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含油气系统分析及区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含油气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区内发育寒武系-下奥陶统灰岩、泥灰岩和中上奥陶统泥灰岩等两套烃源岩,现今商业性油气藏主要以中上奥陶统泥灰岩为烃源岩。综合地球化学和测井资料确定了中上奥陶统有效烃源岩的大致分布范围。文中讨论了含油气系统的主要事件,包括排烃期、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塔中地区油气勘探区带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 4油田的油气来自于满加尔坳陷下古生界烃源岩和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石炭系自上而下有三套储盖组合 :含灰岩段和CI储盖组合 ;中泥岩段和CⅡ储盖组合 ;下泥岩段和CⅢ储盖组合。塔中 4油田最初形成于晚海西期 ,燕山期经历了又一次重要的成藏过程 ,喜山期还有一次改造再分配的过程。塔中 4井的成功是在大漠腹地寻找油气树立的一座丰碑。正确认识塔中 4油田的油气成藏过程对于分析塔中地区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油气藏形成与改造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是评价区块含油气性的一种新方法.对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提高勘探效益、降低勘探风险、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有着重要的意义。卡塔克2、3、4区块位于塔中隆起南斜坡.根据现有的勘探成果.对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储盖组合条件分别进行了研究.识别出寒武系一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是主要生油层.分析了区块内圈闭及断裂特征.确认以断裂控制的潜山构造带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寻找有利潜山构造带的油气成藏规律.开拓新的找油区域。  相似文献   

4.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裂缝方解石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中已发现的90%以上油气藏空间分布位置与断裂有关。据裂缝穿插关系、含烃包裹体情况,将塔中奥陶系缝隙按形成时间先后及与油气运移关系分成17种,按成因将17种缝隙分成成岩缝隙和构造裂缝,其中构造裂缝可进一步分成3期。据方解石脉中含烃包裹体情况将烃包裹体分成4期。对含不同期次烃包裹体的脉体进行碳氧锶同位素分析,表明方解石脉为深埋成岩期充填,含第Ⅰ期烃包裹体和含第Ⅲ期烃包裹体的方解石有深部寒武系重溶锶的混入,含第Ⅱ期烃包裹体和含第Ⅳ期烃包裹体的方解石主要受奥陶系围岩重溶锶的控制。在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塔中Ⅰ号坡折带寒武系烃源岩排出的油气通过中奥陶统、上奥陶统灰岩是由下向上运移的,虽然有油通过但未储集。晚海西期,推断由北侧满加尔凹陷深部中奥陶统、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油向南移动到塔中Ⅰ号坡折带浅部的奥陶系灰岩中储集,同时这一时期也有下部寒武系烃源岩排出的油和气进入中奥陶统、上奥陶统灰岩储层中。喜马拉雅期形成的第Ⅳ期烃包裹体在TZ26井、TZ24井和TZ62井最为常见,其北西边的井较少含有第Ⅳ期烃包裹体,油气可能由北西深部向南东浅部运移,经过了调整,而形成了现今油气藏。第Ⅲ期、第Ⅳ期烃包裹体对应的油气活动是形成大油气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塔中地区油气源及成藏时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已发现油气藏的油气源多且多期成藏,油气藏类型也很复杂,油源对比和研究油气藏形成时期对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应用全烃地球化学方法(油气碳同位素,油岩轻烃,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逐步判识塔中地区油气源,确认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其中的泥质灰岩评价为较有利烃源岩),存在两大成因类型油气,即高成熟早期海相有机质成因油(寒武系至下奥陶统烃源岩)和高成熟湿气(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在此基础上,利用储集层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和排烃史模拟计算结果,认为塔中地区有3期排烃高峰及成藏期,第一期主要为中奥陶世至志留纪(加里东期),第二期为二叠纪至三叠纪,第三期为白垩纪至现今(喜山期)。高成熟湿气喜山期侵入原生残留油藏有一定普遍性,可改造稠油、软沥青,使这类油藏仍有潜在勘探前景。图3表2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6.
塔中隆起及邻区塘古孜巴斯凹陷生烃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隆起南坡钻井油气显示级别低,塘参1井烃源岩丰度指标又不能客观反映凹陷的生烃潜力,油源问题一直困扰塔中南坡油气的勘探。为此,从塔里木盆地烃源岩的区域演化、沉积相与有机质丰度的密切关系,提出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碳评价下限为0.3%;认为塔中隆起及邻区塘古孜巴斯凹陷存在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二套优质烃源岩。其中,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为广盆沉积,属中-好烃源岩;中上奥陶统呈局域性分布,有机碳平均在0.500-0.947%之间,属中等级以上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塔中隆起及邻区塘古孜巴斯凹陷生烃潜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乔桂林 《河南石油》2003,17(5):4-5,9
塔中隆起南坡钻井油气显示级别低,塘参1井烃源岩丰度指标又不能客观反映凹陷的生烃潜力,油源问题一直困扰塔中南坡油气的勘探。为此,从塔里木盆地烃源岩的区域演化、沉积相与有机质丰度的密切关系,提出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碳评价下限为0.3%;认为塔中隆起及邻区塘古孜巴斯凹陷存在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二套优质烃源岩。其中,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为广盆沉积,属中-好烃源岩;中上奥陶统呈局域性分布,有机碳平均在0.500%~0.947%之间,属中等级以上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塔中地区C油组是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主力产层,由石炭系巴楚组底砂岩及泥岩构成储盖配置。海西早期运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不整合(Tg3),一方面使早期形成的古油气藏遭受破坏;另一方面使主力烃源层即中上奥陶统停止生烃。海西末及其以后,中上奥陶统二次生排烃、圈闭形成,是C油组主要成藏期。多次构造变形造成石炭系褶皱,形成了一系列近EW向的三级构造带,发育大量的圈闭构造群。三级构造带的空间组合形成油气运移的汇烃脊。圈闭是否能够形成油气藏,取决于其是否处于汇烃脊之上。  相似文献   

9.
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作为目标层系,选择对该层有油气贡献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针对两套烃源岩分别建立运移模式。其中,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距离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垂向距离较远,运移模式以垂向为主,且主要是沿着断裂分布;而针对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则应用侵入逾渗理论模型来模拟其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贡献,分析表明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油气贡献以侧向运移为主。最后,综合两套烃源岩的油气贡献分析认为塔中地区为最好的油气潜力区。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复式油气系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主要发育了寒武系_下奥陶统盆地相烃源岩及侏罗系湖沼相烃源岩并形成多套成油气组合,且局部构造成排成带展布油气具有多期成藏、破坏的过程。现今的油气藏定型于燕山运动晚期至喜马拉雅运动期,该地区为一逐渐被油气勘探所证实的复式油气系统,位于侏罗系生烃中心和寒武系_下 奥陶统二次生烃叠合区的北西向构造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潜山油气聚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吕修祥 《石油学报》1999,20(2):23-29
勘探实践表明,潜山油气藏是渤海湾盆地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有多油气来源和优质储集岩。东营凹陷南斜坡寒武—奥陶系潜山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八面河地区与草桥潜山油田相邻,分析认为同处于斜坡构造带上的这两个地区具有相似的油气聚集模式,八面河潜山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
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分析的思路、流程和研究内容,强调在进行油气系统划分前,要对盆地的构造格架、沉降充填史、热过程以及盆地的构造单元、烃源岩发育的层段和范围、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特征,做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再在油气源对比的基础上对油气系统进行划分。鉴于叠合盆地存在多套烃源岩、多个生烃单元,断裂和不整合发育,认为叠合型油气系统的划分应以烃源岩+构造单元(生烃凹陷或洼陷及油气可能的运聚区域)为最主要依据,以烃源岩+构造单元+可靠程度来进行命名比较合适,也较为实用。叠合型油气系统分析要从静态地质要素分析和动态地质过程分析2个方面进行,静态地质要素包括有效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输导层和圈闭,动态地质要素包括油气生成过程、储层演化过程、油气运移过程、圈闭形成过程、油气成藏过程等。各要素组合关系分析、油气系统保存作用分析、各油气系统叠合关系分析、勘探有利靶区及目标分析等都是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孔雀河斜坡含油气系统及有利区带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现有勘探成果,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对有效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划分,提出古生界海西-印支运动期破坏型含油气系统和中生界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再生型含油气系统,据烃源岩条件、构造演化与烃源岩演化的关系、油气藏的圈闭及保存状况,对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进行了分析,指出维马克-开屏构造带和龙口构造带是该区开展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扬子地区奥陶纪古地理条件有利于含油气系统生储盖层的发育。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发育 ,生储盖层齐全 ,可形成自生自储型含油气系统。上奥陶统五峰组页岩既是区域性烃源岩 ,又是区域性盖层。奥陶系烃源岩有机质目前大多处于成熟及过成熟期。奥陶系储层主要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扬子地区北部长江沿线地区是奥陶系最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5.
塔中地区奥陶系烃源岩显微荧光特征及排烃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塔中12井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显微荧光特征分析并结合成岩作用研究,认为塔中地区奥陶系烃源岩有二次排烃期和较高的生烃潜量,第一次排烃发生在早成岩阶段以低成熟的重烃排出为主;第二次发生在晚成岩阶段以成熟的轻烃排出为主。此外,对排烃时间与相应的构造运动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下奥陶统烃源岩第一期排烃发生在加里东运动中期;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第一期排烃发生在晚海西运动前后;两层系的第二期排烃均发生在喜马拉雅期至今。  相似文献   

16.
油气源对比应遵循的原则,首先是能够解释地质实际,其次应符合烃源岩评价结果,再次是合理解释地球化学对比指标。确定混源气的主要来源时应考虑不同种类样品所代表的储量的大小,并应合理确定端元气中次要组分对比指标的浓度和特征值,长庆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天然气“主要来自石炭系”的观点证据更充分,可以合理解释气藏的分布,符合石炭系各类烃源岩的评价结果,并且能够解释奥陶系气藏气地球化学化学指标与石灰-二叠系的差异,相反,“奥陶系自生自储”的观点不能合理解释奥陶素气藏的分布,不符合奥陶系碳酸盐岩生烃评价结果,并且不能提供排他性的地球化学证明。  相似文献   

17.
乌拉尔前陆盆地带包括蒂曼—伯朝拉盆地和伏尔加—乌拉尔盆地。该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共发现大油气田28个,为俄罗斯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应用含油气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对乌拉尔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石油地质特征的分析,并对典型油气田进行剖析,探讨了主要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在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快速沉降时发育良好的多马尼克组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岩、泥灰岩,为整个盆地带最主要的烃源岩;储集层主要为泥盆—二叠系浅水陆架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受海西期乌拉尔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不断抬升,二叠系空谷阶发育良好的区域性膏岩盖层;该盆地带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其次为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受盆地差异沉降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同,最早的油气生成期为早石炭世;油气主要沿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油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及其周围斜坡带。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处于勘探中期,但蒂曼—伯朝拉盆地的海域部分,伏尔加—乌拉尔盆地的中部、北部和南部勘探程度较低,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评价区位于红海裂谷盆地中部,具有海水深、盐层厚度大等复杂地质条件,导致油气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区域地质、钻井及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前裂谷期沉积地层相对不发育,沉积物主要为中、上新统同裂谷期和后裂谷期沉积的碎屑岩、蒸发岩和碳酸盐岩,纵向上形成盐上及盐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盐上含油气系统分布于Zeit组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有利勘探区受盐丘形态控制,范围较为局限。盐下含油气系统以中新统Rudeis组页岩为生油岩,储层主要为Belayim组砂岩或碳酸盐岩,盖层为Dungnab组厚层盐岩和石膏,储、盖配置条件有利,是该区最有利的勘探目的层系。不过由于资料少,地震成像质量较差,盐下源岩的分布范围及生烃规模、有利灰岩储层分布范围、以及盐下圈闭的真实构造形态等都需要进一步落实。  相似文献   

19.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含煤沉积盆地。从盆地形成演化、烃源岩条件、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出发, 对烃源岩的生烃史、储集层特征和演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焉耆盆地主要有2 期油气生成和成藏事件。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博湖坳陷, 平面上可划分为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和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 纵向上可划分为侏罗系原生型含油气系统和古近-新近系再生型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