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室内研究表明,一类油层聚驱后高浓度聚驱仍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左右。为进一步探索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在喇嘛甸油田北东块葡Ⅰ1-2油层开展了聚驱后缩小井距高浓度聚合物驱现场试验。试验注入高浓度聚合物0.095PV后油井开始见效,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但随着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的注入,目前试验区含水出现回升趋势。文章通过对注采井开发状况分析,结合油层剖面动用状况、射孔情况、连通和发育状况等地质因素研究,分析含水回升原因,对试验区下步综合调整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开发聚合物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分析了大庆聚合物驱后萨Ⅲ组二类油层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后的萨Ⅲ组二类油层中,细菌的主要优势菌群为α-、β-、γ-和ε-变形菌纲,其中以Pseudomonas、Acinetobacter和Thauera为优势的菌群在注水井、采油井中均被检出(5注9采井组),未培养细菌在注水井、采油井中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67.90%和90.24%。聚合物驱后注水井B1-330-P41和采油井B1—2-P130的细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615和0.7666.表明注水井的细菌多样性高于采油井,具备开展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喇嘛甸油田北北块上返萨Ⅲ4-10油层聚合物驱是继一类油层(葡I1-2油层)五个注聚合物区块后喇嘛甸油田开辟的又一新的注聚推广区块,同时也是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的第一个上返工业区块。在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采收率,利用精细地质技术分析确定在北北块一区开展SⅢ4-10油层上返,并开展高分子几个高浓度聚合物驱。SⅢ4-10油层平面及纵向上非均质比较严重,通过油水井综合调整,努力改善区块的整体开采效果,及时分析总结对其它二类油层上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次采油是通过向油层注入化学剂、热介质或能与原油混渗的流体,改变油层中的原油物性并提高油层压力,从而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这种开采方式称为三次采油,也称强化采油。与二次采油相比,三次采油的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能使油田采收率较大幅度提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三次采油的最终采收率一般可达50%~70%。其主要技术:热力采油技术、气体混相驱采油技术、化学驱采油技术和其它采油技术。其它采油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驱、超声波法驱油、电磁法驱油等。其中现场采用的化学驱采油技术主要是聚合物驱。  相似文献   

5.
喇嘛甸油田聚合驱可以提高采收率12个百分点以上,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已经开发到二类油层,相对于一类油层,二类油层发育较差,聚合物驱效果降低,区块存在注聚后注采能力下降、吸水量降低和注入压力升高的问题,特别是部分注入井出现大规模不吸水问题,本文对不吸水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受油层发育、注聚体系和油层污染影响,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通过压裂、参数优化调整、解堵和气举等措施解决不吸水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永宁油田部分井区采出程度低、井区窜流严重等情况,优选永宁油田张柴窑子井区作为先导试验区,通过油藏模拟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明确其平面与纵向上的潜力方向。同时开展区域内标准井的空气泡沫驱试验,分析对比CO2驱采油技术、空气泡沫驱采油技术通过挖潜剩余油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张柴窑子井区由于原始地层压力小以及CO2驱成本相对较高等原因,不适宜采用CO2混相驱采油技术;而张柴窑子井区采用空气泡沫液驱替,驱油效率平均为14.89%,与水驱相比驱油效率提高5.30~29.30个百分点,最终采收率平均可提高6.80个百分点,建议对永宁油田范围内与张柴窑子井区油藏特征相近的区块优先推广空气泡沫驱采油技术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萨中南一区西东块一类油层聚合物驱4个注入站提高采收率差异较大,分析研究影响提高采收率的各种因素,对指导聚合驱驱油方案的合理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聚驱开发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主要从水淹程度、含油饱和度、老水井排、注采完善程度、套损、注入参数等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萨北开发区北二西一类油层聚驱后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是大庆油田开展的首个化学驱后弱碱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以验证弱碱三元体系在一类油层聚驱后的适应性,形成适合一类油层聚驱后的弱碱体系三元驱开发配套技术。试验目前处于后续聚合物保护段塞注入阶段,通过精细地质解剖、明确剩余油分布、生产动态分析及精细过程管理,开展了规模分注、体系优化及油水井个性化跟踪调整等工作,取得聚驱后再提高采收率10.76%的好效果。本文在分析试验效果基础上,总结出试验区分类采油井见效特征,明确了一类油层聚驱后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已经进入聚合物后期阶段,为了对提高区块采收率,确保油田可持续发展,通过设计后续水驱不同含水阶段开展聚合物溶液驱油的注入参数,与数值模拟对二类油层注聚后期转后续水驱最佳时机研究的成果相互验证,结果表明了当含水为94.7%时,为转后续水驱最佳时机的含水界限。该结论对现场为二类油层注聚后期转后续水驱方案编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溶液的注入不可避免的影响油藏物性参数,进而直接影响聚合物驱油的整体效果,因此本文针对大港油田港西A区开展了聚驱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孔隙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并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储层物性参数变化的驱替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注入使近井地带渗透率大幅度降低,同时导致层内和层间非均质加剧,影响采油效果;粘度连续降低的变粘度驱油体系能够适应这种储层变化情况,并且大幅度动用中低渗透层剩余油,比单一粘度聚驱提高采收率3.8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措施的应用,针对油层的微孔隙结构,应用纳米级别的材料制成的微球,作为调整驱油孔道直径的介质,提高聚合物驱油的效率。将聚合物溶液注入到油层中,扩大波及体积,开采出更多死油区的油流,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微生物在萨南油田低渗透层的驱油效果,本文研究了Bs生物表活剂菌液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Bs菌液具有界面活性强、原油降粘率及原油防蜡率高,耐温性强等优点。分别在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上进行了Bs生物表活剂菌液室内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驱油可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油层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聚驱实践结果表明,注聚初期注入高浓度前置段塞,可以有效地起到聚驱前调整吸水剖面、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采收率。本文通过开展二类油层聚驱前置段塞合理性分析,针对井组内油、水井油层沉积特征、发育特点、连通状况及连通层段渗透率情况,研究二类油层聚驱前置段塞大小的合理性,充分发挥聚合物的调驱作用,达到最大程度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三次采油已成为提高采收率、保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聚合物驱油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大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成为油田老区保持稳产的主要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聚驱套损井的分注工艺,以及水、聚驱通用管柱的技术研究,为油田套损井三次分层采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随着聚合物驱油工业化推广,聚驱开发技术已由延缓油田产量递减的支持型技术逐渐转化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支柱型技术,但从目前已停注聚和部分停注聚的一类油层聚驱区块开发效果看,聚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参差不齐。把一类油层聚驱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分析影响采收率的各种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影响一类油层聚驱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为聚合物驱决策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A区块2007年11月-2009年10月部署了125m井距二类上返注聚井,2009年10月-2010年6月,为配合二类油层SⅡ10-SⅢ聚合物驱油,A区块水驱油水井大批量封堵工作陆续进行。本次封堵工作借鉴以往封堵原则及完善方法,制定出适合A区块二类油层注聚区水驱注入井的封堵做法,通过对非二类油层加强注水,尽可能的减少了二类油层注聚对水驱油水井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配合二类油层注聚区水驱注入井的封堵原则及具体做法,保证了水驱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优化布井方式确定合理井网密度一直是油田开发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已投产的聚合物驱区块布井经验表明,聚合物驱布井方式直接影响着聚合物的注入速度和采液速度,决定了注入周期、见效时间、见效程度、接替稳产时机,最终影响采收率提高幅度。因此,合理的布井方式是聚驱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优选喇南中西一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布井方式为研究目的,分不同井距对研究区块的砂体控制程度、聚合物控制程度进行分析,结合喇南中西一区二类油层聚驱数值模拟,优选出喇南中西一区二类油层合理井距范围,最后通过分析对比三套布井方式确定出了喇南中西一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最合理的布井方式。  相似文献   

18.
油层沉积条件的差异决定油层平面和剖面上存在非均质性,也必然造成油田开发上注采连通状况的差异性,即采出井与周围的注入井之间存在着主要的受效方向,这在聚合物驱开发油田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采出井随聚合物的注入能否见效主要取决于主要受效方向上注入井的注入状况,注聚过程中的挖潜对象也主要存在于注入井与采出井相连通的次要方向。因此,研究注采连通状况,搞清注入井与采出井之间的主要受效方向,对聚驱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大庆油田南一区东部聚驱区块注采连通状况对聚驱开采的影响作用及如何确定注入井与采出井之间的主要受效方向作了初步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挖潜聚驱后剩余油,根据萨南地区油层较均质、连通好、水洗程度高的特点,开展16注25采的聚驱后缔合聚合物强碱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针对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点,以注采参数匹配、液流转向为调整重点,配合分层、堵水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调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动态特征表现为:注入压力上升、渗流阻力增大,部分井剖面得到有效改善,采出井见到增油降水效果。试验区综合含水由试验初期98.9%下降至94.7%,降低4.2个百分点,累计增油30769t。  相似文献   

20.
南四区东部三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2013年7月投产,2014年12月注入前置聚合物段塞,是萨南开发区第一个采用该体系的工业化区块。区块油层发育差,平面和纵向上相变频繁,油层非均质性较强。由于区块河道砂钻遇率只有16.6%,为提高弱碱三元驱控制程度,注采井距设计为110m,注聚初期平均单井产液41t,仅为同类油层聚驱的一半水平。因此针对区块油层发育差导致分类井组呈多样性,连通关系复杂,动态反映差异大,均衡调整难度大,以及局部注采部均衡的问题,研究了弱碱三元驱注采参数调整方法,以指导后期同类区块弱碱三元驱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