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针对目前敌我识别辐射源个体识别(Specific Emitter Identification of 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 SEI-IFF)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特征与Transformer网络的SEI-IFF方法。该方法首先从单个脉冲及信号全局等多维度获取如相位、幅度、时间、功率谱密度等信号特征,结合Transformer网络进一步提取不同IFF辐射源个体特征中如前后关联特性的细微特征并最终实现SEI-IFF。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针对20个目标搭载的IFF辐射源个体的平均识别正确率达95.3%,可较准确地完成SEI-IFF,有助于提升战场SEI-IFF效率。 相似文献
3.
4.
在指纹录入以及预处理中易引入噪声,因此在特征提取中,存在大量的伪特征,影响指纹的特征信息提取。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伪特征去除算法,即利用特征点为中心建立特征点检测窗口,根据一定的条件对伪特征点进行删除,另外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特征点到中心点的纹线数取代计算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的特征提取算法,更加精确地记录了指纹的实际特征,为提高指纹识别的精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6.
敌我识别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分析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分类和工作原理,利用敌我识别信号的先验信息,引入时间序列相似性快速匹配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敌我识别脉冲信息的分选识别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分选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较好解决复杂环境下敌我识别信号的快速分选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无人机个体识别中,直接用双谱矩阵进行个体识别要计算复杂的二维模板,运算效率低。针对这一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双树复小波变换的二次特征提取算法。该算法将双谱分解成多个方向子带图并计算其能量和能量偏差,将维度较高的双谱矩阵高效地转换为维数较低的图像纹理特征,再将其送入支持向量机实现无人机个体识别。采用实采的Phantom 3 Advanced与Mavic Pro图传信号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二维双树复小波变换比直接用双谱矩阵进行分类的运算效率高21倍,准确率相较于基于积分双谱、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基于小波变换法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满足准确性和实时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FastICA算法的敌我识别信号分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现敌我识别信号的分选,是电子侦察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盲源分离的思想,采用FastICA算法对敌我识别信号进行分选,并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分析了MarkXIIA敌我识别系统和激光敌我识别系统的现状,提出了射频与激光组合识别方案。该方案综合利用激光指向性高和Mark XIIA系统识别能力强的优点,通过并行使用射频询问射频应答工作方式和激光询问射频应答工作方式,避免了来自射频询问主波束内的多目标应答问题,在具备多目标处理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对密集目标中点目标的敌我属性识别能力。该方案也为单兵提供了可行的敌我识别手段。最后,论述了该方案的实用性,以期为新型敌我识别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敌我识别是避免战场误伤的重要手段之一。出于多国联合作战中避免战场误伤的考虑,北约各国十分重视敌我识别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按照不同的技术体制,介绍了北约MARK XIIA敌我识别系统、战场目标识别系统、多体制单兵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现状,包括系统特点、工作机理和指标对比。结合北约近些年的装备发展,指出北约重视敌我识别体系能力建设,并正在推动敌我识别系统向着高性能、综合化、集成化、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无人化发展。最后,讨论了敌我识别后续发展重点及对我军敌我识别领域发展和联合作战运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标数量多、目标构成复杂环境下雷达目标与敌我识别(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 IFF)点迹关联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关联方法。基于区间灰数模型完成雷达目标与IFF点迹的灰关联度计算,并据此生成DS证据理论中辨识框架的基本概率赋值;利用Dempster规则对证据进行组合,当证据之间存在冲突时采用改进Murphy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通过概率转换方法完成关联判决,形成对目标敌我属性的判定。典型场景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雷达目标与IFF点迹的有效关联,通过多次询问及关联过程,可提升不同场景下的关联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