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1)
"聆听"既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一种正确欣赏音乐的良好品质,"音乐"这个名词的含义,只有通过聆听才能理解到真谛。在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学过程中,"欣赏音乐"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任何教学设计中的音乐活动都必须在"听"的保障上进行,只有养成认真聆听的好习惯,才能使课堂有秩序地进行,并且也能真正地让孩子们感受和体验音乐。因此,在音乐教学设计环节中要充分享受听觉的艺术性,就必须让聆听成为音乐欣赏的一种好习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3)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音乐的聆听是增强学生音乐感知力和欣赏力以及扩充他们音乐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沉睡"的耳朵,引领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2)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步入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领域。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聆听,艺术性地感受音乐,并能在欣赏中超越自我,在欣赏中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提高除需要有对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力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2)
如何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并记忆一首歌曲是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音乐是靠耳朵听,所以让学生聆听歌曲是学唱歌曲的一项重要教学方式。通过聆听,学生可以感受到歌词所创作的情境以及节奏旋律等构建的音乐情感。文章简单阐述了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聆听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聆听教学的具体实施展开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
高职院校旨在为国家培养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音乐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音乐聆听、欣赏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深切的感知,这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很大帮助。高职教师在音乐欣赏中应重视内涵感知,深挖教材,创设情境;通过示范演唱、绘制图谱的方式重视音乐节奏把握;通过自主哼唱、乐器演奏的方式重视音乐旋律剖析;通过深情演唱、趣味创编的方式重视音乐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可见,重视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学任务,上好音乐欣赏课,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和欣赏分析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情趣,最终能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7)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消极现象,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打造和谐的音乐欣赏课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0)
《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又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也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们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其中有一中方法——图形谱,易于让学生很好的体验和领悟音乐,引起小学生对音乐欣赏作品的聆听兴趣,是一中智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6)
现在广大农村学校大多数音乐教师不是科班出身,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他们只能按照教学参考中的提示照本宣科,或是在欣赏课中采取机械化地让学生完整聆听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其做法根本无法提升学生对的音乐欣赏水平,只有以学生为基础,不断创新音乐课堂模式,才能真正提高音乐审美与鉴赏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1)
我们的学生情绪会被音乐欣赏的作品影响,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也会有所调节。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主动地去欣赏作品呢?我主要会有目的的去调整收集教学内容,在确保大纲教学的同时尽量让学生先多去聆听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会尽量在视频或者在课中去感受了解音乐的情绪,慢慢的由浅入深的提高学生在欣赏中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去体会音乐殿堂的美丽,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并喜欢上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