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大背景,以"人口城镇化"作为理论依据,以苏州市外来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苏州市外来人口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特征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空间及政策的建设性改善措施,以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苏州市外来人口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提供帮助,促进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郊区县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人口流动步伐也日益加快,来自外地的大量人口为了寻找工作而涌入上海,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建成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市郊区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外来流动人口"五普"数据,通过因子生态分析和社会区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外来人13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1990年以来外来人口的变化进行一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年横断面上外来早期非经济迁入群体聚居区、蓝领人口聚集区、白领人口聚居区及外来人口少的边缘化聚居区成为了上海市郊区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聚集类型;在时间演变的纵断面上,郊区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演化表现为圈层化、近域化和扩散化、边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由于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瓶颈,外来人口在我国城市中无法享受相应的公共福利。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外来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实施,这一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本文以上海中心城边缘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外来和本地户籍人口相对集聚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剥夺"的视角,借助六普人口数据和问卷调查及访谈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外来社区和本地社区的公共设施供应进行了打分,并通过方差分析法检验了设施供应和居民满意度的关系。文章最后,从缓解空间剥夺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外来人口集聚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9)
通过选取1996—2015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和衡量交通拥堵水平的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外来人口对交通拥堵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来人口对路段车流量的影响存在"拐点效应",即外来人口在短期内对车流量的贡献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当车流量达到路段负荷时,这一影响会逐渐减弱。同时外来人口对拥堵路段呈现出"V型"曲线收敛路径,即短期内外来人口对交通拥堵的刺激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人户分离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口数量和人口比值2个指标,从市域分区、市域圈层、社区单元3个空间视角对上海市内部分离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外来人口是上海市人口空间战略面临的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我国城市外来人口聚居区形成的原因与基本特征,从物资空间、政策制度、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并比较了不同治理模式的优劣势,提出了几点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建设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海浦东极化开发下的外来人口特征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浦东为例,探讨了该区域外来人口具有在年龄结构上以年轻化为主的劳动力资源特征、外来人口在来源地上具有一定的地域集中性、职业构成的变化与极化开发的阶段密切相关、以家庭为主的迁移趋势逐渐增强。外来人口在集聚的同时也存在社会极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收入、居住和空间占据方面,而导致外来人口社会极化的主要因素有受教育年限、专业的职业培训和所从事的职业类别。外来人口正在成为城市的新贫困阶层。在此基础上,根据外来人口特征提出解决社会极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空间极化导致社会重构问题;2、坚持人力资本利用与开发相结合,减少社会极化;3、给外来人口平等地享有城市社会公共设施机会,减少动态社会极化;4、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周晓  王承华 《建筑与文化》2021,(10):110-113
基于建设"美丽中国"和江苏省建设全国唯一"美丽宜居试点省"的大背景,文章以昆山市中华园创建省级宜居示范街区为例,依据中华园街区外来人口高度密集的社会环境特征,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提出"人—境—城—治"四位一体的宜居示范街区缔造思路,分别从满足街区人群美好生活需求、优化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推动城市整体功能提升、构建街区长效自治联盟等视角出发,提炼总结外来人口高度密集地区创建宜居示范街区的技术路径,并为同类地区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利用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引入住房属性变量研究苏州社会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社会区研究与苏州城市规划的关系。空间统计结果表明,苏州社会区的主因子包括非劳动年龄人口、知识分子、外来人口、定居就业人口和居住条件,社会区类型包括本地就业人口集聚区、外来人口集聚区、居住较为宽敞的城市郊区、知识分子集聚区和非劳动年龄人口集聚区。其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和定居就业人口因子反映了老龄化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对苏州城市社会空间的最新影响。论文总结了苏州社会区的形成机制,以期对苏州城市规划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邬胜兰 《中外建筑》2007,(10):22-25
随着近年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外来人口连年增加,外来人口居住地的诸多问题日益尖锐。通过对外来人口居住现状和居住需求的分析,依托厦门特有的"外口公寓"概念,以厦门环东海岸综合整治建设工程外口公寓建筑方案征集中的优秀作品为例,探讨外来人口在城市中合理的管理和居住模式。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b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hanghai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e population aggregation of its five suburban new towns including Jiading,Songjiang,Qingpu,Nanqiao,and Lingang.It finds that Shanghai'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featured by both continuity and variety.In detail,although Shanghai is still dominated by a single-centered expansion pattern,a multi-centered spatial pattern is gradually formed with a narrowing gap in population density between the central city and the suburbs.As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i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registered population and migrants re-gather in the central city as a result of its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there is a relatively smaller migrant popul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Inner Ring Road and the Outer Ring Road.Consequently,the population in the new towns that the city planning strategy has focused on is not increasing at the expected speed,thu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 reasonable central citycentered,multi-leveled,towns-grouped,and compact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前后杭州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空间资源。随后"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思路的提出,则实质上暗含通过多中心空间结构引导老城人口疏解以及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区划调整后近10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对新时期杭州市区的人口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市区和主城两个层面对杭州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引导杭州市区人口空间合理分布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四普"和"五普"的相关数据,以上海、北京、广州三市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大城市内部人户分离的空间特征:[1]大城市市域分区的空间分布特征;[2]大城市市域分区的空间演化特征;[3]大城市内部分离人口与城镇布局的空间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五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对2000-2005年间全国及分省统计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镇人口及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校正和修补,进而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状况的省际差异。发现:(1)从数据校正和修补情况看,现有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总人口、常住人口偏大而城镇人口、人口城镇化率偏小的问题;(2)2000-2005年间,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而年均提高幅度在1.3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分布和人口城镇化率的总体格局基本未变,但部分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较弱省区的城镇人口、人口城镇化水平出现超高速增长态势;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区域之间,其对总体差异的影响依然在加大;(3)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呈现对数关系,而且随时间推移,二者相关性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15.
1982~2000年上海市郊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型,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经济、人口分布和建成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不断分异和重组的态势.以上海市郊区社会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2年三普数据和2000年五普数据,通过因子生态分析和社会区分析方法,对1982年、2000年的社会空间结构和1982~2000年社会空间演化进行了研究,进而归纳出改革开放20年来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982~2000年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演化主要表现在空间模式、发展方向和社会分异三个方面.与此同时,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已由计划经济时期以扇形为主要特征的简单模式,演变为社会转型时期以多核、圈层为主要特征的复杂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现象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人户分离"迁居(入)地实际"常住人"角度,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内户籍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人户分离"的总体状况、"人户分离"人口的基本属性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人户分离"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后果,提出了解决"人户分离"的时策建议.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城市户籍人口在市内迁移过程中出现"人户分离"现象,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特别要影响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及行政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7.
Recent decades have witnessed a drastic shift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a's large cities, from being monocentric to polycentric; however,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not completely identifie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due to a lack of investigation from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By using enterprise registration data from 1996, 2001, and 2010, this paper aims to fill the research gap by examining employment subcenters and their effect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We found that (1) the number of employment subcenters increased from 6 in 1996 to 11 in 2001, and to 16 in 2010; and (2)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2000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appearance of employment subcenters, while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2010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impacted by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subcenter. These results justify the trend of Beijing becoming a polycentric city.  相似文献   

18.
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以"聚集指数"来描述流动人口聚集程度的方法:利用上海市五普数据对流动人口空间聚集特征进行分析, 揭示了上海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为"环状"与"放射状"相叠合:而社会空间分布特征是流动人口集聚空间与城市户籍居民中的劳动者阶层、初中以下人群、25-44岁年龄群体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即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社会阶层、教育程度、年龄结构等社会因子的分异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