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液相还原的方法在碳纳米管表面包覆金属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包覆层进行表征和分析,探讨了浓度、温度对包覆层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gNO3、PVP、葡萄糖浓度为均0.01mol·L-1,反应温度为80℃时,碳纳米管表面形成了完整均匀的银包覆层。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国内外碳基柔性电加热元件的最新进展,阐述了碳基柔性电加热元件的加热机理,总结了以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等为代表的碳基柔性电加热元件常用碳材料,介绍了碳基柔性电加热元件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防寒保暖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高性能纤维的性能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性能纤维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性能和用途,或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纤维。简述了高性能纤维的基本分类,并介绍了芳纶纤维、PBO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四种高性能纤维的性能及应用,并分析了高性能纤维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硅电子材料即将发展到顶峰时,碳纳米管及石墨烯以其优良的导体和半导体性质将成为延续硅材料的主流微电子材料.详述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结构与电学性质,从而说明其作为微电子材料的优势,列举了在微电子器件构建中已经取得的成果及构建器件的方法,并简述了相应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物在裸玻碳电极表面还原过电位较高,反应速度较慢。而石墨烯修饰电极能催化还原有机过氧化物,降低过电位441mV。本文研究了石墨烯修饰电极催化还原过氧化氢、氢过氧化异丙基苯、氢过氧化叔丁基、过氧化丁酮等过氧化物的反应机理。石墨烯修饰电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这些物质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石墨烯修饰的rGO/GCE电极,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尿酸在rGO/GCE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证明,与裸玻碳电极相比rGO/GCE修饰电极对尿酸的电催化氧化有明显增强作用。在9.0×10-4~7.0×10-5 mol·L-1尿酸浓度范围内,rGO/GCE修饰电极检测尿酸的峰电流与的其浓度呈线性关系,尿酸的检出限为1×10-7 mol·L-1。采用rGO/GCE修饰电极对尿酸进行加标回收率检测,具体结果为99.4%~102.8%。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塑性长丝包覆碳纤维束和热压法制备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测试了试样的拉伸和冲击性能,研究了长丝包覆在树脂浸润过程中缩短流程的作用。同时,采用了多向包覆法制备了聚酯/芳纶长丝包覆碳纤维束并得到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包覆芳纶进一步提高了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和碳纤维增强聚酯复合材料相比,芳纶/碳纤维增强聚酯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增加了22.8%和49.5%,冲击强度增加了65.8%和45.6%。  相似文献   

8.
制备石墨烯玻碳修饰电极,进而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对该电极进行表征,研究该石墨烯修饰电极在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邻苯二酚的氧化峰电位和还原峰电位分别是270mV和161mV,对苯二酚氧化峰电位和还原峰电位分别是145mV和64mV,由于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氧化峰电位大约相离125mV,还原峰大约相离97mV,因此适合同时检测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浓度在5.0×10-6~1.0×10-4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在8.0×10-5~1.0×10-3mol/L范围能同时检测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邻苯二酚的检测限可达5.0×10~7mol/L,对苯二酚的检测限可达1.0×10-mol/L.该石墨烯修饰电极可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含量同时测定及环境水体中实际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石墨烯纤维素复合纤维的功能性研究,包括力学性能的增强、防紫外线性能提高、抗静电增强及阻燃方面的性能;石墨烯对锦纶纤维改性研究以及石墨烯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包括石墨烯复合紫外防护织物、聚苯胺氧化石墨烯功能织物以及聚乙烯醇/石墨烯复合织物。最后对功能石墨烯复合纤维与纺织品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纤维石膏板应用于外墙的材料耐久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石膏替代传统墙体材料,采用工厂预制成大型墙板的方式,在工业、民用建筑中用作各种承重及非承重外墙,是近年来广大科研工作者正在探索的课题.笔者着重介绍了以石膏为基材,加入玻璃纤维对石膏强度的影响,加入水泥和外加剂对改善石膏软化系数和抗冻性的影响.相关实验表明:经过改性后的石膏可以用做外墙材料。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腈纤维作为大宗合成纤维之一,在化纤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聚丙烯腈纤维改性技术是开发差别化聚丙烯腈纤维的关键,通过改性来拓展其功能性也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对聚丙烯腈纤维改性技术和品种的介绍,为聚丙烯腈纤维改性提出了建议,以增强改性产品的附加值并拓宽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2.
酚醛基烧蚀材料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酚醛树脂作为烧蚀材料的研究现状。综述了酚醛树脂基体的耐热改性,包括元素改性和有机结构改性。并从酚醛树脂的纤维复合、高残炭添加剂改性和纳米无机粒子改性三个方面介绍了酚醛树脂基烧蚀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在硅基可陶瓷化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碳基可陶瓷化技术,并展望了酚醛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对应用于造纸的聚丙烯纤维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分别采用了表面氧化、接枝、包覆3种不同的方法对聚丙烯纤维的表面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氧化法仅能使纤维表面粗糙化,分散性没有明显提高;表面接枝不仅能使表面粗糙且能提高亲水能力,使其在水中的分散性得到改善;包覆法效果最佳,不仅能解决密度小于水的问题,同时分散性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车领域的高速发展,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传统的钴酸锂正极材料,富镍层状金属氧化物具有较高能量密度和较低的原料成本,被视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而,其结构缺陷和不稳定的表面化学特性会恶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质、热力学稳定性和安全性能。本文主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富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富镍三元正极材料的设计提供重要思路,并实现其工业化应用。首先,介绍了富镍正极材料本身存在的固有缺陷和电化学性能衰减机制。然后,讨论了通过调控界面结构提升富镍材料性能的改性策略,包括包覆电化学惰性物质、设计元素全浓度梯度及核壳结构、构筑核壳异质结构和调控包覆物质厚度等。再然后,总结了通过元素的体相掺杂提升富镍正极材料性能的策略,包括碱金属位掺杂、过渡金属位掺杂、氧位掺杂和复合共掺杂。最后,我们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希望能激发更多创新性的见解和策略,以促进富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材料表面减粘自洁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固体表面和外界接触的介质及表面材料的三相界面接触角等方面分别对减粘自洁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各种材料表面的亲液、憎液、光催化、改形、改性和表面材料与介质粘附力等减粘自洁机理.阐述了表面减粘自洁材料在多种领域中的应用,提出在研究过程中表面减粘自洁材料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环氧丙烯酸酯作为紫外光(UV)固化光纤保护涂料的活性低聚物,其固化膜硬度高,性能优良,但脆性也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在涂料研制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对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ERA)低聚物进行增韧改性.测试结果表明,当加入10%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时,固化膜的柔韧性、拉伸强度较好,其涂料具有优良的折射率和各种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生超疏水表面具有防水、自清洁等优良特性.自然界中存在许多无污染、自清洁的动植物表面,如超疏水的荷叶表面、超疏水各向异性的水稻叶表面、超疏水的暗翼表面等.影响材料表面润湿性的主要因素育材料表面能、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微一纳结构.超疏水表面的自清洁功能源自于表面形貌与低表面能物质的共同作用,可以通过两类技术路线来制备超疏水表面:控制材料表面能和修饰微细结构表面.  相似文献   

18.
从膜表面改性出发,综述了等离子体改性、辐照接枝改性、热诱导改性、表面化学反应、表面涂覆等提高膜亲水性、抗污染特性和膜通量的改性方法.简要介绍了改性的机理及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改性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今后膜改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不同煤阶煤表面改性的FTIR谱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方法对煤样进行了测试,研究了煤表面改性前后官能团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煤的变质程度增高,含氧官能团减少。当采用不同的电化学法还原处理后,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含氧官能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含氧官能团的减少能使煤的疏水性增强,同时黄铁矿表面的亲水性增强,有利于浮选脱硫的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钢纤维的表面形态对混凝土的综合性能的影响,对钢纤维进行了电镀铜处理,得到表面粗糙的钢纤维,再将光滑面和粗糙面的钢纤维分别掺入混凝土中,开展了对比试验并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表面粗糙的钢纤维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和光面的钢纤维相比有所增长;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提高约10%;表面粗糙的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增韧作用提升幅度达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