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查明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苗的成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对典型油气苗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地区的油气苗可以分为4类:A类主要分布于南缘东段,油源为二叠系;B类分布于南缘中段第一排构造的齐古地区和南缘西段的托斯台背斜,油源以侏罗系为主;C类主要分布于南缘中段第二排构造,油源为白垩系;D类主要分布于南缘西段的乌苏—独山子地区,以泥火山为特色,油源为古近系而气源为侏罗系。油气苗的分布表现出典型的“源—断”双控特征,并与主要的含油气系统有很好的匹配关系,是地下油气藏在地面的直接线索,下步建议“西段上组合找气、中段中组合找油和东段下组合找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简称沙北走滑带)的断裂几何学及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合钻井资料,明确了沙北走滑带各区段在构造特征上的差异性,揭示其对油气差异性成藏的控制作用。根据构造特征的不同,沙北走滑带由西至东明显分为3段,西段表现为一条走向由北东向转为北西向并逐渐收敛相交的弧形走滑压扭断裂,呈左旋右阶帚状排列;中段由于受南北两大凸起的限制,发育北西向左旋、北东向右旋共轭走滑断裂体系;东段在开阔的变形空间下受郯庐断裂的影响,以北东向右旋张扭断裂为主。沙北走滑带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或"Y"字型构造,表现出古近纪拉张和新近纪走滑的2期演化特征。沙北走滑带经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构造运动改造后基本定型,受变形空间和区域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控制,由西向东逐渐由相对挤压应力背景过渡为相对拉张背景。沙北走滑带走滑断裂的各段差异性特征不仅控制了断裂带不同部位圈闭发育状况和古近纪各时期沉积相的展布,还控制着各段油气运移和输导的效率,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差异成藏。沙北走滑带石油地质条件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好的特征,东段和中段的油气富集程度明显高于西段。  相似文献   

3.
汉留断裂带是高邮凹陷重要的油气富集带,在对汉留断裂带构造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汉留断裂带发育6种构造样式,其断层平面组合和剖面形态自西向东具有三段式分布特征:西段拱张式、中段扭张式和东段拉张式。主干断层演化具有西早东晚、中段强两端弱的特征。汉留断裂带构造展布及演化的差异性主要受控于深部岩浆上拱及不同时期应力场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以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钻井资料,对沙垒田凸起的断裂特征、沉积体系特征以及成藏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沙垒田凸起发育多组北东向走滑断裂,且呈“雁列式”展布。 在剖面上,“雁列式”断层向深部收拢,垂直断距较小,没有明显的水平位移,表现为“花状”构造,同时走滑断裂的位置对应着“沟谷”,可改变基底和盖层的高低格局。走滑断裂对凸起区构造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聚集以及凹陷内古近系扇体的沉积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构造脊是油气长期聚集的有利区带,受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差异的影响,沙垒田凸起东段和西段油气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裂之间发育,属于“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裂发育,属于“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侧向运移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为了评价准噶尔盆地南缘页岩气资源潜力,结合地表地质调查及页岩气调查井钻探成果,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博格达东段与西段及芦草沟组内部上段与中段、下段和露头与钻井的详细对比研究,并指出了芦草沟组的非常规油气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芦草沟组有机质类型以岩石热解进行划分的结果比镜检结果更趋合理,且干酪根主要为Ⅰ型及Ⅱ_1型,Ⅱ_2型及Ⅲ型所占比重相对较小,Ⅲ型干酪根在博格达东段比西段发育。(2)芦草沟组有机质丰度高,77%的样品其TOC≥2%,TOC主要介于3.0%~4.0%之间;平面上,博格达西段芦草沟组TOC高于博格达东段;纵向上,中段TOC高于上段,而上段高于下段。(3)芦草沟组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峰值为0.8%,T_(max)主要介于440~450℃之间,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为主;芦草沟组在博格达东段抬升暴露略早于博格达西段,所经历的热演化程度略低于博格达西段。(4)准南芦草沟组具较好的致密油与页岩气勘探潜力,而且博格达西段芦草沟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可能好于博格达东段。  相似文献   

6.
以地震资料为主,综合钻井、露头、野外地表调查、数字砂箱模拟实验结果等大量信息,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基本查清了塔里木盆地西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主要断裂的性质及展布特征,研究认为该区断裂以下陡上缓的基底卷入式断裂为主,逆断裂下盘发育的隐伏构造是有利勘探目标。厘定了柯东构造带的平面分段特征,由东到西以调节断裂为界分为三大段,指出东西两大段圈闭规模相对较大,中段圈闭相对不太发育,油气勘探应突破东段、探索西段、准备中段。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对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古新统断裂体系进行了系统解析。主边界断层真①和吴①断层均呈现出波状弯曲特征,而次级断层展布则具有分段特征。西段以NEE 向平行断层为主,过渡段主要发育弧形断层,而东段则以近EW 向斜列式断层为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对比研究,阐明了不同类型断裂构造的成因机制。认为真①和吴①断层均是基底断层复活的产物,而不同区段拉伸性质不尽相同则导致了次级断裂的分段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川东南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气藏富集规律,基于钻井、岩心和涪陵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基底断裂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茅口组油气成藏的意义,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断裂剖面上发育“Y”字形与反“Y”字形、“花状”、直立状3种构造样式;平面上识别出15、15-1、16号3条基底断裂,均以北西—南东向展布为主;基底断裂纵向上具有分层特征,同时沿断裂走向又体现出分段差异性;15、15-1号基底断裂中、上构造层活动性强于16号基底断裂,15号基底断裂西段活动性强于中段和东段。基底断裂控制了茅口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白云岩储层沿基底断裂两侧呈条带状展布,距基底断裂越近,下伏志留系烃源岩对茅口组成藏贡献越大,含气性越好,测试产量越高。综合研究区基底断裂、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特征等,建立了“下生上储、双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深化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为其他基底断裂发育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根据钻井、地震资料探讨了塔中地区卡塔克隆起的构造和沉积演化,指出晚奥陶世卡塔克隆起南北发育类似的坡折带,从坡折带地质模型入手,开展了正演地震响应特征研究,结合地震属性分析,建立了坡折带地震资料识别模式;在坡折带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塔中地区钻井、测井、地震资料,从岩石学、古生物、测井响应、地震反射等方面系统总结了礁、滩相带的特征,并对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礁滩相带展布特征进行了刻画,指出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礁滩相带沿卡塔克隆起呈环带状分布,但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坡西段坡折较缓,发育高能滩相,东段坡折较陡,发育高能礁相,南坡西段卡2区块以高能礁相为主,东段卡3、卡4区块以滩相为主。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源岩演化及成藏时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源岩呈带状分布,源岩最发育区位于滴南凸起西段及其南部。不同地区石炭系源岩成熟度差异较大,成熟度中心沿滴南凸起西段-五彩湾凹陷北西向展布,向南、向北成熟度降低。通过源岩热演化史及包裹体温度,综合分析了该区的油气成藏过程。不同区块表现出明显的成藏时序性,第一期成藏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依次是五彩湾—滴南西段—滴南东段—滴北地区。源岩分布、演化及成藏时序控制了该区的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S80单元缝洞体分布规律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80单元是横跨塔河油田六区、七区的重要油气开发区块,采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与构造地质学交叉思路与方法,研究了S80单元缝洞体分布规律及发育模式。以岩溶缝洞体的形成原因及构造形态为依据,将研究区缝洞划分为落水洞、干流洞、支流洞和末梢洞4种类型。4种类型缝洞在表层岩溶带最为发育,落水洞沿构造低部位、斜坡带呈串珠状分布;渗流岩溶带发育一小部分末梢洞,连通程度受限;径流岩溶带以干流洞为主,干流洞主要沿平行或近平行于地层方向发育,在纵向上叠置分布。表层岩溶发育段分布范围广,且多表现为顺层发育;深部缝洞体条带特征明显,具暗河特征,与断裂的关系密切。S80单元内缝洞体发育与构造裂缝发育关系密切,其表层岩溶带内缝洞体发育受构造作用产生的高角度裂缝、网状缝及压溶缝控制。在S80单元经历的4次重要构造变形过程中,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晚期的褶皱和断裂作用对该区裂缝的产生和走向及后期溶蚀作用发育方向具有控制作用。据此,将S80单元内缝洞体发育模式划分为沉积成岩期、构造挤压期、抬升溶蚀期、溶蚀扩大及回流充填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缝,岩溶储层类型可分为裂缝型、孔洞型、裂缝—孔洞型、洞穴型4种,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不同地貌单元岩溶缝洞系统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特征,应用薄片分析法对不同类型岩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模式。认为:东部轮古7井区区域位置最高,为轮南潜山区域补给区;轮古西地区岩溶台地为该区补给区,大气降水以下渗、径流为主,溶蚀孔洞及溶蚀裂缝发育,泥质、方解石充填;岩溶坡地为地下水径流区,地下水以水平径流为主,岩溶暗河管道系统发育,岩溶角砾岩、泥质充填;岩溶盆地为排泄区,其排泄基准面决定了岩溶发育规模。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为该区天然气藏主力产层,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岩心物性、孔隙结构等资料分析为基础,结合近期新资料和新认识,对该区黄龙组储层特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进一步确定黄龙组储层岩性主要为颗粒和晶粒白云岩及白云质岩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最为发育,次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超大溶孔,以及未充填的裂溶缝。依据储层的电性差异,深入探讨了不同孔隙类型组合的储层特征,划分出孔洞缝型、孔隙型和裂缝性3类储集类型,建立了相应的测井响应模型。结论认为,黄龙组储层发育的规律是:①粒屑滩相带控制了储层分布范围和规模;②成岩期热液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③岩溶作用扩大了储层发育范围,也是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大型古岩溶洞穴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类型,钻井揭示溶洞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垮塌角砾充填,对溶洞垮塌机制、垮塌模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直接影响此类油藏的高效开发。依据相似性理论,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大型溶洞为工程背景,利用融蜡成腔方法制作未充填、砂泥充填和水充填3类球型溶洞,开展溶洞垮塌的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揭示不同充填类型溶洞的垮塌机制,分析垮塌形态及破坏范围,建立溶洞垮塌体模式,根据其地震反射特征,探索不同类型溶洞垮塌体地震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物理模型试验适用于塔河地区深层应力作用下溶洞垮塌研究,弥补了传统方法在直观、真实方面的不足;揭示了溶洞垮塌机制主要为压实破坏和剪切破坏,溶洞顶板及周边原岩垮落,并出现剪切滑移破坏带,范围为2~3倍洞径;砂泥充填溶洞稳定性大于水充填溶洞的稳定性,未充填溶洞稳定性最差;建立了2类溶洞垮塌模式,Ⅰ类垮塌模式主要受上覆重力影响,Ⅱ类垮塌模式主要受剪切应力影响,二者地震反射特征存在局部差异,综合有色反演、分频能量、GR反演及相干能量梯度等地震属性能够实现2类溶洞垮塌体的预测,研究区不同类型垮塌体分布预测结果与油井产能具有较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塔河油田10区的典型井组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断裂主控岩溶的背景下,分析岩溶作用过程与缝洞空间分布的关系,揭示了研究区缝洞体内幕结构及油气生产差异机理。通过对钻井、地震、示踪剂等动态和静态资料的分析,将研究区缝洞储集体划分为洞穴型、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4种类型。结合地球物理描述与相似露头观察,分析断控岩溶作用下溶洞的发育过程,并建立基于成因演化的缝洞空间分布模式。岩溶作用下储层的发育具有分带性,依据该模式从内向外划分出4个溶蚀相带,分别是大型溶洞带、溶蚀孔洞密集区、缝洞联合发育体以及最外围的裂缝破裂带。不同的溶蚀相带其发育的主要储集体类型、储集物性、井震特征以及储量和产能情况有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所揭示的不同井之间的响应和连通情况,明确了研究区不同钻井分别钻遇了不同发育程度或演化阶段的缝洞溶蚀相带,且主要存在溶洞连通、缝洞连通和裂缝连通3种沟通方式。通过对缝洞溶蚀相带空间配置关系的有效刻画,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岩溶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并取得较好的数值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四川盆地磨溪地区灯四段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研究磨溪22井区灯四上亚段优质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了岩心分析、物性测试、地震资料解释、测井分析和有利岩溶储层发育区预测等工作。结果表明:①岩溶储层的岩性主要为藻云岩类、砂屑云岩类和结晶云岩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溶洞和裂缝;②溶蚀作用包括同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埋藏期深部热液溶蚀作用和有机酸的溶蚀作用、表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③表生期的溶蚀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多发育于垂直渗流带附近和水平潜流带上部区域,平面上优质储层的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和古地貌特征,以丘滩相和溶丘斜坡较好。该研究成果为磨溪地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量常规薄片及铸体薄片的分析鉴定,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黏土矿物 X 射线衍射分析, 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 8 段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受成岩物质和成岩能量两大 因素影响,盆地北部东区和西区孔隙类型有一定差异,西区以粒间溶孔和岩屑溶孔为主,东区则以岩屑溶 孔和晶间孔为主;研究区储集层可划分为 4 种成岩相类型,其中硅质胶结+ 钙质强溶蚀相是最有利的成岩 相类型;成岩作用最终影响储集性能,主要表现为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溶蚀作用改善储层储集性。 深 入研究储层成岩作用可为优选天然气相对富集区,促进盆地北部气藏的有效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岩复杂的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的演化史,导致了其特有的、以缝洞体为主的储集空间在横向上有着较强的非均质性,使得钻探成功率降低,提高对碳酸盐岩缝洞体反射特征的认识,则可大大降低勘探风险。为此,采用弹性波动方程模拟了不同形态碳酸盐岩溶洞储层模型的地震反射波特征,总结了溶洞在正演偏移剖面上最大波峰振幅与溶洞大小的关系,同时对波形做了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随着溶洞宽度的增加,溶洞对应的振幅是不断增大的;②振幅随溶洞宽度增加是有极限的,当溶洞宽度大于菲涅尔带半径时,其宽度对振幅几乎无影响;③溶洞在剖面上的一般表现特征为"串珠"状或"羊排"状,在宽度和高度固定的情况下,溶洞表面积越大,振幅越大;④最大波峰振幅曲线有助于识别溶洞。塔里木盆地TH油气藏的勘探实践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也为类似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溶洞描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主要储油空间和渗流空间由大型溶洞和与之相连的裂缝带组成。如何识别、有效预测大型溶洞是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关键。以古溶洞系统发育模式为基础,结合溶洞的结构特征、形成和发育规律,以建立溶洞系统测井识别模式为突破口,结合利用地球物理、生产动态特征,建立落水洞、潜流洞、溶道、表层溶蚀带、洞边缝5种溶洞综合识别模式。研究溶洞系统纵向上和平面上发育分布规律,利用定量建模技术建立溶洞系统三维定量模型,在塔河油田T607-S76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3年实际检验中单井吻合程度达97%,缝洞体吻合程度很接近实际。对研究溶洞发育展布规律和类似油藏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风化壳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4小层为例,通过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典型成岩特征写实、系统取样和室内测试等研究,以地质背景和古岩溶岩石学特征为主线,精细解剖风化壳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并进行成岩相识别。研究发现:马五14小层海水成岩环境以白云岩化作用和硬石膏化作用为主,受控于古地理格局;表生成岩环境发育溶孔缝型和溶洞型溶解充填作用,受控于古岩溶地貌;埋藏成岩环境常见扩溶型溶解作用。基于成岩作用与孔渗网络耦合关系,采用"海水成岩环境成岩作用+表生成岩环境成岩作用"组合原则划分出4种典型成岩相类型:(Ⅰ)硬石膏小结核白云岩化—溶孔缝型中—弱充填相,(Ⅱ)硬石膏小结核白云岩化—溶孔缝型中—强充填相,(Ⅲ)白云岩化—溶洞型强充填相,(Ⅳ)硬石膏岩化—溶孔缝型强充填—溶洞型强充填相。其中Ⅰ类相区优质储集岩类发育,岩溶强度适中,(沉淀)充填中—弱,易形成裂缝—溶(孔)洞型储层,是为最有利的成岩相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