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CF/BMI纤维缠绕成型工艺,并采用常压固化制成CF/BMI复合材料和耐高温管。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及其力学性能和高温力学性能以及热学性能,指出了评价耐高温复合材料的长期耐热性和短期耐热性的方法,为用户制作了碳纤维/聚酰亚胺耐高温复合材料产品,并通过了高温试验。  相似文献   

3.
纤维缠绕圆筒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机理模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Springer的一个关于圆筒复合材料纤维缠绕过程的模型。该模型将重要的过程变量如:缠绕速率、纤维张力,操作温度与复合材料筒体和心轴的热化学和力学行为关联起来。以模型为基础编制的程序可以用来计算:1)筒体和心轴内的温度分布。2)筒体内的固化度和粘度的分布。3)纤维的张力和纤维的位移分布。4)筒体和心轴内的应力和应变。5)筒体内的应力和应变分布。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熔体粘度适用于液态成型的聚酰亚胺树脂研究了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中树脂注射压力、注射流速、固化温度对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成型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注射压力增大,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层间剪切强度提高,弯曲强度略有提升。随着注射流速增加,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变,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降低。随着固化温度升高,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但固化温度达到400℃时,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明显降低。根据树脂工艺性,综合考虑复合材料内部质量、耐热性和力学性能,采用注射压力1.2 MPa,注射流速15 mL/min以及固化温度380℃的成型工艺较优。  相似文献   

5.
纤维缠绕圆筒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机理模型(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Springer的一个关于圆筒复合材料纤维缠绕过程的模型。该模型将重要的过程变量如:缠绕速率、纤维张力、操作温度与复合材料筒体和心轴的热化学和力学行为关联起来。以模型为基础编制的程序可以用来计算:1)筒体和心轴内的温度分布。2)筒体内的固化度和粘度的分布。3)纤维的张力和纤维的位移分布。4)筒体和心轴内的应力和应变。5)筒体内的应力和应变分布。  相似文献   

6.
纤维缠绕圆筒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机理模型(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Springer的一个关于圆筒复合材料纤维缠绕过程的模型。该模型将重要的过程变量如:缠绕速率、纤维张力、操作温度与复合材料筒体和心轴的热化学和力学行为关联起来。以模型为基础编制的程序可以用来计算:1)筒体和心轴内的温度分布。2)筒体内的固化度和粘度的分布。3)纤维的张力和位移的分布。4)筒体和心轴内的应力和应变。5)筒体内的应力和应变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用湿法缠绕技术制作了高模量,高强度石墨纤维增强高韧性低吸湿环氧树脂(M40J/EC)预浸料,对热压罐固化的M40J/EC复合材料的室温,高温干态和湿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与高模量石墨纤维/酚醛环氧树脂(40/4211)得合材料相比,M40J/EC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且有优异的耐湿热性能,在130℃干,湿态下,其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层间剪切强度的保持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工艺参数对纤维增强PMR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热压成型和性能的影响.用超声波C扫描和显微照相分析法检查了复合材料的孔隙含量.说明了每组工艺参数的工艺特性及其对复合材料在室温和316℃时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KH—304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KH-304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固化工艺,指出加压点必须选在树脂粘度最低之前。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秸秆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及性能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方法制备了水稻秸秆纤维,并以水稻秸秆纤维为增强体,聚丙烯为基体,运用纺织技术及热压成型技术制备了聚丙烯/秸秆复合板材.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4%、浴比为1∶20、温度为80℃的NaOH溶液热煮20 min可提取较纯的秸秆纤维;在12.5 MPa、200℃热压30 min条件下,复合板材成型较好;纤维质量分数为45%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卓龙海 《精细化工》2022,39(3):480-487
聚酰亚胺 (PI) 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备受关注,将其构建成高强度气凝胶对拓展其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等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4,4’-二氨基二苯醚 (ODA) 和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 (BTDA) 为单体构筑聚酰亚胺气凝胶,通过引入芳纶纳米纤维(ANFs)对气凝胶进行骨架增强,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探究了ANFs对气凝胶化学结构、微观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研究表明,ANFs通过氢键作用与前驱体聚酰胺酸(PAA)结合,并均匀分散在气凝胶骨架中,从而对其进行有效增强。引入ANFs后,气凝胶制备过程中的体积收缩率有效降低,当ANFs添加量增加至PAA的4 wt% 时,气凝胶体积收缩率由63% 降低至54%;与PI气凝胶相比,添加4 wt% ANFs复合气凝胶的杨氏模量由1.8 MPa提升至6.9 MPa,压缩回弹率提升了37%。  相似文献   

12.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研究了一种快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工艺参数,确定了以真空辅助树脂灌注工艺制备快速固化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并与常规固化环氧树脂体系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对比,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两种材料的树脂基体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两种复合材料的纤维含量、孔隙率及力学性能,最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快速固化树脂基体与碳纤维的界面结合性。结果表明,快速固化树脂在99℃下固化6 min后固化度可达96%,能够大幅缩减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时间,以其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比常规固化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高11.20%,弯曲强度高16.92%,纵横剪切强度高7.44%,快速固化树脂与碳纤维界面结合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以钢铁为基体高分子自润滑复合材料为衬层制作的传动件,兼有优良的减磨耐磨性能和高的承载能力。研究了组分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制备了机械和摩擦学性能好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黏结强度和压缩强度分别达到16~18 MPa和85~91 MPa,冲击强度达19.67~23.45 kJ/m2;与锡青铜ZQSn6-6-3摩擦对比试验表明,复合材料在重载工况下具有更优良的摩擦性能,工作状况稳定,油摩擦因数为0.077,仅为ZQSn6-6-3的59%。试验还发现,轻载启动和在摩擦面开设润滑油槽有助于改善摩擦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外对环氧树脂固化工艺研究较多,但针对LY564环氧树脂体系在高压气瓶特殊应用环境中的研究却较少。本文对该树脂体系进行了不同升温速率的DSC分析,用流变仪对该树脂体系的等温粘度和动态粘度进行了测试,并且用DMA对该树脂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了LY564环氧树脂体系应用于碳纤维缠绕气瓶的适用性,并确定了该树脂体系的理论固化工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化学气相浸渗法制备了Cf-C/SiC复合材料,借助SEM、TEM等研究了纤维类型对Cf-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T300碳纤维增韧补强效果优于M40碳纤维,利用T300碳纤维制备出弯曲强度为459M,断裂韧性为20.0MPa*m1/2,断裂功为25170J/m2的Cf-C/SiC复合材料.2种碳纤维增韧效果的差异是由纤维的原始强度、热膨胀系数和弹性常数的不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分别以S2高强玻璃纤维和T700碳纤维为增强材料,采用缠绕成型工艺,制备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GFRP)透声试件和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透声试件;测试了试件的透声性能,为成功研制碳纤维复合材料透声压力容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CFRP的透声性能和力学性能远远优于GFRP;内衬层对容器的透声性能影响不大;研制的碳纤维透声压力容器达到了满意的透声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石墨、碳纤维(CF)、聚酰亚胺(PI)三元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F体积含量对PI三元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并采用了拟二元体系模型探讨了石墨和CF填充PI复合材料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CF的加入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CF含量为11.8 %(体积分数,下同)时,拉伸强度可达66.37 MPa;弯曲强度随着CF体积含量的增而增加,当CF含量为24.6 %时,弯曲强度可达103.3 MPa。复合材料热导率呈非线性增长,表明石墨和CF间存在协同效应;当CF含量为34.1 %时,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CF与石墨能很好地搭接,增大了传热面积,复合材料热导率可达0.512 W/(m·K),约是其计算值的2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纳米炭黑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万能试验机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纳米炭黑添加量对复合材料亚胺化程度﹑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纳米炭黑的加入能够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当纳米炭黑含量为固含量的28%时,复合物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较好,复合材料表面犁沟变浅,表面变平整。  相似文献   

19.
纤维缠绕成型的CAD/CAM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纤维缠绕成型是制造高强度复合材料制品的一种重要的成型工艺方法,在国防和航天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将CAD/CAM技术应用与缠绕中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简要概述了纤维缠绕成型CAD/CAM系统的总体方案、关键技术、优化设计,并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The use of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in the aerospace and automotive fields has increased due to their high performance. The hot compression molding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the composites has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due mainly to the high rate of production and quality of the finished parts. This work involves the use of rheological and thermal analys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rocessing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abric/polyamide 6 and 6/6 by hot compression mol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adequate processing temperatures to be used in the hot compression molding are 250°C and 290°C for polyamides 6 and 6/6, respectively. The loss moduli value (G″) from DMA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ment of the carbon fiber content in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due to the reinforcement contribution. Therefore,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all samples remained constant. The use of the established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DSC, DMA, and rheological analyses favored the manufacture of composites with a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reinforcement and matrix as observed through optical microscopy analy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