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国产wRT-3P型微热量天平与英国产KM91006烟气分析仪联用对不同变质程度的超细煤粉进行了超细煤粉低温(小于800℃)燃烧实验,并应用QuinTox—Firework软件对燃烧过程中NO。和SO2的生成量进行跟踪检测、数据采集和整理。实验表明煤经超细化处理后,煤粉燃烧过程中NOx和SO2的生成特性发生了改变。同时,超细煤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延缓了煤表面发生的强氧化反应,有利于H2S与煤中其他矿物质的反应生成硫化物如CaS。  相似文献   

2.
申红芳  王艳敏 《河北化工》2009,32(7):42-43,51
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NOx)的生成机理、抑制原理、抑制技术及进展。  相似文献   

3.
煤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和还原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燃煤过程中NOx 的排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既包括NOx 的生成过程又包括生成的NOx 进行均相和多相还原反应. 简述了煤燃烧过程中NOx 生成和还原的机理. 认为燃料氮是NOx的主要来源,NOx 的排放与煤阶、煤中氮含量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NOx 与半焦的多相反应是NOx还原的主要原因, 其中包括NOx 在半焦表面的化学吸附、表面络合物的生成以及产物的生成和脱附等过程  相似文献   

4.
煤焦燃烧中氢氧化物生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波  刘皓 《化工学报》1995,46(6):717-724
在一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3种煤焦在不同氧浓度、不同温度下燃烧时NO及N_2O生成特性,还研究了燃烧后气体停留时间对NO和N_2O生成的影响,以及NO的加入对N_2O对生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煤焦燃烧中NO主要由氧气吸附于(-CN)基上形成(-CNO)基后而生成,而N_2O的生成机理则有3个,本文比较了这3个反应机理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从煤的表面特性研究煤燃烧过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对煤燃烧过程中表面结构特性及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了评述,通过对不同表征煤表面结构特征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对近年来表面分形结构理论在煤燃烧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分析,进行了有在结构特征与煤燃烧特性的关联,以期对煤的燃烧过程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煤粉燃烧过程中SO2和NOx生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瑛 《煤炭转化》1998,21(1):46-48
讨论了煤粉在实验室滴管护中燃烧时,SO2,NOx的生成量与炉内温度、停留时间以及煤粉粒度间的关系。实验温度范围为600℃~1000℃,煤粉停留时间为0.32s~0.55s,煤粉粒度为<0.063mm和0.112mm~0.2mm,实验结果对了解锅炉炉膛内SO2的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直接燃烧法治理硫化物恶臭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宝贵  韩梅 《水处理技术》1996,22(5):304-306
在酸性条件下,用水气将恶臭物质由污水中载出,送入石油气和空气火焰中燃烧。用NaOH溶液吸收废气中的SO2和CO2。污水经上述处理后,加入适量NaClO溶液,将其残存的恶臭物质完全氧化。  相似文献   

8.
分析形成光化学大气污染主要原因物质的NOx在燃烧装置中生成过程及机理。论述了为抑制NOx生成的各种燃烧改善对策:如降低燃烧温度、防止火焰中局部高温部的发生、燃烧后高温气体急冷等,力求从源头上控制光化学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9.
孙玉佶 《安徽化工》2018,44(3):114-116
气体中硫化物含量的测定方法根据含量不同而分类。痕量硫的测定方法有气相色谱-PFPD法和紫外荧光法,微量硫的测定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比色法和检测管法,高含量硫的测定方法有碘量法和气相色谱-TCD法等。根据煤制乙二醇不同工段的气体组成特点,进行硫化物测定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喇华璞 《水泥》2008,(6):70
水泥生产已经使用无烟煤、石油焦等低挥发分含量的燃料,现在煤气化工业产生的“煤炭”也可用于水泥工业。不过煤气化的工艺有多种,(Exxon等)所得到的“煤炭”的孔隙率有很大的不同。故其燃烧特性也有很大不同。不能统一用下列公式计算其应达到的细度:  相似文献   

11.
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介绍了煤粉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包括亚微米飞灰和残灰颗粒的主要形成途径.亚微米颗粒主要来自无机物的气化-凝结过程,在高温条件下无机矿物首先以氧化物、次氧化物或原子的形式气化,当温度降低时,无机蒸气通过均相成核、异相冷凝、凝并、团聚等过程形成细微颗粒.残灰由残留在焦炭颗粒中的矿物转化而成,焦炭破碎和表面灰的聚合是决定残灰最终粒径分布的主要过程,除此之外,对于含外来矿物较多的煤种,矿物破碎对残灰颗粒的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最后对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岭石对煤炭燃烧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  张洪  孙明  谭增涛 《煤炭转化》2004,27(3):68-71,76
利用NETZSCH 409C型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常见黏土类矿物高岭石对煤炭燃烧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高岭石添加量的增加,煤样的失重曲线TG燃烧段变得逐渐平缓,失重速率曲线DTG的峰值点降低,燃烧失重速率降低;煤样的着火点逐渐升高,当高岭石的添加量在50%~60%之间时,着火温度约升高9℃~13℃,燃烧稳定性也降低;随着高岭石的添加量的增加,煤样总的折算灰分增大,差热扫描曲线DSC的放热峰宽变窄,放热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元素分析、工业分析以及差热分析等数据研究了平朔煤、红阳煤、大同煤和东胜煤的显微组分的性质及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壳质组具有最大H/C比和最高挥发分含量,镜质组的H/C比和挥发分含量高于隋质组;显微组分的粘结性,镜质组大于惰质组;镜质组和惰质组相比较,镜质组的着火点低、燃尽温度也低,具有较窄的燃烧区间;壳质组的着火点最低,但是燃尽温度要高于镜质组。  相似文献   

14.
探索使用了高级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来研究来铬与氧的反应机理。分别优化了两个研究反应的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并且计算出反应的热效应,熵变,活化能和绝对速率常数,并与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比较吻合,表明量子化学计算是研究铬等痕量元素气相反应机理和计算热力学及动力学参数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以5种煤泥型煤为原料进行燃烧实验,研究煤泥型煤的燃烧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型过程及黏结剂等对煤泥的燃烧性能基本无影响;煤泥型煤燃烧初期主要为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火焰旺盛火力强;型煤中后期燃烧为焦炭的燃烧,燃烧由型煤表面不断深入内部进行,氧气要扩散到焦炭表面会受到灰壳及其内部产生的挥发分和燃烧产物等扩散阻力.型煤挥发分越高,灰分越低,其燃烧速率越大,且易于燃尽.  相似文献   

16.
煤燃烧过程中硫析出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高有机硫北宿烟煤,高黄铁矿山家林烟煤,高钙基组分杨庄烟煤和阳泉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自动定硫仪对煤燃烧时硫的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可对煤燃烧中国硫剂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型煤燃烧过程中硫析出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改进的自动测硫仪,以三种烟煤和一种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气氛和空气流量条件下对影响型煤燃烧过程中硫析出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脱无机硫北宿型煤硫的析出进行了讨论.试验表明:炉温、煤在炉中停留时间、煤种、硫的存在形态、煤中钙基组分的含量、煤周围氧气的浓度和空气的流量等因素影响型煤燃烧硫的析出速度和析出量.研究结果可对型煤燃中固硫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贫煤和无烟煤及混煤燃烧硫析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研究了贫煤、无烟煤及其混煤燃烧时硫析出的动态特性 .结果表明 :贫煤 HZ,YQ及进行实验的各种混煤燃烧时 SO2 动态析出速率曲线呈现典型“双峰”结构 ,而无烟煤 FF呈现出较平坦的单峰结构 .二元或三元混煤实测硫析出速率曲线与按质量配比加权计算硫析出速率曲线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混煤硫析出速率曲线的实测第一峰对应时间比加权计算对应时间有所延迟 .多种煤混烧有促进中低温硫析出的作用 ,随掺配煤种数目增加作用越明显 .混煤燃烧实测硫的最终析出率低于、接近或高于加权计算最终析出率与组分煤的最终析出率、掺配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一维煤粉燃烧炉上,利用液体吸附剂取样方法对煤燃烧过程中汞的化学形态分布,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燃烧过程中,煤中绝大部分(85%以上)的汞挥发进入气相,残留在底灰中的汞的比例则相当小;飞灰颗粒汞浓度大超志底历汞浓度,体现出汞的飞灰富集和底灰分散特性;由于飞灰残炭的吸附作用。烟气中的汞主要以颗粒态的形式存在,而以气态形式存在的汞较少;单质汞是气态汞的主要形式,占气态汞总量的52%-83%。  相似文献   

20.
富氧气氛下煤粉燃烧及动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综合热分析仪研究了两种煤粉在三种不同粒径范围下氧浓度对其燃烧特性参数的影响,并计算得到各工况下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氧浓度增加,燃烧DTG曲线向低温区移动,着火及燃尽温度降低,燃尽时间缩短,综合燃烧指数明显提高,燃烧特性得到改善,尤其对粒径较大的煤粉改善更为明显;煤粉燃烧反应低温段的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比高温段低,反应级数较小;不同氧浓度下,煤粉燃烧活化能和频率因子间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