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先导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安塞特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有针对性地应用微生物驱油技术,经室内研究和评价确定合理注入方案,开展矿场先导试验,试验井组含水上升率得到控制,综合递减率下降,试验取得成功,成为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油成功应用的先例。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技术。主要介绍了针对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地层压力不足、注入能力低下的问题进行的微生物采油技术应用研究,包括微生物菌种筛选、菌种分类、菌种性能评价等室内技术研究,微生物中试发酵工艺、注入工艺和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综合评价现场试验效果,表明微生物驱油技术能够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油井产量、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是延长油田低孔/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3.
长庆油田大部分已开发的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属于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平均水驱标定采收率21.0%,远低于国内中高渗透水驱油藏标定采收率,如何利用三次采油技术继续提高油田采收率,对于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空气泡沫驱采油技术在特低渗透油藏适应性和驱油规律的研究,优选了五里湾长6油藏部分井组进行了先导性矿场应用,矿场应用表明了空气泡沫驱采油技术能够有效起到"封堵调剖",改善井组注入剖面,均衡平面渗流场,有效动用剩余油的作用,预计可提高试验井组最终采收率4.2%,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以长庆W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特低渗透油藏为对象,开展与油藏特征相适应的提高采收率驱油体系研究。通过对不同界面活性、乳化性能、黏度等性能的驱油体系驱油效率评价,明确了适合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表面活性剂性能指标,首要指标是乳化性能,其次是界面活性,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高界面活性强乳化低黏型CQ-Ⅰ驱油体系,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28.9%以上。根据室内研究成果,在长庆W油田A区开展了4井组现场试验,截至2017年12月,试验井组累计增油量5 889.9 t,阶段投入产出比1∶2.25,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石油化工应用》2016,(2):44-48
特低渗透油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深部水驱状况变差,剩余油分布状况复杂,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如何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充分动用剩余油成为老油田稳产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突破的关键。聚合物微球即纳微米级粒径可进入油层深部,发生膨胀相互胶结,达到深部封堵高渗带启动低渗层的作用。通过室内研究结合现场近五年试验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具有良好的改善水驱和深部驱油能力,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为同类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内首次注天然气驱油技术日前在河南中原油田试验成功,7月份即可正式进入生产阶段。以油藏类型多、埋藏深、构造复杂著称的河南中原油田,目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地质储量为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对这部分储量,目前的注水工艺技术不能满足开发要求,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发,采收率仅能达到15%-20%,二次采油开发效果极差。如何开发深层低渗,特低渗透油藏,提高油田采收率,既是油田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油田三次采油增产稳产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7.
产能低、注水开发困难、采收率低是深层低渗油藏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探索特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开发方式和提高采收率途径,针对濮城油田沙三中油层深层低渗的特点,进行了系列驱替实验。研究了水驱油、气驱油特征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分析了影响驱替特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驱替速度和净覆压使驱油效率和采收率降低;特低渗油藏气驱采收率明显高于水驱采收率,采取注气开发可以提高其开发效果和采收率。这一研究成果对濮城油田经济、高效开发低渗透油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朝50区块微生物驱先导性试验效果及认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朝阳沟油田是全国较大的特低渗透油田,探明地质储量2.13×108t,动用地质储量1.57×108t.由于该油田不适合化学采油技术,为进一步挖潜该区的剩余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开展了2注10采微生物驱先导性试验,累计增油1.36×104t,投入产出比1∶6,含水下降了30.3%,取得了提高采收率3%的好效果,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以重复应用,环保且不伤害地层,为类似的油田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提高采收率途径.  相似文献   

9.
特低渗透油藏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其开发难度大于常规油藏,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等问题。注 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于特低渗透油藏潜力巨大,如何改善其驱油效果是合理高效开发的关键。通过室内特低渗透 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采用12种方案进行CO2驱油效果评价。研究表明,超前注气相对于同步注气可以提高采收率4.69%,驱油效果优于同步注气,其CO2气体突破早于同步注气。不同注气时机实验采收率与转CO2 驱油时产 出液含水率呈负对数关系,总压力梯度变化呈 M型,转注CO2驱油后存在滞后效应,采用小流量可以达到增产目 的。不同注气段塞实验采收率与总注入流体中CO2所占体积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气水比和CO2 驱油实验CO2突破时间较为一致,水驱油和CO2驱油实验总压力梯度变化较为一致。应用于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提出超前 低速注气、气水交替和后期水驱策略,多种注采方案,进行分区试验。  相似文献   

10.
《江汉石油科技》2008,18(4):65-65
针对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开发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特低渗油藏微生物驱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朝阳沟油田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微生物浓度对微生物驱油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一定的微生物浓度下,存在合理的微生物用量;而相同微生物用量条件下,多段塞式注入优于单一段塞式注入;在注微生物1a以后,再注入一段营养液,可以提高微生物的驱油效果。数值模拟表明,微生物驱6a后较水驱提高采收率1.73%,并使含水率降低,最大降幅可达14.32%。  相似文献   

12.
水平井技术在太平边底水稠油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针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直井开发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的问题,在沾18块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展了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初步形成了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隔夹层研究、水平井技术等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及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源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大港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特点、油藏适用条件。从区块选择、方案设计、现场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港油田孔店二断块及港西三区一断块本源微生物驱先导性矿场试验的情况。孔店二断块共进行了15次施工,22口受益油井中有9口井见效明显,含水平均下降2%~5%,累计增油11192t。港西油田三区一断块共实施2口井,受益油井5口,有效率100%。矿场试验表明,采用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能激活油层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好氧和厌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使油井原油产量增加,含水下降,从而达到了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生物调剖先导性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问题,从大庆油田聚合物工业化区块采出液中分离、筛选出DT-1和DT-2两株微生物调剖菌。菌种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所筛选的两种调剖菌不仅能够在聚合物驱后的油藏条件下有效地生长繁殖,而且与地层本源菌有很好的兼容性。物理模拟岩心实验结果表明,调剖菌对聚合物驱后的油层有很好的封堵调剖作用,封堵率可以达到70%以上;聚合物驱后利用微生物调剖,原油采收率可进一步提高3.9%(OOIP)。现场试验证明,聚合物驱后实施微生物调剖,能够有效改善注水剖面,增加吸水层位和吸水厚度,采油井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为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靖安油田ZJ2区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表现"低采出、高含水、递减大"的特征,油藏平面、剖面矛盾加剧,油藏水驱状况日益复杂,水驱油效率降低,剩余油分布状况日趋复杂,挖潜难度增大,油藏控水稳油形势日益严峻,调驱或三次采油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为此,根据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和流体特征,在广泛调研和室内实验评价的基础上,借鉴东部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开展微生物驱油技术试验,通过矿场实践有效提高了驱油效率和最终采收率,丰富了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稳产技术体系,为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渤海油田南堡35-2油田南区地下原油粘度高(达到800mPa·s),存在单井产能低、采油速度小、过渡带部位的油井含水上升快等问题,对弱凝胶提高开发效果进行了探讨。通过动态分析,认为含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原油粘度较大,流度比不利;从水驱油理论出发,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对南区水驱效率较低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利用弱凝胶驱油来改善水油流度比,提高水驱油体积波及系数,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矿场试验井组证实,该方法对改善水驱效果、保持地层能量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油比急剧上升、注水量大幅增加和现有技术适应性差等问题,采用非均质物理大模型探索了进一步提高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特高含水油藏采收率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驱-井网调整、自聚集微球-活性剂驱等不同驱替阶段含油饱和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试验过程中注入压力、采收率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采用井网调整改变流线方向结合聚合物驱扩大波及系数的方法,可使水驱后处于特高含水期油藏的采收率提高26.0%;自主研发的自聚集微球能够运移至油层深部封堵优势渗流通道,迫使后续驱油剂发生液流转向,进入剩余油潜力区,从而提高聚合物驱后特高含水期油藏的驱油效率,自聚集微球-活性剂体系的残余阻力系数是聚合物的1.5~1.6倍,可使聚合物驱后特高含水油藏的采收率提高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水驱后特高含水期油藏可采取井网调整结合聚合物驱的方法提高其采收率,而对于高波及系数和高采出程度的聚合物驱后油藏,可采用微球活性剂相结合的深部调堵驱油方法提高其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采油是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和资金回收快的效益优势。文章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机理和特点,微生物采油井筛选标准和方案制定、矿物试验准备与实施状况,进行了微生物试验效果分析,取得重要的认识。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采取注微生物溶液吞吐反排方式,现场实施17口井,注入微生物原农5940L,累积增油1455t,综合含水下降,原油流体性质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显著,为下步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孤东油田是一个高渗透,河流相沉积的疏松砂岩藏,经过多年的高速开发,采出程度较高,剩余油越来越少且分布零散,措施效果逐年下降,为了提高油田开发后期水驱油效率,挖掘层内,层间剩余油的潜力,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注水开发交果,1998年以来,在深入开展油藏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应用PI决策和RE决策技术,优化封堵方案和设计,同时开展封堵封窜技术研究和应用,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0,自引:7,他引:43  
雷光伦 《石油学报》2001,22(2):56-61
简要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及微生物采油优势。介绍了用于微生物采油的自然菌和工程菌以及我国微生物采油菌的分离、筛选、产物分析、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的方法、采用手段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对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微生物采油数学模型。分析我国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成败后,指出微生物采油更适合于我国下列油藏;小于40℃的低温油藏;普通稠油油藏;含蜡油藏;含水小于80%的断块小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