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日益重视天然气资源的合理利用。针对广东怎样用好LNG和可以取代哪些能源,分析、比较了广东省的煤、油、进口LNG等能源在主要能源利用领域的使用成本以及相应的环境排放成本,以利于合理引导进口LNG的规划利用,规避因盲目投资而产生的能源浪费。结果表明,LNG替代现有车用能源、民用能源时,显示出较高的价格承受能力。此外,由于高效用能,分布式能源站、车用LNG 等呈现出良好的经济竞争性和环境效益,而被看好的联合循环电站则无法与煤电竞争。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清洁低碳化利用的战略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及增量等多个指标也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从全球能源演变过程看,能源清洁低碳化利用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解决气候变暖、生态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为此,系统阐述了中国能源消费的现状及能源清洁低碳化利用的必要性,探讨了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化的措施,并分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等在我国能源中短期清洁低碳化利用战略中的地位。结论认为:(1)我国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改进能源消费结构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以推动能源的清洁低碳化;(2)结合我国资源禀赋及消费现状,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是现实选择,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是战略性选择,石油作为动力燃料主力的地位中短期不会动摇,而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清洁低碳化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世界石油工业》2005,12(5):78-79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举办能源圆桌会议,邀请国际能源界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士,就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能源投资的合理组合、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如何创造能源开发利用与人类环境的和谐发展等战略问题展开讨论,将有利于中国乃至亚洲的能源供需、产业调整、能源与经济发展、能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的分析与决策。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了解世界的机会,为中国能源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跨国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周大地 《中国石油企业》2015,(Z1):80-81,144
<正>能源领域改革的目标,应该是促进节能优先,促进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能源发展,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发展、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相伴而生的是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较高,这是两大"痼疾"的根源所在。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改革开放前20年,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进入新世纪的10年,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GDP增长了170%,即翻1.4番。按照这个增速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现状,论述了大力推广利用天然气,加大对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力度的必要性,讨论了我国资源状况和利用现状,并对如何加快发展天然气工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能源供应长期紧缺,虽然1990年情况颇有改变,但不能认为问题已经解决。随着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能源仍将是制约因素。煤、原油、水能与核能等的发展又各有其限制条件,相对而言,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前景较好,应充分注意,采取必要措施,促其发挥作用而缓解能源紧缺局面。一、我国能源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消耗能源较少、对环境污染程度较低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再一次革命浪潮,是未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主流模式.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来存在不合理的态势,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而煤炭的使用存在排放量过高、消耗大、不可再生等诸多问题.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合理调整能源机构,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能源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全球的关注。对一个国家来说,能源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等若干领域,随着“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日趋凸现,使得能源的开发与消费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人类生存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星球。因此,合理的开发与有效地利用能源,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清洁能源比例不断提升,能源革命取得显著成效。展望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持续升级,能源供给结构与布局更趋合理,能源技术领域涌现更多自主性创新,能源体制革命持续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围绕共建共商共享结出更多硕果。  相似文献   

10.
《世界石油工业》2005,12(3):79-79
世界石油大会与瑞士蒙特尔国际能源继2004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蒙特尔能源圆桌会议之后,将于2005年11月举办第二届中国——蒙特尔能源圆桌会议。本次会议将就如何应对全球所面临的能源供需的挑战、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发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建立节能型社会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的主题是“能源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安全”。  相似文献   

11.
可再生能源的身价正在一天天高起来。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2006国情咨文中称,为使美国经济戒掉石油“瘾”,要加大对乙醇汽油,氢能源等新能源的开发。3月初,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能源政策绿皮书,也强调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目前,国外可再生能源已进入实施开发阶段。 而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研究也方兴未艾。作为试点的乙醇汽油,为调整能源结构蹚开了一条新路。2004年,我国燃料乙醇替代的的50万吨普通汽油,需要260万吨原油炼成,相当一个中型油田的年产量。  相似文献   

12.
浅析我国甲醇生产现状及甲醇汽油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也不断增长,能源日趋紧张,寻找汽车替代清洁能源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对我国能源及甲醇生产现状的分析,指出甲醇汽油可作为一种清洁、安全、经济的替代能源而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苏存 《石油天然气学报》1991,13(4):64-67,76
经过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打击,世界能源多元化的格局已初见端倪。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后,世界能源多元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展国家正积极开发新的替代能源和谋求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元化,以减少对能源生产国的依赖。结合世界能源多元化的这种趋势,我国似应从大力开发新能源、深化节能工作和促进能源消费多元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缓解而解决我国能源紧张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利用能源审计实现石油石化行业节能减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能源审计是一种加强企业能源管理和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具有很强的监督和管理作用.通过能源审计,可以准确合理地分析、把握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和水平,查找企业节能的薄弱环节;明确节能方向,挖掘节能潜力;降低能源消耗和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介绍了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的基本现状及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出了应采取的节能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1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我国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个领域的革命.对于能源领域"四大革命"的关系,笔者认为,以"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为目标的"能源消费革命"是前提基础;以"构建多员持续供应体系,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为目标的"能源供给革命"是能源革命的最终根本;以"提高能源科技创新和进步水平,促进能源产业升级"为目标的"能源技术革命"是手段,而以"理顺能源市场运行与管理机制,构建现代能源市场体系"目标的"能源体制革命"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当前推动能源革命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也不断增长,能源日趋紧张,寻找汽车替代清洁能源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对我国能源及甲醇生产现状的分析,指出甲醇汽油可作为一种清洁、安全、经济的替代能源而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未来20年里,将面临比较严峻的能源问题。按照目前能源的 利用方式,单单依靠本国能源是不可能支撑13亿人建设全面小康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美国、欧盟、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能源政策动向,指出了在目前的能源危机下各国能源政策的5个新特点,即:减轻对国外能源的依赖,建立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促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好本国的优势能源;鼓励提高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建立石油储备制度,调节石油市场;统一区域性的能源政策并加强协作。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国家从合理调整能源利用结构、科学治理大气环境的角度,提出了加大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利用比例的基本国策,并以此制定了天然气的发展战略:“立足国内,利用海外,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力求在未来20年内,使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由现在的2.97%提高到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