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东衡 《山西建筑》2008,34(17):74-75
从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臆念化与精神性、追求意境与追求形式完美、政治色彩与市俗色彩等方面比较了古代的中西方建筑文化,以帮助人们从东西方建筑文化中吸取精华,培育出适合中国建筑发展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人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而气是中国哲学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庄子认为气是万物构成的基础。本文从气的流动与建筑的关系入手,提出建筑是人的"气"的外向物化表达、景致是对自然之气的内向拾取、气于建筑内循环流动构成建筑场景的转换三个层面阐述中国建筑与古代文人之间的关系。并以南京三合宅为例,论述了文人"气"呈现出的三种空间氛围:融入山林的隐、气质彰显的雅、气韵生动的趣的三种表现手法。指出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不应该停在符号层面而应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自然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发展伴随在自然的发展中,而建筑的发展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突出方面。从古至今,建筑、人和自然三者间的微妙关系,在不断的发展演绎着,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本文着重对对中、西方传统建筑对自然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对自然决然不同的态度引发我们深思。中国建筑自古讲究天人合一,完美的融于自然,"尊重"成了三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人更多地去顺应自然,更多的去了解自然,建筑更是自然中的一个因素,是附属于自然的;而西方建筑则是人胜于天的体现,与自然形成强烈反差对比,从而凸显建筑的重要性,"征服"是西方文明史的代言词,更多的强化自己,更多的弱化自然,建筑是主题,自然则是服务于建筑而存在的。但是殊途同归,最后还是为了以自然相融合。并对现代建筑中的绿色建筑,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和展望,再次强调人、建筑、自然三者的重要关系。到底要怎么平衡三者之间的发展,是作为主体人应该考虑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园林风格,传统建筑处处透着贴近自然的气息,建筑构思上体现了人与建筑以及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通过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以期对现代的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哲学、思维方法与心理特征形成了人们不同的空间概念.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空间的意识完全不同于今天我们或西方人所认为的——空间即处于物质元素之间的空隙——概念:而是一种位于更高层次的关于宇宙、自然界、社会与人生意念.这种意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以及艺术表现,使之与外国及西方文化形成对照.因而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的空间概念不仅有助于欣赏与理解我国灿烂的传统艺术以及作为空间艺术之一的建筑;并可在科学态度的指导下,通过历史反省而开拓视野、活跃思想,为振兴中华文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古代的宇宙观——空间观什么是宇宙?宇宙是天地万物之总称.东汉高诱对西汉《淮南子原道训》中提到的  相似文献   

6.
王澍 《世界建筑》2012,(5):20-21
把中国建筑的文化传统想像成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可能是决定性的。尽管用"西方"、"中国"这样的概念进行比较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危险,但在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上,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不同。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古代建筑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无法满足人们对住房舒适度和美观的要求,一些古老的建筑因为其结构复杂,且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很难达到现代建筑效果。因此古建筑文化遭到现代人的抛弃,而人们更愿意追求西方建筑风格。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文化在中国正慢慢消逝,但现代人也无法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导致中国建筑文化出现断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2)
风俗、文化、历史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审美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古代建筑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古建筑崇尚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断向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发展,而西方古建筑更具自由、开创进取的精神,借助建筑展示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文章以古建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西方建筑在审美风格、形体审美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和谐对抗差异、空间审美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古建筑中,户牑装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本文通过对古代建筑户牑装饰艺术的浅析,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户牑中所包含的诸如社会、宗教、伦理、历史、民俗、审美等深层的文化内涵。门窗的起源老子曰:"凿户牑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即门,牑即窗。可见,自古以来,凡建筑皆有门窗。门供人出入,窗用作采光和通风。  相似文献   

10.
李根 《山西建筑》2008,34(15):46-47
根据中西方城市建设、园林规划及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中西方建筑与城市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缘由,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则主要突出人的中心地位,视自然为对立物。  相似文献   

11.
<正>"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象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这是当代西方建筑大师赖特的见识;中国古人则强调"枕山而居,天人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整理与研究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清代建筑修缮档案,初步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修缮的技术措施与思想理念,尝试将中国"传统修缮保护话语"区别于当下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理论和技术,使中国的遗产保护获得相应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建筑设计创作的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古代建筑以及对中西建筑文化进行7个方面的横向比较,探计"源远之史"、"他山之石"给予建筑创作的启示,也即揭示建筑创作源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中自然观比较(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4.西方自然观在城市园林中的体现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取了全然相反的态度。首先,在中国人看来,自然、社会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现象,与社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息息相关。古代中国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为了预测现实社  相似文献   

15.
荣幸  庄岳  何蓓洁 《建筑师》2019,(5):35-43
17—18世纪,伴随着蓬勃发展的全球贸易,欧洲掀起了一场波及诸多领域的"中国风"。在英国,从政治家、哲学家、文人等一代文化精英致力于翻译、编纂传入欧洲有关中国的文献,到全社会对自然风致园、"中国风"点景建筑的实践与讨论,再到18世纪末英国人出版直击中国的著作,存世的一系列英文文献、设计图纸中多有关涉中国古代建筑的信息。本文以时间脉络为轴,尽可能全面搜集17—18世纪在英传播的涉及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史料,根据不同时间段因社会背景有异、对中国建筑认知的深度不同,初步作一分类。希望可以为今后明晰中国建筑意象在英国的内容变迁与英国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互动联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建筑原型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阳 《福建建筑》2001,(4):23-26
作者拟将提取造成西方建筑不同的最基本元素 ,并进行比较 :西方“集聚空间”通过室内环境的室外化 ,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联想 ,但其带有明显的人为色彩 ,是征服和改造了的结果。而中国传统的建筑却通过“院落”的序列组合 ,模糊室内外的界限 ,这是室内外空间交融的两种不同方式 ;这源于文化及地域的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7)
油画作为"舶来文化"的一种,在其由"诞生国"流传到"接受国"时,接受者往往会以一种传统的眼光对其进行审视。当印象派绘画最初传入我国时,一些人对它缺乏透彻的理解。中国油画家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油画这种"舶来艺术"进行改造处理?无非两条路:一是将西方油画中对己有利的东西吸收到我国传统文化中来;二是在保留西方油画本质的基础上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油画。对于是汲取西方油画中有利的东西还是改革西方油画,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吸收西方油画的有利之处更多地是停留在技法层面上,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改革西方油画或许能体现更深层面上的内容。故以写意精神为题对中国古代文人画与西方表现主义油画进行比较,还是可以有所收获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一、正确认识和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居住",最基本的目的是供人"修养生息"、"遮风避雨"。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开始追求"健康居住"、"科学居住","建筑文化"便应运而生。而在当前人类社会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霸权中,中国的建筑文化在融入世界潮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  相似文献   

19.
一、“和”——风景建筑风景城市中国的名山大川历来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风景中的建筑,“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倍增其壮观、美好的姿态。而自然山水,在建筑的点缀之下,越发增加其诗情画意。“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句中的“仙”和“龙”暗语的是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相互渗透,合二为一,即“风景”和“名胜”成为了同一概念的“风景名胜”,自然之山、水才真正有了灵气而名扬四方。中国的风景建筑正是贯穿着这种艺术哲学,并使建筑之体量、造型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一致,“以天合天”,“以成天趣”(图一)。这种朴素的“和”的观念,也正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础,它不但包含了美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以及二者彼此相统一的朴素观念,而且把这个统一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紧紧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大浪潮冲击下,中国本土建筑受到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的传统建筑文化营建理念是独属于我国的现代建筑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只有最大可能地解读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化中国建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本着寻找古代建筑文化营建根源的目的,文章分别从霍去病墓园区的规划设计及其内部的茂陵石刻廊房建筑设计两大设计入手,解读其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剖析仍存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期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共存的新型现代建筑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