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乙型肝炎免疫实施方案及效果考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实施方案和远期效果。方法 考核乙肝疫苗接种率、及时率、孕妇HBV筛检率和阳性率,并对1986年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的对象随访采血,检测HBsAg、抗-肿s、抗-HBc。并设免前本区及邻区乙肝疫苗未免疫者为内、外对照。结果 免后14年HBsAg阳性率在1%以下,与内、外对照相比下降幅度达90%,远期保护效果为81.23%。结论 免后14年仍无需加免。  相似文献   

2.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在石家庄市召开了我国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应用研讨会。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以来,无论新生儿、婴幼儿和成年人,接种疫苗后不但获得了良好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滴度,而且免疫力维持时间久,保护效果可靠,单阳性或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乙肝传播阻断率高。  相似文献   

3.
在乙肝疫苗接种人群中,可有0~10%为不产生抗-HBs的无应答者,一般认为与个体的遗传免疫状态有关。作者认为还有可能与潜在HBV感染有关,为此,我们对无应答者采用PCR进行了HBVDNA检测。无应答者共28人,年龄11~60岁,曾按0、1、6免疫程序接种过3针乙肝疫苗(每针10μg),接种前血清筛选HBsAg为阴性,全程免疫后一个月采血检测抗-HBs仍为阴性。在进行PCR检测之前,首先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对HBsAg和抗Hfis无应答者进行复检(试剂盒为微山县防疫站自备,经与Abb。ti试剂盒对比,符合率为92%~96%),结果100%符合。28名无应…  相似文献   

4.
<正> 我们在固定的人群中对乙肝疫苗免疫后,感染HBV者的抗体情况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血清学检测和临床学观察。观察对象平均年龄10岁,性别均衡,经血清学检测HBV感染标记全部阴性并无肝炎史者151人。按0、1、2免疫程序常规接种乙肝疫苗10μg/次后,连续4年定期采血,分离血清,用SPRIA法和Ab-bott试剂盒检测HBsAg、抗HBc和抗HBs;用改良赖氏法检验SGPT,并由专职医务人员进行定期临床随访。在经过免疫的儿童群体中,在追踪观察的第2年,140人中检出HBV感染者4例。第2年,在101人中检出1例,累积感染率分别为2.86%和4.95%。在5例感染者中,乙肝疫苗接种后的第6个月,抗-HBs时点高峰值分别为6.1、3.7、7.3、7.8、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市农村及城市中小学生乙肝病毒的感染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抽检某市城镇及农村中小学生共1598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胶体金法检测。结果农村小学生HBsAg阳性人数百分比要远低于农村中学生HBsAg阳性人数百分比,但是高于城市小学生HBsAg阳性人数百分比。结论HBV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重视对农村新生儿和未受过乙肝病毒感染的儿童和学生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生儿接种3剂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hepatitis B vaccine made by recombinant deoxyribonucleic acid techniques in Saccharomyces cerecisiae yeast,Hep B-SCY)后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广东省高州市和阳春市住院分娩孕妇进行筛检,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血清学指标,待孕妇分娩后,选择无疫苗接种禁忌的健康新生儿且符合本项目入选条件的作为观察对象,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剂10μg Hep B-SCY。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结果共548名受试者纳入免疫原性分析。母亲HBsAg阳性和阴性的新生儿分别为271人和277人,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8. 89%和99. 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分别为636. 44和681. 66 mIU/m 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 71%(19/701),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主要以1级不良反应为主。未观察到与接种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新生儿接种3剂10μg Hep B-SCY后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广州市不同地区10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方法对本市老城区、新城区和农村1995~2005年出生、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的儿童,按分层随机抽样3890人,检测其HBsAg和抗-HBs水平,并计算阳性率。结果1995~2005年,三地区出生的儿童HBsAg阳性率逐年下降,抗-HBs阳性率逐年上升;老城区HBsAg阳性率比新城区和农村明显下降,老城区和新城区抗-HBs阳性率比农村明显上升;三地区10、5、0岁儿童HBsAg阳性率依次下降,抗-HBs阳性率依次上升。结论广州市10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保持在高水平,农村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较老城区和新城区偏低,可能是造成乙型肝炎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与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在青年中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江西省上饶市卫生学校抽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健康状况良好的1520岁学生910名,随机分为A、B、C 3组,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分别经上臂外侧三角肌全程接种3针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和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全程免疫后1个月采集接种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HBs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A组与C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分布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500 mIU/ml的分布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均<0.01),抗-HBs GMC﹤10和1020岁学生910名,随机分为A、B、C 3组,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分别经上臂外侧三角肌全程接种3针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和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全程免疫后1个月采集接种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HBs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A组与C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分布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500 mIU/ml的分布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均<0.01),抗-HBs GMC﹤10和10499 mIU/ml的分布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1或<0.001)。有1名接种者在接种后0.5 h有局部疼痛症状,第2天疼痛消失,未见其他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的抗-HBs阳转率和抗-HBs GMC水平均高于低剂量乙肝疫苗,提示青年应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以建立有效的防御乙肝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9.
应用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按0、1、2月免疫程序,每一次接种10μg,接种后5年的抗体阳转率为72.0%,平均抗HBs水平为40.5mIU/ml。在接种后5年加强免疫1次(10μg),1个月后的抗体阳转率升高到97.3%,平均抗-HBs水平升高到548.8mIU,/ml(详见本刊1991,4(4);181)。本文是报道加强免疫后2年的抗体应答。共采集血样65份,应用美国Abbott试剂盒,SPRIA方法检测,抗体阳转率为90.8%,平均抗-HBS水平为362.3mIU/ml。与加强免疫后1个月的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其中抗体阴转的6例又进行了HBsAg和抗-HB…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州市1992~2007年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与发病趋势,为乙肝免疫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1992~2007年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接种初期(1992~1994年)疫苗接种率为63.14%,接种后期(2002~2007年)为95.72%。1992~2007年1~16岁年龄组乙型肝炎发病13699例,总发病率在(26.21~122.74)/10万之间,其中接种初期发病率最高,为122.74/10万,接种后期最低,为26.21/10万,下降了78.65%。1~5岁、6~10岁和11~16岁组乙肝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54.82%,75.04%和83.04%。接种后期与接种初、中(1995~2001年)期比较,HBsAg阳性率分别下降了80.80%和79.13%,抗-HBs阳性率分别升高了8.70%和13.15%,抗-HBc阳性率分别下降了23.24%和4.29%。结论广州市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为靶器官、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乙肝防治采取的是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现了免费接种疫苗;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现了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从2005年起,在做好新生儿免疫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乙肝-白-百-破四联疫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乙肝抗原与白-百-破抗原配制成Al(OH)3吸附四联疫苗,经实验室检测HBsAg能完全被吸附,对小白鼠的免疫效果较单价乙肝疫苗明显增强。应用高pH吸附剂较低pH吸附剂免疫效果更好。在四联疫苗中,四种抗原间无干扰现象。四联疫苗经4℃保存8个月免疫效价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因工程乙肝-百白破四联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简化计划免疫程序,研制出基因工程乙肝-百白破(rHB-DTP)四联疫苗7批,经各项检定均能通过rHB-DTP四联疫苗制检规程的要求。四联疫苗中的4种抗原间无干扰作用;四联疫苗中DTP产生的抗体水平与单独DTP一致,乙肝抗-HBs明显高于单价苗的抗-HBs水平;37℃热稳定性试验表明,四联疫苗中的乙肝疫苗的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选择我院产科19例孕期≤12周、HBsAg阳性、ALT在80~500之间、HBV-DNA≥104拷贝/mL的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在风险告知,自愿的情况下口服拉米夫定100mgL/d至分娩,孕28、32、36周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并按0,1,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月龄时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的血清乙肝五项。结果19例HBsAg阳性孕妇其ALT和HBVDNA分别为85~509U/L和3.82×104~6.07×107拷贝/mL,口服拉米夫定100mg,1次/d,用药时间为6~9个月,19例孕妇的ALT水平在分娩前均恢复至正常水平,HBV-DNA水平在分娩前下降至<1×103拷贝/mL,未见妊娠并发症,出生时新生儿检测HBsAg均为阴性,随访至12月龄时检测HBsAg均为阴性,未见发育异常,新生儿Apgar评分为8~10分。结论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能有效阻断母婴HBV传播,并能有效保护孕妇肝...  相似文献   

15.
信息动态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为靶器官、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乙肝防治采取的是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现了免费接种疫苗;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现了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观察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江苏省响水县某中心小学学生及教师,经筛查HBsAg、antiHBs和antiHBc均为阴性的98名作为观察对象,使用10μg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按0、1、6个月3针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效果观察。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85名学生中,抗HBs阳性83名,阳转率为97.65%,GMT为172.50mIU/ml,最高可达498.12mIU/ml。男性、女性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7.50%和97.78%,GMT分别为170.11和148.42mIU/ml。结论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应用于小学生,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PS)作为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免疫佐剂的可行性。方法APS与重组(CHO细胞)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混合制成疫苗,进行了动物毒性试验、过敏试验及效力试验。结果 该佐剂毒性轻微,无过敏反应,同一剂量组动物血清抗-HBs阳转率高于Al(OH)3对照组。结论APS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疫苗佐剂。  相似文献   

18.
吸附百白破乙肝(CHO)四联疫苗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肝四联疫苗的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方法 选择足月分娩、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身体健康的新生儿为接种对象。一期观察 6 0例 ,随机分为 3组 ,第 1组按 2、4、6月龄接种四联疫苗 ;第 2组按 3、4、5月龄接种四联疫苗 ;第 3组按 3、4、5月龄接种三联疫苗。二期观察 35 0人 ,随机分为3组 ,第 1组按 2、4、6月龄接种四联疫苗 ,118人 ;第 2组按 2、4、6月龄左臂接种乙肝疫苗 ,右臂接种三联疫苗 ,114人 ;第 3组按 0、1、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 ,3、4、5月龄接种三联疫苗 ,118人。结果 一期观察 1组、2组和 3组体温弱反应分别为 5 0 %、10 %和 2 0 % ,无中强反应和局部反应。二期观察试验组体温弱反应为 4 2 4 % ,中反应 1 6 9% ,无强反应。局部弱反应为 0 85 % ,无中、强反应。血清学检测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肝阳转率均大于 90 %。结论 吸附四联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采用 2、4、6月龄接种程序可有效诱导产生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肝的保护性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19.
明胶微球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明胶作为原材料制备出10~100μm直径的明胶微球,用来包裹乙肝疫苗抗原,其包裹率为90%以上。免疫动物后抗-HBS在3~4个月达到高峰,10个月仍能维持较高水平(S/N为80~90)。微球疫苗优于Al佐剂疫苗,也优于含Al佐剂微球疫苗。明胶微球制备方法简单,抗原不接触有机溶剂。用琼脂糖、明胶+阿拉伯胶等均能制成微球,且均可包裹成功。明胶微球可以成功地制备出HB-DT微球疫苗,关于它们的制备条件和免疫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新型脂质体及其与乙肝疫苗结合物的稳定性以及结合物抗病毒作用。方法 通过外观观察、粒径检测及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IgG1和IgG2a的水平考察稳定性;免疫HBV转基因小鼠,检测其血清中HBsAg和抗-HBs的滴度。结果 4℃存放1年,脂质体有少量沉淀产生,粒径变大;而脂质体与乙肝疫苗结合物全部沉淀,粒径变大,但均易摇匀,无结块;结合物4℃存放1年,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IgG1和IgG2a的水平没有下降;HBV转基因小鼠于免疫后2、3、4个月,体内的HBsAg的A值较免疫前有显著下降。抗-HBs在初次免疫2个月后的阳转率为100%。结论 脂质体吸附乙肝疫苗稳定性好,且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