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4)
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仅靠课内阅读还远远不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是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让学生乐读、自由读、有目的的读是促使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的有效方法,也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的第一步。文章就如何选择阅读内容列举了大量实例,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0)
"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是: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国家规定的教学作息时间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6)
语文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课堂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以苏版教材为例,并从阅读与生活"融合"、课内与课外"联合"、精读与略读"结合"、反馈与评价"应合"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6)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真正内涵,是通过同步阅读课型为主线,再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为抓手,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来构建阅读的方式方法,通过以点形成面的过程让我们的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课外阅读品位和课外同步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4)
阅读是一个人从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取得更多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把阅读教学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阅读主要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模式,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阅读教学,而课外阅读则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得的阅读能力在课外予以应用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通过阅读和一代文豪、文学大家进行思想沟通与对话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在此文章就以《水浒传》为例,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与方法进行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24)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就是阅读,不少教师认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课内阅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课内阅读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则是在课外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6)
<正>国内外学者对外语学习已经达成了共识,即大量的语言输入是学好外语的必要保障。而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保证学生大量阅读活动的开展,因此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进行课外自主阅读时要不断地实践好的阅读技巧,并且需要教师有计划的指导。我在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具体做法如下:1.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考虑的因素(1)学生感兴趣;(2)励志,哲理性强,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6)
<正>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阅读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是指语文新授课文篇目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中两个重要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更要上好阅读课。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课堂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一学段的学生的个性也有差异,这给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带来了难度,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况设定合理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4)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充分结合,指导学生将学习的方法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灵活的激励措施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同时也需要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7):36-3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者在书籍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文字中的感情,培养自己美的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能够让学生在课外主动阅读,走进书本当中的世界。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时,要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