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准噶尔盆地边缘复杂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利用密井网及露头资料,采用层次界面分析,对冲积扇储集层内部构型分级次解剖,建立了盆地西北缘红18井区克拉玛依组克下亚组冲积扇储集层的构型样式及三维构型模型。冲积扇沉积体4级构型由槽流砂砾岩体、片流砾石体、高能水道砂体、低能水道砂体及径流水道砂体等组成,同时包括漫洪砂体、漫流砂体及漫洪细粒沉积等非优质储集层。冲积扇不同相带内部构型存在差异,槽流—片流相带为复杂砂砾岩体叠置形成的席状连通砂砾岩体,单一砂砾岩体宽1.2~1.6 km;辫流相带为高能水道砂体、低能水道砂体与漫流砂体的复杂叠置,其中高能水道宽度为400~600 m,低能水道宽度为100~250 m;径流相带呈镶嵌状分布在漫溢细粒沉积中,为孤立窄条带状,单一径流水道宽度为50~80 m. 在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利用确定性建模结合人工互动方式,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构型模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图11表1参25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阿尔钦沟剖面八道湾组辫状河道砂体沉积特征和构型划分,以沉积学与储集层构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野外露头进行观察与实测。该剖面八道湾组砂体主要发育11种岩石相,划分出6级层级界面,识别出4种构型要素类型,并建立了此露头储集层构型发育模式以及分布样式。研究发现,此剖面八道湾组砂体为2期辫状河道沉积叠置,砂体内部3级—6级层级界面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储集层砂体的连通性,并加大了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加强露头研究,运用构型的方法解剖储集层,可以更好地分析储集层内部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4.
储集层构型研究是储集层精细描述的核心,可实现储集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在河流相储集层砂体构型研究的基础上,对河流相不同类型沉积砂体叠置形成的渗流阻力区搭建数值试井模型,建立相应的试井响应图版,并以此确定各类沉积的储集层连通能力。通过对砂体叠置模式试井分析,明确不同叠置厚度以及不同砂体部位的试井响应特征,结合渤海某油田测试井实例,验证了基于地震、测井、沉积等研究的地质构型成果,为河流相储集层的地质模式研究和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克拉玛依油田下克拉玛依组为目的层,采用层次分析与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对冲积扇储层内部构型进行深入解剖。以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为原型模型,通过对水平井、密井网及小井距的解剖,系统总结了不同相带、不同旋回内部砂砾岩体及隔夹层的展布特征,分析了不同井距条件下单一砂体的控制程度,并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型。  相似文献   

6.
受地震资料品质限制及 X 井区辫状河沉积特征的影响,利用常规地震属性分析及 90° 相位转换技术在对该井区新近系馆陶组上部砂体连通性进行识别时存在较大困难,而应用正演模拟技术可识别出砂体的连通性。 具体做法为: ① 以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依据 X 井区馆陶组上段砂体沉积特征,建立不同的地质模型并进行正演模拟计算; ② 分析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从理论上探讨砂体横向连通性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并与实际地震波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 X 井区馆陶组上段主力砂体的连通性及砂体边界; ③ 通过钻井结果来验证正演模拟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模型正演方法可以实现对地震地质模型的高精度模拟;正演模拟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研究区砂体连通性的多解性问题,对勘探阶段砂体连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弄清岩相变化及砂体展布样式的成因,文中针对基准面升降分析了其与岩相及砂体展布的沉积响应关系。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测井曲线在基准面变化时的识别标志,将鄂尔多斯盆地苏南地区盒八段划分为上、下2个小段,各小段又分2个IV级层序(中期旋回)。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选取垂直物源和顺物源2条连井剖面,刻画剖面砂体展布样式,厘清了基准面变化与砂体展布的沉积响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流及三角洲相基准面升降与岩相和砂体展布的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8.
库车坳陷前陆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广泛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场所。针对大北气田钻井少、井距大的特点,选取与目的层地质特征相似的典型露头剖面,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多方位全覆盖扫描和三维数据采集,并与人工实测地质信息和分析化验资料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三维数字化地质模型,有效揭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样式包括不完全叠拼式、侧拼式和孤立式3种,由于构型样式不同,砂体间连通性存在差异;砂体具有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垂向叠加、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特点,且河道砂体中、下部物性比底部和上部好,且以均质的中砂岩和细砂岩为最优;伴有少量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沉积,砂体厚度和宽度与厚度比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砂岩含量高,砂体间发育稳定的条带状泥岩,砂体间并非完全连通,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针对乌石油田群流沙港组二段油藏断裂构造复杂、薄层砂岩分布及连通性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应用,深化了对乌石凹陷三角洲沉积模式及构型特征等认识。研究表明:研究区沉积发育受基准面变化、断裂发育、古地貌等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发育基准面调控下的断裂-坡折-凹陷耦合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沉积模式;以沉积模式为约束,识别典型沉积微相特征,明确了基准面在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过程中经历了湖相—三角洲前缘—三角洲萎缩的沉积;厘清了流二段三角洲砂体以多条水下分流河道的侧向叠置为特征,具有侧叠型、对接型和孤立型等叠置样式,最终建立适宜研究区的构型模式,明确各项环境因素对砂体展布的影响,有效指导砂体连通性分析。研究成果为乌石油田群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类似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沉积模式及内部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主力生产层段为曲流河沉积,古河道频繁迁移改道,形成了砂体横向尖灭快及纵向叠置复杂的空间分布特点,砂体内部结构特征刻画已成为精细挖潜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井网密度小给储集层构型表征带来了较大难度。以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综合现代沉积特征,在“砂中找泥”思路指导下,利用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技术对沙湾组曲流河储集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研究认为,废弃河道沉积、河道高程差异以及河道间细粒沉积可作为单一河道边界的典型区分标志。研究区内平面上共发育8个点坝,点坝砂体垂向上呈多期侧叠式分布,侧积层泥岩发育。各点坝内部侧积体的规模、倾向、倾角和水平间距经由现代沉积定量分析得以表征。研究区整体为多条同体不同期河道迁移改道叠加形成的大面积复合点坝沉积,为油田后期单砂体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亦丰富了稀井区储集层构型及单砂体定量表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EMI成像测井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EMI成像测井资料用于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砾岩油藏沉积相研究中,弥利、了因岩心的垂向不连续性、取心较短、岩心错位、破碎和漏失及无方向性等造成的某些沉积信息的漏失和错位。通过岩心的成像测井图像归位,对岩性和沉积构造的EMI成像测井图像响应进行了研究,并首次识别出岩心资料不能识别的逆行沙波交错层理。在此基础上,对该目的层位的河控型扇三角洲各微相的成像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讨论,总结出颗粒流沉积、河道沉积、天然堤沉积、河道间沉积、泥石流和碎屑流沉积等大方向沉积微相类型的成像测井图像响应特征,其中颗粒流沉积为首次识别,而取心资料未见及。同时也讨论了EMI成像测井资料在沉积相展布和演化及物源方向的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地震解释技术识别湖底扇——以克拉玛依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底扇已成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以克拉玛依油田中拐五一八区克81井东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湖底扇的识别为例,首先,建立湖底扇的地震识别模式,在深湖-半深湖亚相区域,根据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的外形反射特征及内部反射结构特征进行湖底扇的识别,再综合运用三维地震多属性分析、谱分解、层拉平等多种地震解释技术对预测的湖底扇加以佐证,并确定其平面的展布范围,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玛湖凹陷南斜坡MH1井区下三叠统百口泉组油藏控藏因素复杂,构造低部位为油气层,高部位为水层,油水关系倒置,控藏因素不明、成藏规律不清一直是制约MH1井区油气勘探的瓶颈。通过对MH1井区古地貌精细研究,落实扇体主槽、相带边界和前缘亚相展布;利用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优质储集层空间分布;明确MH1井区百口泉组发育5期叠置砂体,横向连通性差,形成岩性圈闭群;明确印支运动晚期南北向逆断裂是MH1井区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通道;建立MH1井区百口泉组“一砂一藏”油气成藏模式,并预测了有利成藏区的分布,部署2口评价井获得突破,验证了油藏模式,为MH1井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湖底扇已成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以克拉玛依油田中拐五-八区克81 井东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湖底扇的识别为例,首先,建立湖底扇的地震识别模式,在深湖-半深湖亚相区域,根据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的外形反射特征及内部反射结构特征进行湖底扇的识别,再综合运用三维地震多属性分析、谱分解、层拉平等多种地震解释技术对预测的湖底扇加以佐证,并确定其平面的展布范围,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四2区下克拉玛依组油藏的有关资料,详细研究了每种沉积物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进行沉积相类型的研究,指出该区属洪积平原相冲积扇。其中发育的含油气微相是冲沟微相,它具有砂体薄、窄、直的特点,介绍了这类油田有效开发的措施和效益。  相似文献   

16.
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的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展现了该地区中浅层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查明玛湖地区克拉玛依组沉积体系特征,明确主要砂体的成因和分布,开展了岩心观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克拉玛依组沉积时期,准噶尔盆地处于坳陷湖盆演化阶段,玛湖地区由"多隆多凹"逐渐转化为"大型缓坡"背景,在此基础上发育四大物源体系,主要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集体类型;②克拉玛依组下段的砂体主要集中于底部,与泥岩呈互层状,在夏子街、黄羊泉等主物源区较为发育;③克拉玛依组上段的砂体主要发育于顶部,三角洲砂体呈叠瓦状向湖盆中心进积,延伸较远。克拉玛依组下段砂体与上段厚层暗色泥岩形成的储盖组合和克拉玛依组顶部砂岩与白碱滩组巨厚泥岩形成的储盖组合均为有利勘探领域。该研究成果对玛湖地区克拉玛依组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马庄油田南部扇三角洲储集体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郑  刘斌 《海洋石油》2005,25(3):24-28
扇三角洲砂体的沉积特征与碎屑供应、古地貌和沉积环境密切相关。为了认识北马庄油田南部扇三角洲储集体沉积特征,利用现代沉积学、测井学和地震勘探等手段,对沉积背景、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及沉积体平面和剖面特征进行详细剖析。识别了一种在沉积物供应缺乏、水体能量弱、断陷区发育的“饥饿型水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表明北马庄油田南部扇三角洲储集体具有明显的重力流沉积特征,分流河道不发育,沉积砂体平面呈“裙边状”;砂体延伸较近,快速收敛,层薄,沉积砂体属近源快速堆积型;研究区湖面多期变化,南北沉积体发育呈多期旋回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裂缝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缝的识别与评价一直是油田开发储集层性质研究的难点, 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采用岩心资料和EMI 成像资料的裂缝分析为基础, 描述了研究区各种类型的裂缝的基本特征; 进行了大量的常规测井资料的裂缝分析与标定, 建立了应用常规测井资料进行裂缝识别的模式; 通过研究区内实际井的处理和解释, 确定了单井裂缝类型、发育程度, 揭示了下乌尔禾组油藏中裂缝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南)斜坡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新近发现了大型的连续型砂砾岩油藏群。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连续型油气地质理论,并为深化下步区域勘探提供依据,在对这些油藏群进行精细构造解释、沉积体系研究及储盖组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成藏要素和油藏特征。结果表明,玛南斜坡区风城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好、成熟度高;中拐扇、克拉玛依扇、白碱滩扇和达巴松扇四大物源体系内乌一段和乌二段砂砾岩储层叠置连片发育,与乌三段广泛发育的泥岩盖层构成稳定的储盖组合;近东西向深大走滑断裂与全凹发育的不整合面组合,是油气运聚的立体输导通道。上乌尔禾组为“前陆—坳陷”转换期填平补齐式的沉积,在大型地层尖灭带背景下,大面积岩性圈闭连续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地层型、岩性型、断层—岩性型等油藏群。中拐扇和克拉玛依扇勘探程度较高,但仍存在较多剩余出油气井点,是储量拓展的潜力区;相比而言,白碱滩扇和达巴松扇沉积背景与中拐扇类似,但勘探程度低,是甩开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20.
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7井区八道湾组顶部有利储层分布及油水关系认识不清,导致油藏扩边评价难以取得进展的问题,综合运用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相划分、连井砂体对比、地震属性分析、地震波阻抗反演及地层切片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内沉积相和有利储层分布进行精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顶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