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紫苏籽油具有很好的食用及保健功能,将其制成稳定的可涂抹乳液可增加其应用的多样性。本文利用β-环糊精的乳化特性,通过高速均质法将紫苏籽油制成Pickering乳液,观察乳液的微观结构、测定其粒度和Zeta电位,研究体系添加糖、盐、黄原胶以及pH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黏度特性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紫苏籽油经β-环糊精乳化后可形成稳定的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油滴呈标准球形,粒径在数十纳米范围;外水相添加5%蔗糖或0.5%黄原胶可增加、添加食盐则降低乳液的黏度及稳定性,酸性条件不利于乳液的稳定;流变特性结果显示,环糊精稳定的紫苏籽油乳液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在25~80℃条件下乳液呈现类似奶油状特性。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4):144-149
将富含α-亚麻酸的紫苏籽油制备成水包油型(O/W)乳状液后,其稳定性、水溶性得到改善,并可作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传递系统,应用于功能食品的开发。分别采用阿拉伯胶、HI-CAP 100、纯胶2 000、可溶性大豆多糖、酪蛋白酸钠和大豆分离蛋白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研究乳化剂对乳状液粒径、黏度及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阿拉伯胶制备的乳状液粒径最小(0.678μm),粒径主要分布在0.1~10μm之间,随着乳化剂浓度的增大,乳状液的黏度不断升高,且不稳定性指数和Slope值逐渐降低,其中,除HI-CAP 100和酪蛋白酸钠外,乳化剂质量分数≥4%时,乳状液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紫苏油贮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苏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作用,但易氧化不耐贮藏。以紫苏油酸值和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温度、光照、空气和水分含量对紫苏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光照、空气和高水分均可促进紫苏油氧化,在贮藏中控制紫苏油水分含量0.10%以下,在25℃以下的低温、干燥、避光的环境中密封贮藏。  相似文献   

4.
5.
紫苏油乳剂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稳定性紫苏油乳剂的制备工艺。采用浊度法对乳化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了紫苏油乳化适宜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8.8。通过对样品液滴大小和稳定性的测定,确定制备紫苏油乳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橙汁中加入3%紫苏油,0.25%复合乳化剂(Span60∶Tween80为3∶2),0.25%稳定剂(黄原胶∶海藻酸钠为3∶1),于60℃下进行转相乳化,然后进行均质,均质温度70℃,压力25 MPa,均质2次。  相似文献   

6.
针对紫苏油在贮藏过程中极易氧化的特点,以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乳化剂,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对紫苏油进行包封,使紫苏油保持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并能达到油脂缓释的目的。分别对紫苏油单层乳液、双层乳液和三层乳液微观形态和稳定性进行考察,建立体外模拟消化模型,通过气相色谱测定3 种乳液消化前后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壁材质量分数为大豆分离蛋白1.0%、壳聚糖2.0%、海藻酸钠1.5%时制备的3 种乳液粒径较小、电位较高,具有良好的理化稳定性。在酸性条件下的多层乳液能够更好保护多不饱和脂肪酸,随着包埋层数的增加,紫苏油的氧化速率越慢。体外模拟消化结果表明三层乳液较单层和双层乳液具有更好的缓释效果,多层乳液可以保证油脂中脂肪酸有效释放。本实验阐明不同界面层对紫苏油消化和脂肪酸释放特性的影响,为指导油脂缓释体系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雅琪 《中国油脂》2021,46(6):48-52
采用高压均质法,以乳清分离蛋白为乳化剂制备南瓜籽油乳液,对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乳化剂添加量以及南瓜籽油质量分数对南瓜籽油乳液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和分光比(SRI,800 nm下吸光度与400 nm下吸光度的比值)的影响进行考察,并研究了南瓜籽油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南瓜籽油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均质压力50 MPa、均质次数5次、乳化剂添加量2.5%、南瓜籽油质量分数1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南瓜籽油乳液的粒径为(213.33±5.60)nm,PDI 为0.215±0.002,Zeta电位为(-5680±0.66)mV,SRI为 0.27±0.02;在15 d的室温储藏期间内南瓜籽油乳液具有较好的物理稳定性和较高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苏籽油为芯材,大豆多糖和壳聚糖为壁材,分别制备紫苏籽油单层与双层乳状液,并且对乳状液的粒径、Zeta电位、物理稳定性以及化学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单层乳状液粒径随着芯壁比(质量比)的升高而增大,物理稳定性变差,最适的芯壁比(质量比)为2∶1;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双层乳状液的Zeta电位逐渐增大,并且由负值变为正值,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2%时电位绝对值最小为3.6 mV,当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4%时电位为43 mV,电位增加速率变小;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粒径呈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变化,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2%时达到最大粒径为5.21 μm,0.4%时达到最小粒径为1.185 μm;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物理稳定逐渐增强。壳聚糖质量分数对乳状液化学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抗氧化效果依次为0.4%>0.6%>0.2%。  相似文献   

9.
影响聚氨酯乳液稳定性能若干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宁  王传君  朱玉 《中国皮革》2000,29(17):24-25
从乳液反应、理化性能、应用效果三方面入手 ,探讨了影响 PU- D系列聚氨酯乳液的稳定性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 ,控制 NCO/OH在 1 .2~ 1 .3,扩链反应温度在 6 0~ 80℃ ,搅拌速度在 1 80 r/min以上 ,可提高反应阶段的乳液稳定性。控制乳液中游离 - NCO含量在 1 %~ 2 % ,p H值在弱碱 (7~ 8)范围内 ,可提高乳液的贮存稳定性。加入适量的防光剂 ,保存期延长。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油相选择八月瓜籽油,乳化剂选择吐温-80,助乳化剂选择丙二醇,以乳液粒径、Zeta电位以及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为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乳液配方与制备工艺,得出制备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的最佳配方为:八月瓜籽油、吐温-80、丙二醇质量分数分别为10%、2.25%、0.75%;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在100 MPa下均质5次。所制得的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为水包油(oil in water, O/W)型,平均粒径为(146.43±0.47) nm, Zeta电位为(-25.67±0.21) mV,PDI为0.16±0.01,在4、25、60℃下贮藏25 d后的结果表明,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在低温环境下贮藏期稳定性较好,Ke值为(2.72±0.11)%,吸光比为0.182±0.005;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对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为(52.29±2.341)μmol Trolox/g,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压均质法,以乳清分离蛋白(WPI)乳化包埋鱼油制备鱼油纳米乳。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主要因素对包封率和吸光比(SRI)的影响,并以包封率为指标,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工艺配方。同时以不同压力处理的鱼油纳米乳为对照,分别考察了4、25℃条件下鱼油纳米乳的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工艺配方为乳清分离蛋白质量浓度25 g/L,鱼油添加量100 g/L,均质压力80 MPa,均质次数4次。采用最佳工艺配方制备的鱼油纳米乳的包封率为96.4%,SRI为0.113。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鱼油经纳米乳包埋可显著提高鱼油氧化稳定性,高压处理有利于提高鱼油纳米乳的稳定性,鱼油纳米乳在4℃的贮藏稳定性高于25℃的贮藏稳定性,80 MPa处理鱼油纳米乳经4、25℃放置30 d乳析指数分别为0、1.4%,鱼油纳米乳经25℃放置60 d后过氧化值及渗漏率分别为4.25 meq/kg、5.89%。  相似文献   

12.
庞晓慧 《中国油脂》2021,46(1):32-37
以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以及110℃的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比研究了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同时探讨了在60℃加速氧化过程中3种植物油主要微量组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植物油中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甾醇、多酚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维生素E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美藤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率为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美藤果油。因此,认为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最强,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最弱。  相似文献   

13.
李藤藤 《中国油脂》2021,46(11):21-25
通过水相滴定法制备蛇油纳米乳,研究了混合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对蛇油纳米乳制备的影响,并利用伪三元相图法确定最佳蛇油纳米乳配方。结果表明:混合油相选择蛇油和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表面活性剂选择Span80和Tween80二者质量比27∶ 73,助表面活性剂选择PEG400;最佳蛇油纳米乳配方为蛇油1.6 g、IPM 2.4 g、Span80 1.08 g、Tween80 2.92 g、PEG400 4.0 g、水8.0 g。所制得的蛇油纳米乳为O/W型,平均粒径为63.01 nm,PDI为0.226,Zeta电位为-19 mV,液滴外观为圆形,粒径均匀且状态良好;离心后清澈透明,不分层;不耐高温,需要在25 ℃以下贮存;冷冻后,可以在室温下恢复到初始状态;氧化稳定性较蛇油提高  相似文献   

14.
林荣芳  高丽伟  徐梦豪  赵祥忠 《食品与机械》2021,37(12):121-126,136
目的:探究紫苏提取物对裂壶藻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强制氧化法,以过氧化值、丙二醛值、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值作为评价指标,探究不同浓度紫苏提取物、0.04%茶多酚与0.02% TBHQ对裂壶藻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质谱检测裂壶藻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变化。结果:强制氧化15 d后,0.10%紫苏提取物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比空白组提高了16.91%,紫苏提取物可以通过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起到抗氧化效果,紫苏提取物对裂壶藻油的氧化抑制效果略低于TBHQ,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减少了5.30%,紫苏提取物添加组相比茶多酚添加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了12.93%,抗氧化效果明显高于茶多酚。结论:紫苏提取物能够有效提高裂壶藻油的氧化稳定性,且随着提取物剂量的增加,其延缓氧化效果也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紫苏油在人体胃肠道内的有效消化吸收能力,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紫苏油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理化特性、抗潮性、耐热性、模拟胃肠道条件下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微胶囊化前后紫苏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苏油微胶囊水分含量为3.91%,堆积密度为0.31 g/mL,休止角为44.47°,包埋率为87.747%。微胶囊产品应尽量置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保存,在食品加工中,加工温度应控制200℃以下,且尽可能缩短加工时间。在模拟消化吸收过程中,胃液内累积释放率为 13.25%;肠液内累积释放率33.02%;释放机理符合Ritger-Peppas模型,释放机制为非Fick 扩散过程。微胶囊化前后紫苏油的脂肪酸含量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南瓜籽油(PSO)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由单一乳清分离蛋白(WPI)作为乳化剂制备的水包油(O/W)型乳液的稳定性,制备了黄原胶(XG)与乳清分离蛋白协同稳定的南瓜籽油O/W型乳液,探究了黄原胶添加量及添加顺序对乳液性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原胶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乳液平均粒径最小,为(10.53±0.06)μm,而ζ-电位绝对值最大,为(37.92±0.61)mV,乳液稳定性最好;黄原胶添加顺序不同,乳液稳定性有所差别,其中乳液WPI-PSO-XG(乳清分离蛋白与南瓜籽油乳化得粗乳液,再加黄原胶二次分散得到的乳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最好;加速氧化实验显示,乳液的过氧化值(POV)及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均低于南瓜籽油,其中乳液WPI-PSO-XG的POV和TBARS值最低,与南瓜籽油相比,分别降低了16.13 mmol/kg和17.63μmol/L,表现出良好的氧化稳定性。说明南瓜籽油与乳清分离蛋白制备成初乳液,再加入黄原胶,可使乳液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山核桃油微囊,以包油率为指标,以阿拉伯胶用量、明胶用量、山核桃油添加量、固化剂用量、p H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山核桃油微囊的最优处方为:阿拉伯胶用量10%,明胶用量15 m L,山核桃油添加量0.6 m L,固化剂添加量6 m L,p H为4.0。制备的微囊平均包油率为83.9%±0.24%,经倒置显微镜法观察其形态规则,分布均匀,采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测定平均粒径为1.423μm,Zeta电位值为-38.2 m V。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微囊在高温、强光照下包油率稳定,有利于进一步加工贮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