽闻一股油炸食物特有的香气扑鼻而来,起初我以为是邻家传来的,再一闻,香气更加强烈,我好生奇怪,赶紧拖着鞋到厨房(其实那时哪有厨房?只不过是用几块边皮木板和油毛毡搭的一个小棚子)看个究竟,果然是妻在炸饺子!我惊喜地问道:“这是什么饺子?”妻笑道:“萝卜  相似文献   

16.
从欧洲回来,有人问我,欧洲什么东西最好吃?我想都不必想就说:“奶酪。” 奶酪是一种奶制品,从牛(羊)奶中分离出来的凝乳.欧洲人三餐离不开它。最常见的吃法是切成小片块,在餐后与甜点之前吃,也很常见它作为配料在菜肴中出现。法国人吃奶酪数第一,每人每年平均吃18.6公斤,居世界前列.他们一天不吃奶酪就像没有吃饭一样,法国作家布里亚·萨瓦兰甚至说:“吃饭没有奶酪.等于是美女少了一只眼睛!”奶酪对欧洲人.就如北京人对豆汁,山东人对煎饼和大葱.广州人对荷叶糯米鸡那样一往情深。侨居海外的欧洲人最想念的家乡食品,无一例外的都是奶酪。  相似文献   

17.
南瓜糊嘟     
晚饭时分,我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闻到一股诱人的甜香。凭感觉,我断定是南瓜糊嘟散发出来的甜香。 公文包一放,赶紧到厨房揭开锅盖一看:果然是一锅金灿灿的“嘟嘟嘟”鼓着气泡的南瓜糊嘟。 久违了!我马上就着锅铲吃起来。一边吃,一边大声赞道:“又甜又香又面,新口味,新感觉!”  相似文献   

18.
饮食男女     
幽默10则 自讨苦吃  丈夫同卖菜的商贩讨价还价买了几斤廉价藕,满以为可以向妻子炫耀。不料,却惹得妻子大骂:“笨蛋!为何不买别的菜,这藕一斤少说也有半斤窟窿,还说便易。”               两个海员  两个海员出海归来。回到家乡的小镇上。他们一起走进了酒吧,喝得醉醺醺的。然后又走到街上,想找点有趣的事情凑凑热闹,好打发时间。  街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地实在扫兴。就在这时,从另一条街上走过来一个小孩,手里牵着一头毛驴。  “喂……”他俩想逗一下孩子,说,“你和你哥哥一起出门,为什么还要在他…  相似文献   

19.
红裳 《饮食科学》2009,(2):53-53
当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妹妹要来我这儿住时,我立刻表达了我的不满:“什么?不行!” 自从我在这个城市买了房子后,家乡的亲戚朋友们到这里出差旅游,都要在我家安营扎寨。不是我小气,实在是三十多平方米的小公寓,住我自己有余,再添两个人就挤得慌了,我工作又比较忙,还要抽出时间招待他们,真有点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20.
我与川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要我戒酒比戒烟还难。我抽了五十余年的香烟,七年前说戒就把烟戒掉了,然而,要戒酒可难了。其实我不是每餐必饮的酒徒,也不是每饮必醉的酒鬼。 我与酒打交道从五六岁时就开始了,那时,我父亲经常失业在家,他不善于交际,又无什么好友往来,心中烦闷,不免每餐要喝两口酒。因为家无恒产,十分贫困,每次只能买白干二或三两,无钱即罢。这买酒的任务就落到我的头上。所以,从幼小我就饱闻酒香了。我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却是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以及叔父们都能琴棋书画,父亲在喝酒之余高兴时就给我讲聊斋故事,有时还吟古诗给我听。记得有一次他用铿锵的语调摇头晃脑地读曹操的《短歌行》让我聆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