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荔枝与荔枝酒褐变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卫华  林丽棉  秦艳 《食品科学》2011,32(4):246-250
以荔枝及荔枝酒为试料,研究荔枝多酚氧化酶(PPO)的酶学特性及荔枝酒发酵过程中的褐变机理及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荔枝PPO存在同功酶,荔枝PPO最适底物为没食子酸;以没食子酸为底物,荔枝PPO最适反应pH值为8.0,最适反应温度50℃,荔枝PPO的动力学参数为:米氏参数(Km)为26.033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34.816g/(L·min);荔枝PPO对酸碱、对热稳定性较差;荔枝酒发酵过程中褐变的主要原因是其PPO引起的酶促褐变。因此,低温贮藏和高温热处理可有效抑制荔枝及荔枝酒在贮藏和加工中酶促褐变反应。  相似文献   

2.
综述目前荔枝与荔枝酒中香气物质及提取方法,分析香气物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以期为荔枝与荔枝酒香气物质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微波间歇干燥过程中荔枝整果的物理变化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微波干燥荔枝整果的热质变化机理,揭示干燥过程中荔枝的物理变化过程。基于荔枝的干燥速率、能量消耗、温差梯度、褐变情况和果肉收缩度的变化,分析了微波间歇干燥荔枝鲜果至半干型荔枝干过程中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采用微波间歇干燥工艺干燥整果荔枝具有快速干燥、半干型荔枝干果肉质量均匀、低能耗、设备工艺简单的优点。实验表明在综合能耗、色泽和收缩度的条件下,700W微波输出功率下7s/65s加热间歇时间为最佳工艺,能耗为2.11,荔枝干呈现均匀金黄色,L*、a*、b*值分别为37.5、14.4和16.4,果肉收缩度遵循近线性膨胀/收缩,果皮表面无明显凹陷。实验研究为半干型荔枝干选择适宜的微波干燥方式和研究微波干燥中荔枝的水分和温度变化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荔枝果汁饮料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检测荔枝原汁在不同温度贮藏过程中VC和褐变度的变化,并结合感官评价,探讨荔枝原汁保藏工艺。同时通过正交试验优选荔枝果汁饮料工艺配方。结果表明,荔枝原汁在冻藏条件下品质最好;冷藏(0~4℃)品质较冻藏差;室温(30℃左右)不适宜荔枝原汁的贮藏。荔枝果汁饮料较佳的配方为荔枝原汁≥25%,糖浓度11%~13%,酸度0.2%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商业采收期内不同采收时间对荔枝采后耐贮藏特性是否具有影响,试验分别在荔枝商业采收期初期(B1)和末期(B2)对荔枝进行采摘后,采用目前常用的常温、冷柜和气调3种贮藏环境对荔枝进行贮藏。采用感官识别、色差仪识别和电子鼻识别技术分别对荔枝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指数、果皮颜色和气味信息进行监测。荔枝果皮褐变规律表明,在常温、冷柜和气调3种贮藏条件下的B2荔枝褐变速率均比B1荔枝快。常温和冷柜贮藏下的B2荔枝分别在4、16 d内有霉变发生,B1荔枝均未发现霉变。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常温、冷柜和气调贮藏荔枝的果皮色差L*和a*值均逐渐减小,且B1荔枝减小速率较B2荔枝慢;色差b*值的变化规律不明显。B2荔枝的色差值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均小于B1荔枝。电子鼻传感器R6、R7、R8和R9对荔枝气体挥发物响应值较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传感器响R2、R4、R6、R7、R8、R9和R10均呈增大的趋势,传感器R1、R3和R5呈减小的趋势。呈增大趋势的传感器在0 d对B1荔枝的响应值比对B2荔枝的响应值小,呈减小趋势的传感器在0 d对B1荔枝的响应值比对B2荔枝的响应值大。线性判别分析(LDA)对B1和B2荔枝在不同贮藏环境下的贮藏时间识别结果表明,各贮藏环境下的B2荔枝的贮藏时间识别效果均明显优于B1荔枝。综合上述试验结果,B1荔枝较B2荔枝具有更好的品质特征与耐贮藏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先分级再去皮为思路,结合荔枝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一种新型连续式荔枝分级去皮机。该设备将光束遮断式分级机构和去皮机构有机地融为一体,制成光束遮断式分级机构对荔枝进行分级,运用先开口后撕裂的原理制成去皮机构对荔枝进行去皮。可以连续完成荔枝加工中的分级、有序上料、割口、去皮、果实收集5个过程。既可以实现荔枝的连续高效分级和去皮操作,又可以保持荔枝的完整均匀形态。有利于实现荔枝分级去皮自动化,便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荔枝宴味鲜     
陈莉  永方 《中国烹饪》2014,(8):96-99
农历六月前后。正是荔枝当造的时节。今年荔枝丰收.价格较低。一般情况下。荔枝都被当作水果直接食用.偶尔也用来做菜、甜品和煲汤。因为荔枝鲜美的口感要在烹饪过程中得到美好表现.有一定的难度。加之成本较高.所以荔枝菜一直都未被普及开来。只是在小范国内的主题宴中有一些呈现。  相似文献   

8.
在荔枝酒的生产过程中,挥发酸的控制是一个技术瓶颈,发酵过程易造成荔枝果酒挥发酸超标.挥发酸中绝大部分是醋酸,严重影响了荔枝酒的质量.研究表明,生产过程中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进行降挥发酸处理,效果不好;采用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降挥发酸,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荔枝酒酿造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发酵温度的荔枝酒酿造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荔枝汁和荔枝酒中均含有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14种氨基酸,其中,丙氨酸是荔枝汁和荔枝酒中的主体氨基酸,含量分别达1 139.682 mg/L、341.049~412.161 mg/L。不同发酵温度的荔枝酒酿造动态过程中,其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变化较大,且变化趋势各异。不同贮藏方式对荔枝酒中氨基酸含量和种类影响也不同。通过比较,发酵温度12℃优于15℃,发酵温度为15℃的荔枝酒中氨基酸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变化幅度较大,不稳定,且影响风味的氨基酸较多。  相似文献   

10.
探究了采用电子鼻表征荔枝成熟过程中理化参数变化的可行性。在分别获取不同成熟阶段果园荔枝的电子鼻响应参数和理化特征参数后,对荔枝成熟阶段与电子鼻响应数据之间的关系、荔枝成熟阶段与理化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子鼻响应数据与理化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荔枝不断成熟,电子鼻响应特征逐渐增大。荔枝理化特征在成熟阶段s5之前均呈上升的趋势,s5到s6阶段除L*值与b*值略有减小外,其余理化指标均有所增加且部分理化指标变化在成熟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采用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建立理化特征表征模型能够较好地对各项理化指标进行表征,R~2均大于0.9。实验验证了采用电子鼻表征荔枝成熟过程中理化参数变化的可行性,为今后机器识别方法在果园果实成熟度监测以及水果品质检测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降低荔枝酒挥发酸含量,根据荔枝酒的标准对挥发酸的要求,系统综述了荔枝酒挥发酸的来源.针对挥发酸来源的不同,一是从生产工艺技术入手,全面考察分析,提出了对荔枝原料进行有效的预处理、优化发酵工艺条件、选择优良的生产菌株是生产过程中有效控制挥发酸形成的关键;二是从挥发酸含量较高的成品荔枝酒入手,介绍了降挥发酸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特别是生物降挥发酸的机制、应用最新成果、实践效果等.因生物方法具有不破坏荔枝酒,且有提高荔枝酒品质的作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添加不同酵母多糖发酵荔枝酒以及采用不同酵母菌种发酵酿制荔枝酒,分别研究酵母多糖种类、添加量、添加时间以及酵母种类对荔枝酒理化指标、感官品质的影响及防褐变效果。结果显示,在荔枝汁中添加250 mg/L Optired酵母多糖,发酵所得成品酒酒精度为12.8%vol,总酸、挥发酸等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可显著提高荔枝酒感官品质,同时对荔枝汁中酚类物质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成品酒总酚含量提高35.9%,明显延缓其褐变进程,加速褐变后其褐变率下降156.2%。采用富产多糖的酵母发酵,其酿制的荔枝酒果香酒香浓郁协调,口感醇厚,圆润丰满,在贮藏过程中能有效保持香气、色泽、新鲜度等感官质量的稳定性,其中酵母BM4×4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分离菌株在荔枝果酒酿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本实验室自行分离的4株酵母菌株在荔枝果汁中的发酵性能,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新酒进行品评,最终确定4号菌株SCY1比较适合用于荔枝果酒的酿造.以该菌株发酵后的果汁残糖含量2.6 g/L,其中还原糖含量为1.15 g/L;pH值为3.69,总酸为6.9 g/L,其中挥发酸含量为0.66 g/L;酒精度为13.5%Vol;总SO2含量为35 mg/L,其中游离SO2含量为21 mg/L;干浸出物含量为23.8%;感官评定得分90.6分.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对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值、酒精度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总酸、总糖含量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挥发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主发酵结束后,李子果酒的酒精度为11.10%vol、总酸含量为9.13 g/L、pH值为3.76、挥发酸含量为0.25 g/L、总糖含量为22.90 g/L。主要变化的挥发性物质为6种醇类(乙醇、1-己醇、异戊醇、异丁醇、顺式-3-己烯-1醇、苯基乙醇)和6种酯类(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通过对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动态变化分析,为提高李子果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骏枣果酒为原料发酵果醋,对发酵过程中营养品质指标变化及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6~72 h期间为发酵产酸的主要时期,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醋酸、草酸、柠檬酸、乳酸、琥珀酸、苹果酸6种有机酸,发酵后果醋中醋酸和琥珀酸含量分别为发酵前的15倍和3.7倍,乳酸和草酸含量则显著性降低,总酸味强度是果酒的6.17倍。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不断下降,维生素C含量先下降后趋于稳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醋酸发酵前后共检测到挥发性成分65种,其中果醋检测到39种,相比果酒减少8种,果醋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7.42%,其中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为主要的酯类物质,其次是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为30.69%。  相似文献   

16.
机械化生产加饭酒发酵过程生物化学成份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青钟  虞菲 《酿酒》2009,36(6):63-67
对机械化生产加饭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酵母菌总数、酵母形态、细菌总数、细菌形态、还原糖、总酸、挥发酸、酒精度、pH等生化指标的定期观察、检测研究及部分微量成份的定期测定研究,并对细菌进行初步检测和鉴定,乳酸杆菌是机械化生产加饭酒醪细菌类中的优势菌群;结果表明:机械化生产加饭酒的发酵过程是糖化与多品种、高密度酵母和乳酸杆菌(细菌)发酵协同作用的混合发酵并行的过程[即:边糖化与边酵母发酵、边乳酸杆菌(细菌)发酵同时协同进行的三边发酵];发酵过程高级醇和乳酸乙酯是逐渐增加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液体深层发酵、静置发酵和摇床发酵3种发酵方式所得的荔枝果醋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根据Nist数据库检索和参照相关文献的保留指数等方法,分别鉴定出34、32、2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占各自总挥发性成分的91.16%、89.14%和94.34%。酸类、酯类和醇类是3种发酵方式发酵果醋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较高的分别为乙酸、丁二酸二乙酯和苯乙醇等。3种发酵方式果醋中有13种相同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酯类在Lsu果醋挥发性风味成分中含量最高(38.41%),而酸类在Lsh果醋挥发性风味成分中含量最高(73.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